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流民”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14:26
本文所说的“流民”是指丧失了或放弃了土地,在较长时期内无稳定工作、无稳定收入,甚至无固定住所,生活极为困难的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批“流民”。但他们的生存处境尚未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一些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急需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为社会解除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一、流民问题的产生
流民问题是个历史问题。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就存在较为严重的流民问题。这些失去土地的流民由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生存压力大,对社会的怨恨也极大,往往是各种民变的主力军,对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均与流民有关,清末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也与直隶一带连年灾荒、流民遍地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每个成年的农村居民基本做到“人人有地耕”,城市居民也基本做到“人人有工做”,消除了流民现象。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格局产生了重大的调整,又产生了一批新的“流民”。主要来源于:
1、失去土地的农民。现在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发展很快,每年有大批农田被征用。仅“十五”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就净减少9240万亩,由2000年底的19.24亿亩减至2005年10月底的18.31亿亩。据统计,仅各种形式的“圈地运动”就已经使4000万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也会得到一些补偿,有的也安排了工作,但补偿的费用毕竟有限,有的人很快就将它花光了;政府或开发商安排的工作,一些人由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原因难以适应,往往时间不长就被解聘,也有一些是失地农民嫌其脏、苦、累,收入低,主动放弃。这样,很快就形成了一批失业人群。若长期找不到工作或不愿工作,就变成流民。据九三学社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不因失地影响生活的仅有30%。
2、下岗,但未能再就业的职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国有和集体企业实行企业制度改革,在减员增效的口号下,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也有一些企业破产或被兼并,职工失业。党和政府虽然采取许多措施,努力推动下岗再就业工作,但由于整个社会就业压力非常大,每年都有几百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想全部安置几乎不可能,而且这些下岗职工大多成长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知识不多,年龄偏大,技能单一,要想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有相当多的职工只能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也有部分职工变成了流民。
3、创业失败者。这些人本是社会的弄潮儿,敢想敢干,甚至曾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拥有过一定的社会财富,但由于投资时过于冒险,或经验不足,或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导致创业失败,后又一蹶不振,未能东山再起,便成为流民。
4、染上赌博或吸毒等恶习者。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经在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经济上有一定收入,但由于染上赌博或吸毒等恶习,精神颓废,结果倾家荡产,变成了流民。
5、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尽管党和政府鼓励社会接纳刑满释放人员,但这些人的就业仍存在一定困难,既与某些社会人士的歧视有关,也与他们自身存在某些恶习、技能不足等有关。这些人若长期不能就业,无收入来源,往往就会变为流民,甚至会走回头路,二进宫、三进宫。
6、好逸恶劳人员。这部分人往往对自身的能力估计过高,或期望值太大,只想从事一些较为轻松、体面、收入高的工作,但本身又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或缺少这方面的机会,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便一直赋闲在社会,成为流民。这些人既有出身于城市的,也有出身于农村的。出身于农村的往往对干农活不感兴趣,便主动放弃承包地,盲目地来到城市后,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流民。
上述六种可能成为流民的人中,每一种人数也许不是很多,但聚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数量,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二、流民的心理问题
总体上说,流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遭遇理应得到社会的同情,但他们的心理问题我们也应该予以正视。主要有:
1、自卑心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对金钱的追求较以往更加强烈,贫穷人士心理上往往极为压抑,长久会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由此更难在社会寻求发展的空间。
2、自暴自弃心理。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的是以技术致富,有的是以管理发家,有的则是以权力攫取财富,日子都越过越滋润。但成为流民的一些人虽也曾经在社会上闯荡,却失败了,虽然曾努力东山再起,但禁不住一再的挫折,就抱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自暴自弃。他们失去了创业的动力,也难有创业的机会。
3、怨恨心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自2003年以来急剧扩大,目前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长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为此,有些流民心态失衡,认为社会不公,对社会产生怨恨的心理。他们特别痛恨一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巨额的财富;对一些商人通过勾结权贵,谋取丰厚的利润也极为不满。
三、新时期流民的特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流民具有新的特点:
1、他们与现行体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他们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依靠的是党和政府;他们解决问题的途经也是在现行体制之内,一般是找当地党委、政府,不能解决的就上访或通过司法途经,司法不能解决或结果不如意的,除再上诉外,可能再上访。这中间除少数人系无理缠讼、无理取闹外,大多是现行体制内解决问题的结果未能符合他们的愿望。
2、他们的基本生活大体有保障。尽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在建立、完善之中,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基本上都被列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即使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村民也能享有较低级的困难补助。这样,他们的基本生活大体是有保障的,只是这种保障标准还比较低,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3、他们无财产少拖累,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人们常说:“有恒产才有恒心”。所谓流民,他们的财产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财产。至于家庭生活,也如常言所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往往不如意,还有一些夫妻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而离异。可以说,部分流民既无财产的留恋,也无情感的牵挂。这样,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甚至发生严重的、极端的事件。如在今年8月9日发生的美国游客遇袭身亡事件中,犯罪嫌疑人唐永明就是一位流民。他今年47岁,以前是杭州一家工厂工人,后来失去了工作,又曾两次离异,本与美国游客无怨无仇,只因“经历了生命中的种种失意后,唐永明失去了希望,于是就把这种怨恨报复给社会”。
4、他们来源广泛,涉及城乡多个阶层。在古代,流民主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但在现代社会,土地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唯一来源。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以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找到谋生的手段。但也正因为此,现在流民的来源较以前广泛,并不仅仅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而是包括一切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稳定收入、生活困难的人,涉及城乡多个阶层,如“下岗失业人员”、“失地人群”、“社会闲杂人员”等。这些人虽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也能够迅速地集聚成为一种社会力量,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
四、如何解决流民问题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掌握了对流民的政策,一方面注意引导、发挥流民的“革命性”和“战斗性”;一方面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流民克服无政府主义和流氓习气。一些流民后来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甚至走上领导岗位。当然,也有一些流民,甘愿做土匪,与人民为敌,后来逐渐被歼灭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根据新流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解决流民问题,防止或减少过激事件。主要措施有:
1、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对流民应保尽保。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已有条件解决多年来由于财力不足而欠账甚多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凡城乡因疾病、年老体弱、自然灾害等原因生活困难的群体都应予以社会保障或救济;对那些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地的人群要予以特别关注,确保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来源,力争现在的生活不低于被征用以前的标准;对无收入或低收入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以外读书的费用仍应适当减免;对大学毕业半年以上仍未找到工作或就学、家庭生活困难的,不论城乡,均应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二是要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物价变动情况、当地居民收入和政府财力适时地调整社会保障标准,以满足保障对象基本的生活需要,并逐步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强制性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要逐步提高政府出资比例。
2、加强与流民的情感沟通。现在的流民已经不完全满足于生活资料的要求,还有情感的要求。党和政府应加强与流民情感的沟通。流民在生活上多是遭遇过挫折的人,心灵上伤痕累累,对外界的反应往往很敏感。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注意他们的痛苦,了解他们的不满,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愿望,特别是对于那些房屋被强制拆迁、土地被强制征用的人,更应做好教育、安抚工作。对集聚的矛盾要及时化解、沟通,切不可随意动用军警,强力压制,否则极有可能引发恶性社会事件。今年贵州瓮安县“6.28”事件就有社会闲杂人员,也即是流民的身影活跃于其间。
3、提高流民的谋生技能。一般来说,流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谋生技能较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较弱。党和政府一定要花大力气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可结合以前行之有效的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范围,将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闲杂人员,即流民都尽可能地集中起来开展轮训,提高他们的谋生能力。所谓扶上马,送一程,努力使他们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这样也可以减少流民的数量。
4、限制流民集聚,防止黑社会化。在城市建设中,要极力避免形成所谓的“穷人区”。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过于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周边的生活环境相对会较差,他们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加深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同时,这些流民集聚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容易引起他们之间情感的共鸣,黑恶势力就可以插足其间,出现黑社会化现象。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他们很快就会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破坏力,造成社会的动荡。
总之,流民问题是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各种矛盾突发时期,对流民问题更不可掉以轻心或视而不见。我们一方面要关心流民的生活、关注流民的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流民身上存在的问题,力求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作者: 汪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