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急于中国下手华尔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27:51
温天纳:日本为何急于中国下手华尔街
时间:2008年10月26日 12:46:33 中财网
过去十多年,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几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市场的这个'底'有多深,可以说是无从统计,影响有多深远也自然难以预料。"
温天纳,温文儒雅的香港金融才子,所获行业内奖项无数,和弟弟一同被称为"投行双子星"。
香港长大,英国留学,但是温天纳始终把中国内地放在自己事业的重要位置。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境外上市重组及亚太区首批国际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的权威专家,温天纳在亚太区拥有超过16年投资银行经验。他曾在多家著名跨国和亚洲区投资银行担任董事等高层职位。由于他领导的团队曾活跃于收购和并购、债务重组及企业拯救的工作,他被封为"公司医生"。又因为他在"壳资源"及"企业债务拯救"项目上成绩斐然,重组金额逾百亿港元,业内又封他为"重组王"。
温天纳也是首批为国家国企改革出力的金融专家,其言论在业界极具影响力。这位"IPO保荐王"曾处理过众多不同性质的大型国际和中国企业上市、重组和改制等工作,也曾主导超过40多家国内外企业在香港及国内B股市场上市及债务重组。在今年7月成功协助交通银行于历史上首次在境外发行创新型金融工具集资,更成为香港2008年首项人民币债券发行项目,零售和机构市场认购反应之热烈打破所有历史纪录。
无法预测
金融风暴的"底"
理财一周报:虽然是香港的金融专家,但是您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也是名副其实的"内地通"。这是否和您父母来自内地有关?而您选择在内地担任教授以及长期活跃在内地,是不是您的一种"内地情结"?
温天纳:由于我的父母分别在广东和上海出生,从小他们就不断灌输传统的中国人思想给我,虽然我和他们说广东话,但是父母亲坚持和我使用普通话。在这种思维下,我在英国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在英国伦敦发展的机会,回到香港投身大中华投资银行市场工作,在过去16年时间里,我坚持集中处理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希望协助多些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留学归来后,加入了香港最大的投资银行渣打亚洲工作,经历了1990年香港证券市场的繁荣和疯狂,处理了第一批上海深圳B股融资,处理了第一批H股在1993年赴港上市,随后15年时间,全身投入内地企业的境外融资工作,参与的项目超过150个。如果我不说,不少朋友还认为我是从内地来的。
理财一周报:听说您和孪生弟弟从小就接受父亲的逻辑思维等能力训练。同龄的小朋友在看漫画书的时候,你们就已开始看招股文件学英文了。是否家庭的教育对你们哥俩兴趣的培养以及后来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温天纳:我父亲大学时代是修化学工程的,有化学小子之称。所以家里就特别注重理科的培训,重视培养逻辑思维,我们小的时候比较喜欢看有关中国历史的书,同时也喜欢看世界史,不过主修是理科。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有亲友的公司准备上市,给了我机会在中学的阶段就接触到上市招股书,对其中的内容产生兴趣,由于招股书是以中英文对照编写,其实也是学习英语的好机会。正如我刚才所说,1987年有一位亲友的公司筹备上市,因受到华尔街股灾的影响被迫拖后到1988年才上市。自此,我开始留意每个股灾后的市场变化,也培养了对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业的兴趣,决定了投身投资银行的意愿。
理财一周报:看来您对金融危机早就不陌生。您如何看此次全球性金融风暴的严重性和持续性?
温天纳:现在和我年纪相近的朋友应该近距离经历过至少三个特大型股灾,第一个就是1987年股灾,第二个就是1997年亚太金融风暴,第三个就是我们现在共同面对的美国次贷风暴。当然,我没有把1983年中英谈判、2000年科网股和2003年非典等等所引致的大大小小股市下挫也说进去。
每逢股灾,不同的论点也会大量涌现,那些悲观绝望的论点特别有市场。但是所谓绝处逢生,股灾过后往往也是一个新时代和新升浪的开始,也是财富转移的大契机。不过这次风暴的中心是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和欧洲各国,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是伤了筋骨,因此严重性和持续性将特别厉害,一个市场如果信心消散,将会进入漫长的调整期。虽然我认为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基本因素还是完整的,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系如果再恶化,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将会十分严重,亚洲区国家也难幸免,基本因素将有变化,这是我们不希望见到的。
这次灾难性的金融风暴还要蔓延多久?还有多少金融企业会受到拖累?实在是十分难以预测。在过去十多年,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发展几乎可以用"泛滥"来形容,市场的这个"底"有多深,可以说是无从统计,影响有多深远也自然难以预料,虽然美国以至其他各国中央银行都相应推出多项救市措施,形势暂时算是稳定下来,但这次由次贷等衍生类产品所引致的所谓"金融海啸"能否就此平息?我看并不乐观。
理财一周报:确切的损失也难以估量?
温天纳:嗯。这次由次贷等类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惹来的灾祸弄到今天的地步,是由于个别自以为财技了得的金融大行都想设计出令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结构性衍生金融产品,大赚投资者的钱,投资者又人人想赚快钱,结果是人人都往衍生类金融产品市场里钻,越陷越深,变成庄和闲两者皆输之局。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泛滥"市场,最终为市场种下深深的祸根。美国联邦储备局维持的息口太低,低息期也太长了,导致民众过分借贷,全球商品价格上升。结果,过分的资金流动,成为华尔街创造魔法、按揭金融工具衍生的燃料,导致楼市泡沫。在地产价格稳定下来之前,没人能够知道,相关的金融损失究竟有多大。
告别华尔街式的
投行文化
理财一周报:在这次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中,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行位于风暴的中心。作为在投行界浸淫多年的专家,您认为它们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温天纳:美国现在这一场金融风暴是从2006年年底开始酝酿的,不过目前的金融海啸不能完全怪责次贷及楼价下跌。过去25年美国信贷增长强劲,导致按揭市场累积太多债务。美国两房贷款给予业主的条件较其他银行优厚,也使得按揭市场累积太多债务,杠杆效应过大,即使楼价轻微下跌,结果都好严重,而美国政府也轻视了这个问题。
我预期,这次金融危机要数年才能够解决,美国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金额太少,相比美国楼市现时总值22万亿美元微不足道。2008年对全球金融市场来说是黑色的一年,针对这一年困扰着全球的金融风暴,我认为归根到底,起因主要在于金融机构过分借贷。从遍布欧美市场的不动产业主、消费者、金融机构,都是因为融资门槛大幅降低,所以均疯狂增加负债去作投资之用,导致现在万劫不复的地步。
理财一周报:从目前已经倒下的那些金融机构来看,多数经营范围仅是单一业务。单一模式是否存在风险?更稳固的模式是什么?
温天纳:我主张中国银行业金融财团化和混业化经营的趋势要放缓,因为中国的监管架构和法制架构远远没有成熟到可以支持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交易和越来越庞大的金融财团的水平,中国金融业多年来一直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思路,但近年来允许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的试点工作,以适应金融多元化趋势。
不过,长远来说,由商业银行为主来打造全能银行还是大有可为,因为银行有雄厚的资本和储蓄基础以抵御经济风浪,而融资能力对于投行至关重要。中国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尚在起步阶段,与国际投资银行开展的全方位混业经营有很大不同。雷曼兄弟等美国投行巨擘的悲剧,与其盲目追求利润和规模扩张而放松风险控制密切相关,这也给中国银行业提供了生动的风险控制案例。综合模式经营是全球性金融机构的趋势,中国积极开展投行业务的金融机构虽然多是财雄势大,但在做出投资时应该要相当审慎。投资银行走专业化路线也未必稳赢,这次未受华尔街风暴拖累的一些小型专业投行只是比较幸运,规模小和业务种类单一,只会令其在经济大环境恶化时更加脆弱。
理财一周报:那么,投行的未来在哪里?
温天纳:我觉得,现在的投资银行越来越不像以前的投资银行,反而越来越像经营对冲基金,为加强回报,管理层为博取巨额花红,每家投资银行都加强自营投资,欧美投资银行甚至是以杠杆方式进行高风险交易,结果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香港投资银行界进9月下旬可以说是风声鹤唳,欧美背景的投资银行继续受到次贷风暴的余波严重影响,不少濒临爆破或被收购,我在半年前说过香港投资银行界进入秋天,现在我可以说整个行业已经进入严冬。
过去两三年,香港的投资银行为强化回报,也开始活跃地参与自营投资,目标包括上市前融资(Pre-IPO)、新股策略性投资、二级市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等等。但是在金融危机下,各类型产品逐一出事,情况非常不妙。
其实,这案例带来三个讯息:第一、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投资;第二、参与投资必须具备前瞻性,必须看准未来的趋势,紧记专业投资者都会犯错,切忌乘搭高风险的尾班车;第三、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是否只应专注于本业?平衡风险和回报呢?我认为这些绝对值得投资银行界的朋友们去深思。
在今后新投资银行的经营理念下,我们正慢慢告别华尔街式的投资银行文化。
未来一年
金融业大洗牌
理财一周报:您是否认为,对于投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来说,危机是最好的"洗牌"机会?
温天纳:市场的变化导致巨额花红年代的消失,这对投资银行来说绝对是一个理念上的冲击。不少年轻朋友大叹错失加入投行的最佳时机,没有激动人心的激励计划,人员的惰性随之也出现了。我认为未来12个月就是整个行业的洗牌时机,检讨现有投行各层面中的大大小小"南郭先生"的存在价值,毕竟在过去几年里,因行业异常兴旺而过分膨胀,不少不适合投行工作的人员也入了行。
在金融危机的威胁下,资本市场涌现大量看似价值投资的机会,不少内地企业均希望把握这次机会走出去,不过在国际市场上,内地国企在海外并购投资阻力极大,欧美政府普遍视国企为政府分支单位,这情况正好给资金充裕的日资银行扩大在国际金融势力的好机会。除三菱UFJ购入摩根士丹利最多两成股权外,野村亦购入雷曼兄弟的部分业务。欧美国家正利用日本作为平衡中国的棋子,日本将继续和中国一较高下。
信贷风暴令全球金融机构顿成惊弓之鸟,继续收紧信贷,投行赖以拆借资金的商业票据市场息口大幅攀升,没有商业银行的庞大存款做后盾,独立投行的经营极困难。高盛及摩根士丹利获美国联储局批准改制为传统银行控股公司便是残酷现实的写照。这项举动让两大公司愿意接受更多监管,同时势必会限制其庞大获利能力。经此一变,主导金融业二十年的华尔街文化正式宣告落幕。
理财一周报:我们对新时代拭目以待。那么您认为,这次的金融危机将会促成一种什么样的新金融监管模式和新金融格局?
温天纳:看来这次次贷的问题不单连累了全球的经济,同时也严重动摇了在全球金融市场居于领导性地位的美国金融企业的根基,对后者而言,变成了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自2002年起,投资银行大量涉足诸如按揭债券(CDO)等衍生工具业务,加大了自身风险,但他们根本没充足资本,去应付像目前的楼市及总体市场严重滑落。华尔街所有的投行,都需要与拥有充足资本的大型商业银行合并,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资本作为支撑。我预期,所有投资银行会效法美林与其他金融机构合并。现在的投资银行如面对危机,将会立刻进行合并谈判,不会坐以待毙。
近年推动全球金融系统的两大动力--廉价信贷和楼价上升出现逆转,过去受惠这两项利好因素的金融机构备受冲击,相反,未来将有利于较少依赖杠杆借贷和少沾手地产的参与者。全球金融系统的板块正在移动,并将诞生新秩序,过程相信十分惨烈和痛苦。
华尔街经过日前的"变天"后,高盛及摩根士丹利成为硕果仅存的独立大型投资银行。目前是投行的困难时刻,很难说投行经营模式具有优势,尤其是面对资本不足和过分依赖短期融资的挑战。这次环球金融危机或成银行业分水岭,一方面,随美国三家老牌投资银行相继倒闭或卖盘,独立经纪行的经营模式可能逐渐式微。此外,陷入次贷泥淖的金融机构日后将回归存贷服务一类的基本业务。
如今高盛及大摩也要变身商业银行,是华尔街文化的转折点,实际上恢复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国会通过将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剥离前的生态。这项举动让两大公司愿意接受更多监管,势必会限制其庞大获利;而过去的亮丽获利表现,衍生出高风险金融操作文化,让它们与其他投资银行,成为华尔街人人羡慕的对象。两大公司成为控股公司,将能够更轻易取得信用贷款,以便在当前的危机中存活下来。但这也会遏制重大冒险行径,这类行为通常靠高额举债来筹资,也创造了成为华尔街传奇的趾高气扬的投资银行文化,常有人讽刺这种赢者全拿心态,是赤裸裸的贪婪。两大公司根据所拥有资本,可借贷的资金势必得大幅削减,这将大幅限缩获利。
理财一周报:这次源起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更多的是打击还是机遇?
温天纳:这一场金融风暴中,没有人是赢家,美国次贷产品买家遍布全球,资金紧张的局面也是世界性的。只是目前持现金较多的机构或国家受到的影响较轻。
中国金融机构去年进行了一系列高调的海外投资。但如今这些投资多数出现严重账面亏损。目前,很难估计中国基金界在次贷危机中的最终损失,不过内地商业银行的确持有若干的次贷资产,现在已经肯定有损失。雷曼兄弟事件响起警号,内地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持有美国相关金融资产"安全性"警戒进一步提高,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及保监会分别对证券行、银行及保险业要求审慎处理对待涉及欧美金融资产的相关投资,交出银行投资欧美金融资产的详细报告,摸清中国金融业受美国次贷影响到底有多深,要更深入和及时掌握银行业在持续不断的次贷危机中要承担怎样的风险?
目前,内地金融机构与国际投行的业务能力有限。与国外机构的互动沟通能力不强,无法迅速反应。最近,华尔街的收购项目多是短时间内即敲定,其他机构还来不及反应。在金融危机下,美国现在应该稍微欢迎中国企业并购,特别是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此外,人民币升值会带来正面影响,因为那将使得海外资产价格相对降低。
美国国内的银行受到的打击也是空前的,只是在寻找买家的时候,美国联邦政府希望美国的金融企业最终也能落在美国机构的手中,这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不能,至少是落在美国友好的国家或地区的控制范围。现在企业并购,买方(包括美国政府或其他上市公司)多是投资在衍生工具(包括优先股或可换股债券)上,这些衍生工具拥有高利息,若企业过关,买方不一定把权益转换为股权,也可以获得高息,这对美国政府也有好处,因为美国政府也不一定希望国有化那些企业。若企业倒闭,这些权益的地位可高于一般的普通股权,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转换为企业的股权,这代表了企业(并购者)并不完全拥有信心,买方也希望获得某种程度上的保障。这方式并没有什么创新,不过这也代表了国际市场日后的趋势,稳中求胜。
而曾经在泡沫经济前往美国探路的日本金融机构,现在又重返华尔街,继三菱UFJ集团投资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收购雷曼兄弟日本和亚洲业务之后,又有最新消息传出,三井住友将收购部分高盛证券股票,而野村证券也将再收购雷曼兄帝的欧洲和中东的部分资产。金融大海啸由华尔街席卷而来,美国多家金融机构受伤惨重,日本银行在199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之后休养生息,恢复健全的体制,手头也拥有大笔的资金,再度重返华尔捡便宜。这对日本金融机构来说是很划算的交易,比较起来美国方面无可奈何。
理财一周报:这和过去不同?
温天纳:非常不同,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泡沫经济时期,日本银行偏重购买房地产,他们购买纽约四季饭店、美国的圆石滩,但他们并没有介入任何生意。这次可不同了,三菱银行希望参与董事会,希望参与摩根士丹利的经营,还有我们会看到三井住友将插手高盛证券。十年风水轮流转,十年前日本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众多银行因此必须重整或合并,但十年后的今天却轮到了美国金融集团遭遇困境,现在日本捧着雄厚资金,在全球布局的考虑下进行大手笔收购,和我们中国持续竞争,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培养内地
世界级金融集团
理财一周报:中国也在行动。上海已经着手准备抄底华尔街金融人才,这次的危机是否将加速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温天纳:会的。近九年,我主要是负责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工作,因此我一直站在较前线,是面对客户和对外的位置。市场竞争激烈,投资银行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行业,看重的是两个地方,关系和网络,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是重要的客户资源,这些都是投资银行必须争取的资源。
我曾参与组建新的投资银行,建立新投资银行最困难的是要让客户和外间相信这家新企业,纵使有宏大的背景优势,但新投资银行一般没有辉煌的业绩,能做的就是让客户相信专业团队。投资银行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投资银行面临最大的难题除了业务外,就是人才难求。
不少国际人才都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不过,除了少数例子外,内地的金融机构目前基本上是不容许在内地混业经营的,意思就是说银行经营银行业务,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证券公司经营证券业务。当然我们在以前见过一些成功混业经营的例子,交通银行是成功的例子,集团以前持有太平洋保险和海通证券等子公司,不过,现在这种罕见的成功例子已不再存在。
理财一周报:以后可能慢慢会放开混业经营?
温天纳:是。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情况,外资金融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以混业经营的格局直接和内地资本的金融机构在内地竞争,这使众多的内地金融机构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况。更为奇怪的是,内地金融机构在境外的据点却可以混业经营,众多的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均以金融集团的形式出现,同步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业务。
其实,内地监管部门肯定清楚情况,并开始启动放松限制的准备,近期我也有操作一些史无前例的案例,如趋势持续,我认为在五年内,全方位混业经营的内地金融机构将会重现内地市场。这些金融机构的投资价值将进一步体现,同时大量的并购机会将在内地市场出现,纵向和横向并购是抢夺市场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开拓新业务最快的方式。
我估计内地将在这几年放松相关混业的限制,内地在十年内将会出现五到六家世界级的金融集团,而这六大金融集团将在某种程度上垄断市场的份额,世界级金融集团的出现对投资界来说实在是莫大的投资机遇。证券市场短期的波动在所难免,企业的好与坏,不争朝夕,只争千日。
理财一周报:平时的工作已很繁忙,但您还始终积极热衷于推动投资银行界的专业教育的工作。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温天纳:这是出于兴趣和使命感的驱动,希望朋友们通过沟通,省却不少时间,避免走弯路。在过去七八年时间里面,我真的花了不少私人休息时间去处理这些工作。
理财一周报: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有什么爱好?如何平衡生活和休闲?
温天纳:我的母亲非常喜欢音乐,受到她的音乐熏陶,我很小就通过了钢琴八级水平考试。不过,现在根本没有时间碰钢琴。小的时候,爸爸买了一台天文望远镜给我,自此培养了我这方面的兴趣,我的哥哥和弟弟都有同样的兴趣,在难得的闲暇时候,用天文望远镜遥望苍穹星际,从小就对星空有着很深的迷恋,这和白天的招股上市及融资金额距离很远。这个时候,就会觉得人是很渺小的,就会觉得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处事,把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尽力做好自己本分便已很满足。
□ .金.蓓.蕾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