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1:41:06
保卫祖国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常见表现:1814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军官学校学生奔向巴黎,抵抗外国军队保卫首都。在学校庭院中纪念这一事件的一组雕塑。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爱国主义的表达都有可能会否定其他人的“祖国”,尽管这并不必要。)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无论是何种定义)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我的国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1]这句名言便是此种信仰的极端(这句名言可能来自于对美国海军军官斯蒂芬·迪凯特或内战将领卡尔·舒尔茨的误引)。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极端爱国主义的原型。
目录
1 爱国主义的类型
2 爱国主义的流派
2.1 个人爱国主义
2.2 官方爱国主义
2.3 符号爱国主义
3 爱国主义的道德规范
4 对他国的爱国主义?
5 愛國的消极一面
6 极端爱国主义
7 各方批判
8 愛國主義的教育
9 參見
10 参考文献
爱国主义的类型
在2004年的美国大选中,汽车上的磁铁成为了一种展示爱国主义的流行方式。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
政府推行的官方爱国主义含有高度象征化和仪式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陈述对爱国主义的推行有着逻辑性的关联,并通过对政治团体利益的表述来得到合法性。国家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官方爱国主义通常有着严格的仪式,比如对起降国旗的规定、致敬礼和忠诚的形式。
爱国主义十分依靠各种形式的行为来表达,比如展示国旗,唱国歌,参加群众集会,往轿车的保险杠上贴爱国主义贴纸,或者其他各种对国家表达忠心的方式。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形式则是为了提高士气,并使士兵因此奋战。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则较难以通过对国家的贡献来衡量其爱国程度,但爱国者并不因此认为它就不重要了。
一些评论认为,正统的爱国主义(非现代的民族主义,而是19世纪国家的产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共同祖先或者精神图腾。
爱国主义的程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并且取决于政治社会环境。典型地,爱国主义程度会在国家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升高。
反过来,高度的爱国主义又会使国家变得好战。比如一战前的德国与现在的美国。
爱国主义的流派
爱国主义可分为三种流派
个人爱国主义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这种结构上的相似可以在以下例子中得以说明:曾被提议的两条对美国宪法的修正案中,一条意图加强基督教价值观
-- 有力地禁止同性婚姻,另一条则意图加强爱国主义价值观 -- 禁止亵渎国旗。
[编辑] 官方爱国主义
官方爱国主义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符号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爱国主义的道德规范
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比其他国家的人,你对同胞的道德责任更大。爱国主义中的利他主义是有选择性的。对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批评大多集中在它的道德偏向上,保罗·刚伯格(Paul
Gomberg)曾拿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比较[2]。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对所有人类的道德责任都一样。这被称为世界大同主义(事实上,很多爱国主义者情愿把持这种观点的人称为通敌者)。
爱国主义表达了对某一特殊公民或者政党的价值偏好。泛世者并不认同这种特殊的偏好。他们选择一种更加宽阔的价值体系作为替代。在欧盟,像荷伯马斯(Habermas)这样的思考者倡导一种以欧洲为整体的爱国主义,但是不幸的是欧洲的爱国主义大多局限在一国内,并常常带有怀疑整体欧洲的特点。
一些把宗教的位置放在母国之上的信教者经常招致爱国主义者的怀疑和敌意。举个例子,在美国境内经常遭受这种怀疑的是天主教会和穆斯林教会。在美英两国,天主教会对教皇忠诚甚于对国家的忠诚。因此,作为教会得力助手的哥伦布骑士会把爱国主义当作其四项美德之一。而穆斯林则把高于国家的忠诚献给伊斯兰教会。其他团体发现很难在宗教信仰和爱国行为之间找平衡点。耶和华见证人(基督教的一派)和门诺会则选择坚决抵制任何显示爱国主义象征的活动。
爱国主义的拥护者则把它所代表的道德规范当作一种美德。在哲学家阿拉斯戴尔(Alasdair
MacIntyre)的著作《爱国主义是美德吗?》中,他指出一个时代对道德概念的原则建立在对来源地等偶然特性的盲目崇拜上(意指非理性),因此也就拒绝爱国主义可以选择这一观点。他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可以替代的道德概念,这种概念可以和爱国主义同时相存。查尔斯(Charles
Blattberg)在《从多元主义政治到爱国主义政治》中也阐述了类似的爱国主义观念。
要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美德就得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爱国主义者之间经常冲突。交战双方的士兵都觉得自己很爱国,于是就制造出一个道德两难的境地。(如果爱国主义是种美德,那敌人也是好人。那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在各个国家里,政客们会利用爱国情绪来攻击他们的政敌,隐约或者明显地指责政敌背叛国家。小众可能会拒绝大众觉得理所当然的爱国主义忠诚。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排除在政党之外所以也没有理由为它自豪。澳大利亚关于"对历史的黑臂章回顾"就是这种冲突的例子。保守派首相约翰·豪沃德(John
Howard)—他当然把自己当成百分百的澳大利亚爱国者—在1996年说:
对我国从1788年以来的历史回顾中发现我们的历史不过是一个令人羞耻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帝国主义,资源滥采,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歧视。
在美国,爱国主义的历史一直因为以下原因被指责。它们是:对哥伦布之前的土著的灭绝政策,大西洋奴隶贸易,民族驱逐,和针对领土扩张中的侵略行为。
爱国主义经常被描写成正面的民族主义(它经常代表着一些负面含义)。许多作家认为爱国主义区别于民族主义的地方是爱国主义具有较少的攻击性和对其他人的仇恨,还有它的防卫理念和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但是其他一些作家认为两者区别很小,就看你怎么看了[3]。
对他国的爱国主义?
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比如马贵斯·拉法叶,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参加了美国革命战争,西欧人菲荷里尼为了希腊独立而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拜伦爵士。那么拉法叶是美国的爱国者,还是菲荷里尼是希腊的爱国者呢?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查尔斯(Charles
Blattberg)对爱国主义的观点则形象的多:在他看来,爱国主义者是那些甘愿为了批评自己国家而献身理想的人。
愛國的消极一面
爱国主义有消极的一面。由于「甚麼才是爱国」人人看法不同,所以爱国一词显得颇为主观,因此人们对“爱国”行为的定义极具争议。當中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有政客把愛國主義當作是攻擊對手的手段之一,指控對方是不愛國的人。也有人嘗試把愛國標準化、表現單一化;其中安布罗斯·比尔斯称“愛國主義是一堆易燃的垃圾,
任何想照亮自己名字的人只要朝它丟根火柴就可以了。”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博士以下述說話把爱国主义视为:「爱国主义是流氓无赖们最後的藏身之地」(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a
scoundrel.)。這被另一些人認為是歪曲了愛國主義的本質——不止把愛國變成了一種盲目的信仰,這些行為更無助民主的發展,因為社會的精力都虛耗於愛國的爭論之中。
[编辑] 极端爱国主义
主条目:沙文主义
极端程度的爱国主义(极端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是一种很危險的思潮,极右翼的法西斯主义就是其中一种。
[编辑] 各方批判
《大眾時代》網站特約作家施威全指出:「族群是被建構的,以其為基礎而成立的國家更是。孫文說:『國家是武力造成的。』而且,常常是被外來的武力逼成的;既然國家是野蠻強暴下的產物,那國家有什麼神聖的?為何非『愛』國不可、非認同不可?所以,面對族群和國家這個課題,還是不要輕言談『愛』。」(〈藉種族來虛構戰爭
因戰爭而虛構種族〉)
[编辑] 愛國主義的教育
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在於增加對當前政治體制的認同,甚至包括美化本國歷史。例如:
2006年11月16日,日本執政聯盟不顧在野黨和社會人士反對,憑著日本眾議院多數優勢,在眾議院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要學校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認為:1947年由美國制訂的日本《教育基本法》幫助日本經濟和民主發展,卻忽視培養道德和紀律;他表示:「大家有危機感,覺得有必要重建教育,培養愛國、愛鄉土的態度,尊重他國,以利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
在野的日本民主黨、日本社會民主黨、日本共產黨和國民新黨都反對修正案內容;他們指出,愛國主義教育可能重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那套只灌輸“忠君愛國”思想的極端愛國主義,最終使得日本再次走上“主權高於人權”的軍國主義回頭路。
[编辑] 參見
政治
民族主義
沙文主义
軍國主義
法西斯主義
中国中心主义
台灣獨立運動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参考文献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爱国^ 原文:“My country right or wrong; when right, to keep her right; when wrong,
to put her right.”,译文:“我的国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当它正确时,保持它的正确;当它错误时,促使它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