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文字:第六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旅游--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0:27:44
第六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
论坛主题:《观音精神与价值取向》
论坛主席:余秋雨 论坛主持:何亮亮 陈玉佳
主持人:各位尊敬的嘉宾、来宾、贵宾,以及各位朋友们,大家午安。大家好,我是香港凤凰卫视的何亮亮。陈玉佳:我是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陈玉佳。
何亮亮:今天非常高兴来到第六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这样的一个论坛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余秋雨先生和佛教学者给我们的演讲。
陈玉佳:大家都感觉到这里是一片祥和之气,希望可以听到大家的一些探讨。何老师就是我们的舟山市人。何亮亮老师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来自台湾,我今天非常幸福和感恩。我们就是要聊一聊观音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接下来请何亮亮为我们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
何亮亮:今天来到现场的有舟山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周克非先生
舟山市政协副主席、普陀山管委会党委书记:蒋宝华先生
舟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普陀山管委会主任:薛剑波先生
著名学者、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
现代控股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先生
有两位来自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先生;还有张总先生,他不是董事长,但是叫张总。
著名导演:张鑫先生
陈玉佳:另外还有市属单位的有关领导、普陀山管委会的领导、菲律宾等国家的有关领导、浙江省企业家的代表和参加观音文化节的部分来宾。欢迎大家。
下面,我们的论坛要正式开始,今天的论坛非常隆重、神圣。我们有请:舟山市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周克非先生、舟山市政协副主席、普陀山管委会党委书记:蒋宝华先生、现代控股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先生一起上台启动今天下午的文化论坛。有请三位贵宾。
陈玉佳:我们一起用最神圣的眼神看这一刻的到来。谢谢三位贵宾。
何亮亮:接下去正式决定《普陀山文化论坛》,我们请普陀山的荣誉山民,普陀山主席余秋雨先生致词。欢迎。
余秋雨:大家下午好。今年的《普陀山文化论坛》,刚才两位主持人已经宣布开始了,也举行了启动仪式。我是这个论坛的主席,所以我在引出两位嘉宾之前,说一些话作为引子。这是我的责任。
我非常高兴,我们这个论坛今天的主持由何亮亮先生和陈玉佳小姐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已经是超地域的大中华文化圈的主要传媒。这个传媒是以中华精神为主的具有国际观念和学者主体的状态。它一般说,向什么地方就出现文化亮点。所以今天由何亮亮先生在这里出现的话,今天中华文化的亮点在普陀山,在我们的观音文化。这个是一个大盘子里面的特殊的闪耀。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今天中午我们说到了陈玉佳小姐,她给香港凤凰卫视带来了欢喜、快乐。这个情绪是和佛教精神非常符合的。所以我非常高兴由他们主持。
我的任务是解释一下今天论坛的题目。非常符合这些年的观念,就是精神取向、价值的文化。到处在说文化,电视里永远在谈论文化,说得很好,很有表达能力的学者们也在说。时间长了,你会产生一个小小的遗憾,这个就是我们的文化讲述当中,缺少精神价值。更多更多的是以前朝廷记下的宫廷故事。更多的记下的是聪明人的事情。外国人以为中国文化往往是和权谋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了很多电视以后,我们会觉得我们的祖先太恐怖了,他们的环境很恐怖,他们自己也恐怖。因为他营造了很紧张的环境。外国人也有这种感觉,中华文化怎么会这样。他们不知道会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阴谋。中华文化本质上最根本的就是道和恕。道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是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个在中华文化大盘子里面,由于各个地方都有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过多在讲中华文化的时候,讲到权谋。香港过多讲现实生活当中的生存法则。台湾这些年,一种特殊的政治话题非常多。围绕政治话题,每个人讲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更多的是术为主。
实际没有想到,我们祖先要构建中华文化的时候,要立足于道。我们非常遥远的文献当中,首先提出天下大道。这个是中华民族大家都非常明白的。大道的中心概念,按照孔子的说法是至善。墨子是说兼爱。大家基本上达成了大体的概念。在公元前,受到了佛教的支持。
佛教在公元前进入中华国土。它那种为了至善,排除了各种各样的思维,是中华文化当中的善的概念。得到了提升。佛教后来在中国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宗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善的渴望是第一原因。这个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经常躲在后面的本性。这个平常看不见。以为中国人不太善。好象我上午讲到个一样,这次的地震,让全世界眼睛一亮,这个民族根本来不及思考的时候,采取了最善的举动。当时到成都去,所有成都市的出租汽车司机,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公司的命令,全部到了都江堰运尸体、伤员。还有处于死亡边缘的教师、家长。他们的命令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那一种秘密。这种就是精神价值。这种价值有时候连自己也不知道。
就像我们住在一个别墅里面,我们不知道自己家有地窖。这是一个作家的比喻。人的潜意识是一个神秘的沉淀。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发现。像这次地震突然出现了,其实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很深的沉淀。
这个神性就是精神价值的沉淀。就是某一种佛教精神的沉淀。很多优秀的宗教都做出了贡献。佛教做得特别完整、系统、持久。所以效果也显得特别强大。就在善的普及上。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普陀山的佛教文化论坛,观音文化论坛等于从一个方面为中华文化的往前走做一个提携。我们有没有更多地在质的价值上,精神取向上,能够把我们的文化研究博正。
每一点来看,都不错,唐朝也没有错,但是组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的。我们祖先怎么过来的?为什么中华民族到现在是唯一存在的文明?我们也不知道。一定是善特别多的文明。
在地震当中也可以发现,个人是无法面对灾难的。中华民族长久,是抗拒了很多的灾难,因为有善和互相的救助。但是这个救助的因素,由于我们过去的文化学者是给皇朝雇佣的,他没有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最重要的东西就最缺少文化记载。这个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明白这个核心。在这个核心当中,佛教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寻找价值的时候,同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文化的朴实形态。
特别是观音文化如此普及,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温暖,总感觉观世音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自己身边。这个是我们需要寻找的另外的东西。这都是佛教文化最好的地方。
我去年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我提到,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儒学,我们都认为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学问。但是儒学基本存在的领域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域。但是,遗憾的是据我所知,在1949年的时候,浙江的文盲也是99%。也就是说,当所有的地方几乎都是文盲的时候,儒学再好,深根的可能性好少。它没有任何的诱导力,没有传播的团队。我小的时候,就在我们的余姚就知道,那是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但是方圆只有我妈妈认识字。这时候,唯一的主要的地方就是小小的庙宇,它在传播文化的价值,他在吐纳着人为什么要成为人的构架。所以这个价值非常重要。在所有佛教的形态当中,观世音又特别具有朴实形态的形象。这个是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待会儿演讲的张总就是研究这个的。
一个是从空间意义上,一个是从时间意义上,一个是讲朴事。时间上就是从历史上来讲怎么样有观音文化的,比较缺乏的文化形态他是多少重要。
我希望今天的论坛当中,这两个方位就是佛教的终极价值。这两个方面可以更好地获得大家的认同。这个可以对中国整体文化的研究重新找回自己的灵魂带来一定的贡献。
另外还有我们的导演,张鑫先生,他也会谈谈感觉。
这三位的演讲,今天都会给我们观音文化的研究和思考带来很多启发。
下面,请他们三位演讲。
开始是不是王志远先生?谢谢。
何亮亮:非常感谢余秋雨先生,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东西。但是大家缺乏一个价值观念。我们很有幸在普陀山举行文化论坛。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观世音。所以现在我们请我们的学者用他们的知识为我们做演讲。下面我们请来自北京的学者,王志远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专家。他当时主编了《中华佛教二千年》画册。
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先生。
王志远:今天很高兴,和各位朋友见面。我根据我们论坛提出来的题目,想做一个命题作文。在讲我的讲稿之前,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在两周以前,我在杭州参加了中华文化论坛。这次论坛恰好讲的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所以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就我接触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有一位外国人,他的著作翻译到中国来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个民族是不是有一种能够取得共识的价值?因为我们现在所提到的普世价值,特别是普世这个字是有争议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在翻译的时候,经常对某一个宗教的一些东西,给了一些特定的名词。比如说上帝、天主。这些本来是中国非常古老的词,有的来自于上书,但是这些词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把他告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就是神。但是如果说神,当时翻译的人可能觉得和其他的神混在一块儿。所以这样就把这个很好的词,送给了外国人。但是这个从此以后在中国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化上的权威。就是说,这个词语给他带来一种特殊的优越性。我们现在很难想象,上帝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一提上帝,好象就是和欧洲人有关系的。这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造成的误解。当然人家也说,我们中国人特别宽容。我们翻译人家的国名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我们中国的CHINA好象不怎么样。“瓷器”就不怎么好,很精美,但是很脆弱。这样一个大的帝国,很好,但是是经不住打的。所以从语言上讲,我倒希望将来中国有一天不再叫CHINA,我们两岸三地统一的时候,应该就叫中国。所以我觉得有一些语言的概念,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些误解。普世也一样。普世是把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时候,他们选用的一个词。这个和我们熟悉的比如说“普门”和普世是一样的。但是我们不和佛教混淆,所以给了一个词叫普世,现在往往在学术界,在过去有一种误读。但是读到普世的时候,会想到基督教。
中华文化论坛换成了一个字,到底是“普遍适用”还是全人类都可以接受?我们听听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在会上也引起了争论。
后来我也考虑了这个问题,我倒觉得有一些争论真的是所谓的为名。既然是我们中国的词,我们今天可以把它重新拿回来,在我们的心目中,把我们所人为的中国的文化,中华的文化,佛教的文化,赋予它普世的价值,和博大的胸襟。
我今天讲的,恰好说一下,对于普世价值,我们如何来认识。
因为普世价值包含着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从抽象的内容、原则。过去有过一个叫做道德的抽象论。这样的抽象的道德、概念。具有朴实性。在这个层面里面,他们组织了世界上各个宗教很多的宗教届人士和学者聚会的时候,他们抽象出来的东西。包括自由、平等。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他们认为这些是具有朴实的。
我认为包括这次,在不久前,北京举行了一个普世价值的高端论坛。名字也很高。这个论坛上,提出来四条,就是不许偷盗、说谎等等。
这几条,说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我感觉这一种抽象里面存在一个问题。这个抽象的原则,一旦还原到生活当中去,和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失去了所谓的普世价值。或者说普世价值就受到了障碍。
举个例子,我们认为观音的文化,观音的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它可以抽象出来,说大慈大悲…但是我们如果还原到具体的形象的时候,就不一定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外国人看到的时候就很陌生。比如说圣母玛丽亚。更多德人不一定把它天天供在家里面。抽象的原则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文化上的障碍。
这就提到文化。所以刚才,余秋雨先生谈到,现在都在谈文化。这个文化就包含这两个层面。一个是抽象的原则,一个是具体的模式。
很多大师说过,文化的定义太多了。其中有两种,“文化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生活的样式”。比如说我们在观音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喜欢做一种默默的祈祷,我们看到别人困难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帮忙他。或者说,像余秋雨老师提到的,我们中国人不一定每天在做祷告。但是在某一个时候,内心深处的东西,恰恰是和这种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想,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原则性的,抽象的东西,如何和我们的具体的事物相联系起来。特别是和观音文化联系起来。
这里面就联系到一个观音信仰演变的过程。
我们今天提到观音信仰的时候,大家很自然地想象形象。比如说今天戒忍大和尚谈的,就是当初的大师亲眼看到的。这和我们千千万万到普陀山上的人,和内心是契合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几百年来的文化,一直给我们的印象,观世音就是这样的。所以大家认同他。
但是在这之前,观世音并不是这样的。从印度传到中国,一直到中国唐朝早期的时候,观世音还有胡子。我们在西域的那些造型,还能看到观世音有两片小胡子。到日本的时候,唐朝的观音也有小胡子。所以说,观音原来是男生,但是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女生,很多人感兴趣。实际上是什么?是反应了我们民族文化心里的需要。
所以,在观音的形象上,反应了三个统一。
第一个统一:是原则和形势的统一。
抽象了价值取向和具体的形象,两者统一在一起。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我们对佛教也好,对其他也好,我们接触的更多的,是男性的形象。而后来,观音菩萨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因为观音菩萨有很多的化身。大家都知道,他有32身。其中里面有女身。但是其他菩萨的化身没有被大家接受。而观音菩萨的女身却被大家记住了,接受了。而且逐渐把不是女身的形象摒弃了。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杨柳观音、白衣观音…我们现代人心目中标准的形象就是这些。这个形象的来历,就在于在观音的精神里面,它的主要的特征要和他外在的结合在一起。
特别是救苦救难。最容易贴在一起的,应该是具有伟大母性的女身的形象。这样的原则和外在的形象统一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认同的观音的形象。
第二个统一,就是我们作为佛教弘法的主体。在这个主体中,要开辟各种各样的法文。其中,观音法文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法文和信众心里的需求结合起来。这种法文最能够引导信众。大家都认同了这样的形象。
第三,从对走向民众的过程中。如果是观音的信仰,仅仅停留在做理论上的探讨的时候,就无所谓男身、女身。但是,如果你要想在民众中,得到一个广泛的传播,最后发现,女身具有极大的魅力。
由于这三个方面,观音的信仰,特别是我们现在形态的观音形象。就定格在现在的形象。
这个信仰,如果说价值取向、精神层面能给我们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最大特征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悲”。如果我们对佛教的义理有了解的时候,佛教是把悲、愿、慈等赋予了五位菩萨。把“苦”是观世音菩萨。“慈”是弥勒菩萨…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国家一位领导人,他到寺院里面一看,说这个怎么不叫“文殊”殿?我们解释说,这个菩萨表的是智慧。他说这个好,这个点题好。
其实对于我们了解佛教的人,这个是最基本的常识。
但是这里面,我要讲的,就是佛教一再地强调我们对佛教所讲的理论,不要过于执着。什么叫执着?比如说认定了观音就是大悲的…但是是不是其他的菩萨就没有大悲?不是的。
用菩萨的行为来讲,对人来讲,每一个人都具备了这五种品质。
但是为什么要专门把它表现出来?就是突出各自的特色。使我们得到引导。这个最根本的特征,赋予了观世音,观世音就给我们展现了什么?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同体大悲”。
可能在今年,很多的讲话当中,不能不提到这个大理论。我也想提到,就是“同体大悲”这四个字。当时,大师给我做了很深的解释。什么叫做感同身受?就是汶川的每一个同胞的遭受,就和我一样。这种胸怀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之一。而且是三教都秉承的。但是在观音文化中,更突出。
观音的信仰,对把苦的责任感,不是简单的感情的东西。是有一个深厚的理论基础的。所以刚才余秋雨老师讲到的,我们也要说,这样一个表面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它还有一个很深厚的理论的背景。
大家都知道,佛教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四地”。但是这个苦,一下子就触及到佛教一开始要遇到的问题,就是“苦”。人生有八苦。这只是一种排列方式,如果要延伸的话,还有很多苦。
为什么要讲八苦?作为“四帝”的首例,为什么放在最前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我有一个学生,跟我谈体会。我在北大讲了五年的课。他说,我们原来也读了,但是我觉得在北大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的时候,多了一句话,使我们感触很深。“这是对人生的价值判断”。我们自己讲的,反过头来,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这句话引起了共鸣?为什么一开始把这个提出来,是不是他意识到了?接触到了?这就涉及到这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过去很人解释说这个就是消极的。把人生判断成苦就是没有价值了,就不要在人间了。是有消极的思想的。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和佛教20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事实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简单的推理得出来的。恰好是另外的状态。为什么要提出“苦级灭道”。而是要知苦以后,采取行动。因为苦难是现实的。只不过有的人忘记了,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感觉到什么是真正的苦。佛教要告诉他,包括你如果没有精神的追求,如果你是一个行尸走肉,你才是真正的大苦。
比如说,“八苦”里面的,五官的苦。可以说,天天无所事事,在一个魔鬼式的舞台里面的蹦跳。这个在我们很多文化修养当中,我们会觉得这些人是另外一种苦。就是他这种能量太大了,不知道做什么好事。结果做这样的事,他们是另外受苦的人。
所以我们在能够达到正修的时候,我们知苦就变成了有价值的。把这两者的认识和觉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菩萨的精神。
什么是菩萨精神?什么是观音的菩萨精神?观音的菩萨精神就是要知苦,然后去改变它。要使苦变成乐。所以佛教要达到一个长乐我境的境界。这样就使这一种精神能够深化、提升,给人们光明、未来、希望。
观音文化对这个苦下的工夫就是不但要接触自身的苦,还要拔除别人的苦。从阿罗汉的修行上升到菩萨的修行。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就是要做到闻声救苦。这是观世音的境界,这个境界最终要内化,达到每个人的心中去,变成自觉的行为。
除了救苦很紧张的状态下,观世音的拔苦的文化,还给我们每一个人一种宽阔的心胸。因为这种不是简单地我们说的救别人,救别人同时要建立在救自己。自己和救人是同时的。
把自身的这种境界提高,然后对外达到这种随机救助的。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成为不二的一件事情。围绕着观音最基本的特征:大悲、救苦。这种理论的基础就延伸出来一种丰富的内涵。
第一:识相与方便。
我们普通的民众,并不去深究理论的、原本的观音到底是怎么样的。它要求的是一种最直接的,在他身边的。这个观音的信仰,提供了这种方便。像我们刚才说的,32身。所以,我们以前有的人就忽略了观音作为32化身这种结构和模式的现实意义。观音是根据你这个人的特征,我们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好的老师,我们遇到的救助我们的人们。用佛教的观念来讲,他们就有可能就是观世音的化身。而这只是整个逻辑的前半部分。
后半部分就提供了另外的可能性。既然有这样一个化身的可能性,那么就还产生另外的可能性。
我们先谈化身。
这里我想提一个话题,我们今天说的观音,就是我们那一尊宝像。观音不仅仅有慈悲像,而且有愤怒像。我们观音文化里面,不仅仅是包含着一个单纯的慈悲的一面。其实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就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仅仅用善的力量还不够。对抗恶的时候,也要有强硬、力量。所以观音文化它还包含着另外一层,就是它的愤怒像。所以这一面,我们一定要关注到,它不仅仅有慈悲的一面,而且还有强健的一面。否则就缺乏对抗恶势力的力量。
第二,我们所建造的观音,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理念。我们是需要外面的救助,还是自己的救助?
一般来说,我们对观音都认为是希望我们在念诵的时候,得到观音的救助。但是观音里面的信息,就像一句话说的,就是人最终的改变,不仅仅是在危难的时候得到救助,最重要的是改变自我的力量。在观音文化当中,这也是很重要的要点。
“马兰副”观音,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劝导恶人。他是通过一个美丽的少妇,她以自己的美色来歧视,让人家诵经,让他们醒悟。这更提倡了自己的方式。
观音文化的内涵还有一点,就是讲到人性与佛性。
从普遍意义上讲,佛教之所以在我们中国能够绵延2000多年,很重要一点,和我们最基本的文化特征相吻合的。我们中国人认为人可以皆为圣贤。
人们成为上帝,只是在我们商店里面写的。在西方里面,没有人有这样的胆量。他信仰基督教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是这样。佛教是讲平等。他的平等就是从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可能性。而且因为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
人人都可以成佛,我们接下来可以做一句“各个可以做观音。”普陀山的宣传里面写到“求观音,拜观音,不如自己做观音”。这是其他宗教不道事情。但是我们中国了解佛教文化的人,反倒觉得或然慨然。
我们用基督教的话,施与者比授予者更有福。所以我去帮忙别人。
观音里面包含着一层,就是给每一个人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空间。这个空间,在理论上、教义上给予的空间是非常难得的。对比起其他的宗教、思想体系,你就会觉得这个思想是非常伟大的。非常了不起的。
将来,全人类能不能认同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能不能每人都怀着自己要成佛的信念,我就要做观音所做的事。
就我本身,要做成观音。
这样丰富的内涵,包含在我们所说的观音文化里面。
我想,回到我们刚才这个话题,就是说,我刚才说,观音可以从理论上讲,不仅仅是我们所现在见到的一种两种的化身,而是能够化身成为各种各样的形象进入我们的生活,只要秉承精神的本质。同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一种可能性,只要你努力地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一种深化,你就可以做观音,你就可以成佛。
所以我们想得出一个我自己的结论,我们肯定普世价值存在的这种可能性。为什么要说可能性?就是这里面,我从一开始就提到了,就有争议,为什么有争议?就是因为基督教曾经利用自己的炮弹,就把这个命名为普世价值。甚至有一些人否定有普世价值的存在。
现在我们跳出历史的背景,我们还是认为有这种普世价值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他最终在现实中实现的时候,具体的事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希望,而且认为它必须是和平的。
过去有人讲,佛教是我们请进来的。伊斯兰教是自己做买卖进来的,基督教是打进来的。这些历史都过去了。但是如果我们想让佛教文化、观音文化真正具有普世价值,我们还是希望有和平的姿态出现。
我们想象的,就是说,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真正接受我们的文化,我们绝不可能像某些人、某些国家在历史上做个那样。而是像我们最先说的,就是把我们的事做好了。把我们所信仰的观音文化真正地让别人看了以后,心悦诚服。自然地会接受。到了那一天,我们真正的观音文化,他的普世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我想,最近有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事。在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非常希望复兴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也希望观音文化能够成为这个精神家园中的一朵圣洁的莲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