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大,中国中产阶层消费态度保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01:37
文章提供 于 2008-11-2 13:36:47 (北京时间: 2008-11-3 2:36:47)
文章作者: 萧洵    阅读时出现乱码?解决办法
[新闻热评 首页 ] [加入博客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促使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寻求内部需求的扩充。而被认为是中国消费中坚力量的“中产阶层”似乎难以成为引领消费的力量。在房贷和通涨压力,以及经济下行造成的心理压力下,他们更多抱持观望保守的消费态度。
中产阶层是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
尽管在给中国所谓的“中产阶层”下定义方面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些在城市中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大都市,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在街头随处可见。公司“白领”更是最热衷于咖啡馆、酒吧和俱乐部等西方休闲消费方式的群体。这部分人群有着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一直以来被认为代表着中国消费的未来。而在当今西方经济处于衰退边缘,欧美消费市场萎缩的境况下,他们甚至被视作是西方商家争取的力量。
中国官方新华社星期五的一篇报导,就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采访了一位香港营销公司高管。这位名为德西尔瓦的营销商人说,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已经是一个 “事实”,这些愿意购买“可负担的奢侈品”的消费群体正在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向其他“二线城市”扩展;一些雇用这些“白领”的跨国公司,现在已经开始转向为他们生产消费产品。
一直以来,中国沿用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经济学者多年来一直敦促政府改变这种模式,转而寻求通过刺激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但是一直没有被明确采纳。
国际金融动荡促使中国考虑扩大内需
直至近期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到欧美国家消费者的购买力、外部需求萎缩直接冲击到中国的出口,终于使中国政府开始认真考虑改变既有的发展模式,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扩充内需。
新华社报导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0月28号在陕北榆林考察的时候,就明确谈到要寻求转向。他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好的;但是,基于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和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等因素,政府要坚定信心,继续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继续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
但是,多重问题可能让政府推动消费的愿望流于主观。从被视为消费中坚的“中产阶层”面临的尴尬,可以反映出这个转向过程可能面临的障碍。
李后笑:目睹了京城的消费变化
北京自由广告撰稿人李后笑习惯于不受约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他一直为跨国广告机构撰稿,从没有担心会找不到活干。但是,现在他却有了麻烦。李后笑说,在北京的跨国广告机构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已经开始冻结人员录用,并且不再将文案工作交给他这样的自由撰稿人去做。而中国本土广告公司也开始跟风,采用同样的观望态度。无奈之下,他只能放下得心应手的广告文案创作,转而为其他媒体撰稿。
李后笑说,这场危机真实地影响到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这不仅反映在职场上,还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京城酒吧常客,他看到了这里近来的变化。
他说:“很明显地,夜店的人少多了。就是晚上出来消费的人少多了。这是很明显的。酒吧、舞厅,还有KTV这些,人少了很多。”
李后笑说,看样子大家现在在非必要消费方面变得谨慎了。他举了另一个例子,说一个开网站的朋友原本打算为婚事购买一辆汽车,但是现在放弃了这个计划,因为他对自己公司的前景感到担心,这直接影响到他的消费信心。
北风:中国消费者有后顾之忧
广州一个中国大型门户网站的编辑北风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也应当归入这个群体。但是他认为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其实是个“伪命题”。北风谈到,许多因素导致中国消费者,包括这些收入不错的白领不愿或者不敢消费。他认为这是个信心方面的问题。
北风说:“对于城市绝大多数人来说,他把钱存起来是备着小孩子以后要上学,可能会生病,可能要买房子住之类的。在缺乏这么一种社会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它不可能产生足够的消费信心。”
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并非缺乏购买力,但是让他们不敢像美国人那样超前消费的原因,正是北风所说的缺乏“消费信心”。而这个“信心”其实就是社会应有的基本保障体系。
北风说,当前的经济局面进一步削弱了消费信心。他说,当前人们的态度是“深挖洞、广积粮”,也就是在就业上采取保守的态度,避免失业;而在资金方面也要保守,要存钱以备急用。
凌沧洲:商人和政府都缺乏诚信
北京资深媒体工作者凌沧洲提到,中产阶层消费还面临另一个障碍,就是商人和政府都缺乏诚信。这包括商品安全和质量上的问题;也包括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在不尊重纳税人意愿的情况下强制限制车辆出行的做法。
凌沧洲说:“中产阶级他纳税了,他的发言权是很少的。我不知道政府怎么样鼓励中产阶级的投资热情和消费热情。”
经济学者们在谈到中国发展结构转型、发展内需时,也有所侧重。有人主张将重心放在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上。但是同样有人批评说,不能够忽视庞大的消费潜能。有学者指出,要释放中国消费群体的巨大潜能,必须要在社会机制、法律环境、以至政治体制上加以改革。
来源: v 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