千古“仁義”宋襄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39:16
2008-10-02 | 千古“仁義”宋襄公
前天與恩師進才先生通電話,談到宋襄公。這是一位從戰國時期(韓非子論之為“親仁義之禍”)直到近現代被貶低、當作笑料兩千餘年的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領袖在其名著《論持久戰》中,對宋襄公泓水之戰的指揮嗤之以鼻,稱之爲“蠢豬式的‘仁義’”之後,幾成定論。
不過,這只是“從后向前”看歷史,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前向後”(從西周向宋襄公那個時代看)看呢?宋襄公所処的春秋時期,已經“禮崩樂坏”。如果按照這一時期之前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的禮樂制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宋襄公則確實是“仁義之師”,雖敗猶榮。因爲州公所創制的這一整套“禮樂制度”,本是有体有用之學,所謂“体”,即是“敬德保民”的仁義思想(也就是“前儒學”思想);所謂“用”,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一套禮儀制度。自從周公制禮作樂,不僅朝廷、日常要講究禮儀,就連當時的戰爭,也必須嚴格按照一定之規(如打仗前要奏樂、以及軍隊排好隊列之後,那部分先出擊、如何出擊等等都有嚴格規定),否則,即便打了勝仗,也要為天下人所不齒。宋襄公顯然並非不明白戰爭的目的在於“克敵制勝”,但是爲了恪守“禮樂”的傳統,他堅持“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從前向後”看,宋襄公的做法,確實是合乎“仁義”,軍隊確實是“仁義之師”。
自二戰以來,美國人霍伕曼提出“發展戰略”之後,世人多把軍事戰略,特別是中國古代從春秋戰國以來的軍事戰略和策略(如《孫子兵法》)引入經濟市場,“商場即是戰場”,這固然對於增強市場競爭陡添許多智慧,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聯係上面所講的宋襄公的故事,這又是個重大失誤,因爲其中有著重大缺陷。
爲什麽這麽說呢?因爲從春秋戰國以來的中國軍事戰略和策略,和春秋之前的禮樂時代大不相同。前者更重視道德的作用。這從中國古代文字中可以窺得一斑,如“武”字,意為“止、戈”,本意是武力,但從字的構成來看,卻是要在武力的基礎上制止武力,這就是西周時期的禮樂精神運用于戰爭領域、而在文化精神上的反應:即便是戰爭,也必須“師出有名”,決不能發動不義戰爭。這也就是宋襄公“仁義之師”的精神意義所在。
反觀“商場如戰場”之論,如果按照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禮樂制度浸潤、影響之下的軍事戰略和策略,把其蘊含的相通的精神,引入商場,我想是絕對無可厚非的,因爲這畢竟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之上的,退一步說,戰爭(從春秋戰國以來)可以不講道德,只看目的,但經商做買賣、特別是民族企業的發展壯大呢?難道爲了達到盈利目的可以完全抛棄“仁義道德”嗎?
有人說,市場經濟關鍵在制度。這只能說對了一半。市場經濟當然離不開健全的制度特別是法制,但另外一半,市場經濟及其相應制度之下,是必須有道德作基礎的,即便歐美今天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也是基于希伯來文化的諸如原罪學説、摩西十戒、上帝無所不在的監督等道德體系之上,否則絕不可能談到什麽“健康”發展。聯係中國當前的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健全自不待言,就道德基礎而言,極左謬論割斷了傳統,而又無從建立新的道德基礎,於是問題層出不窮也就一點也不稀罕。所以,在重新審視“商場如戰場”的時候,囘看宋襄公所恪守的“仁義”,不禁肅然起敬,深爲這樣一位堅持“理想”的仁義之君的歷史遭遇表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