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到底是什么 作者:zhenhan0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53:57
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到底是什么?
发于新语丝读者网的添加《三聚氰胺是“科学的文化”?》一文墨迹未干,
就由新语丝读到了“中科院否认发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质”一文。难道三聚氰胺
冒充蛋白氮的发明者真的是科技工作者?
搜索得知,虽然高银相开始喊冤,并且介绍说:当初研究这项技术的初衷是
为了制造氮含量高、耗粮少的牛饲料。他说,农业部规定,无机氮(非蛋白氮)
化合物是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但只能用于反刍动物。因为牛、羊等反刍动物
的瘤胃像一个发酵罐,能把饲料中的非蛋白氮成分分解掉。
由此可知“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这个技术的确是高银相等人搞出来的,虽
然“这条东西原本是内部的资料,后来不知道被谁挂到网上去了。”但挂在网上
后的联系人是高银相应该没错的。另外看一下这个挂在网上的内部资料怎么说的
吧:
“利用有机氮及催化剂合成的高蛋白精料,作为畜禽高蛋白饲料添加剂补充
料,具有含氮量高(36%以上,非蛋白250%以上),成本低,来源广等优点。本
技术项目的原料为有机化工原料及农用化肥原料…… 本项目具有投资小、见效
快、土法也可上马(产品当地可销售)、工艺简单等优点。技术合作转让费1万
元,函授费5000元。负责培训1-2名技术人员,长期咨询服务。”
在这份网上广泛流传的版本中,有一句话高银相不知如何解释:“作为畜禽
高蛋白饲料添加剂补充料”。难道“畜禽”只包括牛,不包括马、驴、螺等非反
刍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事到如今才声称是专给牛吃的?
还有一个问题,该成果为什么称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无法查出蛋白精
一词何处起源。但“蛋白精”的命名是否提示了发明者用于饲料造假的主观故意?
当发明者把“非蛋白氮”含量高的物质称为“蛋白精”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决定
了它必将用于造假的必然性。因为名字总是为了推广使用的,哪个购买者联想不
到?
或许在当初,人们只是向牛的饲料里加入尿素等物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可
以骗过“凯氏定氮法”显著提高蛋白检测值;接着饲料里和牛奶里开始加入尿素
等“非蛋白氮”丰富的物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寻找含氮量更高、更加隐藏不易
识别的新的“非蛋白氮”物质也就顺理成章了。三聚氰胺的登场应该也有一个演
化过程吧。但被非法者寻到三聚氰胺并大量应用应该是一种必然现象。现在想来,
早在2007年美国宠物饲料发生前,在国内的三聚氰胺饲料应该很猖獗了,只是在
美国可以被发现并寻根溯源,而在国内却无人揭开面纱。才最终导致三鹿奶粉事
件。
难道,“非蛋白氮”进入饲料造假领域,科技工作者真的是始作俑者?我无
力查证!而且即使现在也搞不清DH蛋白精饲料添加剂到底是什么?但此事出现令
我前篇博文《添加三聚氰胺是“科学的文化”?》不再那么理直气壮!好在我知
道这些物质没有真的提高了蛋白含量,也不会提高蛋鸡产量。只能说:他们不是
真正的科技工作者,而是披着羊皮的狼!
添加三聚氰胺是“科学的文化”?
今天读到新华网云南频道的一篇文章,作者借着三聚氰胺事件发表了一番文
傻评论。才明白原来不法者添加三聚氰胺到食品中是科技创新,是“人文的文化”
不敌“科学的文化”在社会的投影,三聚氰胺的添加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在此
奇文共赏!!
http://www.yn.xinhuanet.com/info/2008-10/27/content_14748283.htm
从牛奶到鸡蛋 还会有多少三聚氰胺
新华网云南频道 ( 2008-10-27 ) 来源:国际财经时报0
在三聚氰胺几乎“横扫”奶制品之后,人们由喝牛奶转向了吃鸡蛋。当看到
三聚氰胺鸡蛋的报道,这些由“喝奶粉”而“吃鸡蛋”的人们,不知作何感想。
三聚氰胺还可能在什么食品里出现?我们还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不知道。
英国学者施诺提出两个文化:一个是人文的文化,一个是科学的文化。前者
以“人”为中心价值,后者则以“技”为中心追求。身为化学家却兴趣在小说的
施诺说,两个文化的分裂,使人不能对“过去”作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现在”
作合理的判断,同时也不能对“未来”有所展望。施诺“两个文化”的观点自然
是说大学和学术的。但在大学影响社会的今天,大学两种文化的分裂和对立,对
社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回过头来看三聚氰胺。无论是把它添加在牛奶里,还是作为饲料添加剂遗留
在鸡蛋里,都是一种科技作用。前者是希望牛奶中的蛋白含量增加,后者则是有
利于蛋鸡下蛋。但作为一种化学品,三聚氰胺食量过多,有害人体健康。利用三
聚氰胺增加蛋白含量、提高蛋鸡产量的“ 科学的文化”,显然是没有考虑“人
文的文化”,因为人文的文化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
对于人文和科学两个文化的冲突,人们习惯于两个认识:一个是把这两个文
化的冲突仅仅停留在大学内、学术上,而忽视了这两个文化的冲突对社会的影响;
另一个是人们对科技的担心往往是宏观的,比如科技发展让我们处于一个未知的
世界里,科技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复制人、克隆人而引发的科技伦理讨
论,而唯独忽视了在科技在微观上的影响,比如,食品里的三聚氰胺。
食品里添加三聚氰胺是标准的要“科技”不要“人命”。而这恰好是“人文
的文化”不敌“科学的文化”在社会的投影。如果那些发现三聚氰胺有利于增加
蛋白含量、有利于提高蛋鸡产量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尊重人、敬畏生命,还需要
用生命和健康为国人普及三聚氰胺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