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量福:善意的批评 严重的问题——从例文看学术论文撰写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2:20:13
作为“学术批评网”的一名忠实读者,我认为此网站为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想借贵网站一块宝地,谈谈我国学术界中研究方法问题。我本人虽然人在海外,但十分关心国内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
以本人之拙见,与剽切他人的研究成果相比,研究方法可能是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因为,剽切他人的研究成果,终究是一件公认的丑事。只要公布出来, 似乎不太会有争议。本文所指的研究方法是特指在学术研究中以及论文的撰写时如何对待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在论文中进行讨论的方式。这个问 题从国内的各类学术刊物中皆可看到。但本文的目的绝不是要打击一大片,或者对例文的作者进行抨击。从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上看,我国的学术界似乎尚未重视这个 问题。在与所识的国内学者谈及此题时,他们也觉得以前没有重视个问题。我认为,若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必须从这个似乎小的问题下手。
值得一提的是,也还有朋友认为,这个问题也许不是个问题,而仅仅是中美在学术研究上的区别。也许吧!此文将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需要说明的是, 例文的选择实属偶然,正好在手边,就拿了当了“靶子”。我与作者素不相识,若有冒犯,多请原谅。实际上,我认为,例文所接揭示的我国行政执法中的关键问 题,确实谈到了点子上。我的讨论仅局限于方法上,对例文中的观点、结论没有任何接触。
例文
作者:肖金明
题目:<<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
刊物:<<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四期,页码:(不详)
由于我手边的文章是从网上下载而得,页码和具体段落有可能与原刊文章有所不符。所以,我就利用<<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以下简称称“例文”)一文中的章节(一共八节)为依据。
从例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四类问题。
一类问题:“灰色地带”。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在剽窃与非规范化之间的“灰色地带”。所谓“非规范化”是指我国学术界在对待文献引用格式及注释方式的随意和不严谨状况。在这个灰色地带中的讨论结果,从文字上看,作者并无意将其归为己有。但由于没有出处,读者便无法进一步查证。
二类问题:讨论方法不严谨,对于有结论性内容,不加阐述。于是,读者不知道所涉及的内容是这份研究本身的成果呢,还是他人研究的成果。这第二个问题是从第一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三类问题:如何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四类问题:对新概念、词语不加解释
下面让我们就例文将上述四类问题讨论一下。 例文在第一节的第五大自然段中提到,“实践证明…”,又提到“经验证明…”。在学术论文中,不能这样 论述。哪里来的“实践”?谁的“经验”?在这里应该对“实践”和“经验”加以介绍。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是自己的经验都是可以的。但必需加以讨论或著 明出处。(二类问题)
例文在第二节开始用了一个“单边主义”的概念。这个词在例文中是被加了引号的。这就意味着这个词是有特定的含义。在论文的撰写中,当第一次使用一个新概念时,应该对其加以解释、定义。不能假设读者能自动明白这个概念的含义。(四类问题)
还在这段中,接下来,例文引用了法国学者贝尔纳·古尔的语句:“如果不把行政置还于公众…”这个带引号的直接引用于是例文本页中“注1”。但是, 本页下面的“注1”却不是贝尔纳?古尔,而是勒内?达维(一类问题)。为此,读者只能猜想贝尔纳?古尔的观点可能是在勒内。达维文中被引用的。这种硬伤绝 对不应该在学术论文中出现。不知本文的责任编辑为何也将此误漏掉。
还是在本段,例文接下来以四行半的篇幅直接引用了美国几位学者的话。在学术论文的撰写中,我们能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主张等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 不能将别人的语言直搬照抄地拿来当成自己的句子(三类问题)。这种做法不是剽切,而是论文撰写的方法问题。其实,改正这个错误的方法十分简单。是要在这个 大段引语之前加上一些“穿针引线”的话,诸如“正如某某人所指出的那样…”,就可以了。更好的一种写法是,将他人的观点消化,在文中简单的介绍。顺便说一 句,美国学术界写论文的习惯是,遇到长于三或者四行的直接引语,必需单独立段使用。
在第三节的的结尾处,例文举了车辆使用的例子来说明某市政府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例子中具体提到了罚款的数目和举报者所得奖励的比例。此例何来?这么具体的例子必需有出处才可。否则读者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例子是被杜撰出来的。(一类问题)
在第四节的开始段,我们又看到直接将他人的语言当成自己的话的问题(三类问题)。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使得这短短的、仅有五行的自然段中的论述逻辑十 分混乱。这段的开始,作者提到“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法律发挥社会效应不是完全和直接地依靠强力”。这就为本段和和这一节立下讨论的基调。读者所期望的便 是看到例文对为什么强力不完全是法律发挥作用的基点。但是,紧接下来的句子却是直接套用他人的话:“毫无疑问的是,在任何现代国家中都有一种实际的必要, 把使用武力作为实施大部分法律的最后一种手段”。论述逻辑上不通。接下来的、能支持例文观点的引语还是被放在括号里,……(但强力不是惟一的甚至不是最重 要的)。不知道这个括号是引文原文里的呢,还是例文自行加上的。其实,改正这个错误的法不难。如前所述,可以不用直接引语,而是将他的观点加以消化,简单 介绍就行了。如果我来重新写这段,我会如此改动:
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法律发挥社会效应不是完全和直接地依靠强力。
诸如英国学者阿蒂亚(1)也指出的,除了武力之外,说服力才是使人们 遵守法律的更有力的保证。
这一自然段的结尾句又是一段直接引语。由于注一的号码给在这个结尾句之前,说明这里的引语出自于另一个学者,或者同一个学者的另一篇文章(或书)中。应该为这个第二个引语注明出处。(一类问题)
但是,这一句话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其要点与本自然段的论述逻辑无关。本段意在说明“说服”这一执法手段的重要性。但这个结尾句却是说政府与人民之 间的关系。执法手段的不同(武力还是说服)是否会改变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政治学研究中的课题。我们在此不加讨论了。我要指出的是,这样不加引导地 照搬直引的论述方法有是会将研究人员自己也搞糊涂了。
第四节中的第二大自然段的开始,例文指出:“而行政奖励、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的兴起也标志着政府执法方式的同类转变,非强制性行政在现代行政法制 建设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里问题虽只涉及论文的撰写方法,但内在逻辑问题却十分微妙。关键就在于这句中“…兴起也标志著…”这几个字:这几个字 使得此句话是对一个实际中正在发生的事物的描述。那么,例文的作者是如何得知这个实际现象的发生呢?是通过自己的研究还是通过他人的研究呢?让我们用一个 假设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文章中提到这么一个事实:“这种新药物的使用正在使得大量的鱼类死亡”,我们是不是应该提供出处呢?(二类问题)
在这个大自然段的末尾,例文介绍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这些变化是共所周知的历史,那就不用提供来源。例文也是这么做的。
第五节中的问题在于,例文介绍说:“从1997年开始,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全国有23个省…”。其中“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的引文方式在写新闻 报导是可以的。但在学术论文的撰写中是绝对不可以的。尤其是当例文还涉及如此具体的数字,如“23个省”,等等。一定要将这份“国务院的规定”具体列出 来。这样做的重要性从例文本身就可看出。例文在这个自然段稍后又提到:“该法第25条…”。(一类问题)
第六节本身又是一共大自然段。其中提到: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行政处罚制度的最终出路,还是…官告民’为标志的行政处罚制度”。这里用的是引 号,说明是直接引用他人的言。例文为此也提供了注释(注一)。但从本页下面的注释中,并看不出是哪一位学者说过此话。所提供的只是“官告民”这一概念出现 的背景情况。在学术论文的撰写中,如果是用引号提出的直接引语,那就必需随之提供具体的消息源。(三类问题)
还有,例文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一个新的概念:“官告民”,并且在下面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这是第四类问题。象我这样在国外的读者,不了解“官告民” 这一词的学术定义,在读下面的讨论时,感到云山雾罩,只能猜着读。可见这类问题的严重性。每当介绍一个新概念时,一定要加以定义或介绍。(四类问题)
在最后的第八节中,例文使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诸如“野蛮霸道”,“骄横跋扈”,“以强凌弱”,等等。在学术论文中,不应该出现这类的词语。学术 论文不是文学作品。再往下看,例文指出“政府执法应充分尊重行政相对人和相关人的人格,严禁殴打或采取其他侵害其身体的暴力行为,不对当事人实施精神折磨 或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如游街、示众、罚跪(站)、辱骂、公开隐私等”。例文在前面没有介绍或者讨论过这些执法行为。作者是如何得知这些执法行为的呢:亲 眼所见,还是新闻报导?应该注明来源。虽然在中国的每一个读者都了解这些政府执法中的一些粗暴行为, 但是,在学术论文中随口将“事实”加以表述的方法是 不行的。
由于篇幅所限,我仅仅从例文中挑出一些比较典型的地方加以讨论。在国内的各类学术刊物中,类似的问题俯仰皆是。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将问题提出, 供国内同行参考。从根本上看,要提高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水平,应该从学校做起。在美国的高中以及两年制的社区大学里对学生的论文就已经有很高的要求了。我们 高等院校,特别是搞文科的专业,应该设置学术研究方法论以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
附录:
欢呼吴量福博士为学术规范做善事
郑东
吴福博士是一位旅居海外的美籍华人学者,可他对祖国大陆的学术发展所怀有的忧思和诚义之心却丝毫不亚于大陆的学术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近日吴量福博士在《学术批评网》发表了一篇随手拿起的例文谈学术论文撰写方法问题的文章,读来很受教益和启迪。
吴量福博士所做的这种“善事”,的确尚未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其实它并不复杂也不新颖但意义却非常重大。
1. 他找到了一种便于操作的解决学术浮躁、学术腐败问题的新途径
我国的学术论文质量的确令人担忧。我国现有学术期刊约9000 种,年发表学术论文可达100万篇。年复一年,我们发表的学术论文能有几篇可以入 围“诺贝尔奖”决赛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担忧学术论文在低水平基础上重复操作,我们也出台了不少规范制度,不断听到某某是这个“家”那个“家”,我国 的院士和教授也越来越多,学术科研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我们发表的论文质量、水平还不如人意,浮躁、肤浅及腐败气息太浓。学术浮躁主要表现在学术论文 的肤浅、有失认真扎实、有失水平;学术腐败主要指花大量的学术经费成本而做不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所以,在学术论文写作上面下功夫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 键。
2.及时介绍了美国关于规范学术的一些好的做法
一是吴博士敏锐地看到了中美在学术研究上的区别;二是细致入微地告诉我们“美国学术界写论文的习惯是,遇到长于三或者四行的直接引语,必须单独立 段使用”。三是指出:与美国相比,所谓“非规范化”是指中国学术界在对待文献引用格式及注释方式的随意和不严谨状况。 四是着重指出:从根本上看,要提高 研究与论文的写作水平,应该从学校做起。在美国的高中以及两年制的社区大学里对学生的论文就已经有很高的要求。他指出中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搞文科的专 业,应该设置学术研究方法论以及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课程。
3.说明对论文个案的评鉴是学术发展的鲜活的干细胞
知道论文是怎样写出来的,就有了评鉴的好办法。好的学术论文是怎样写出来的?学术论文是一段一段的文字组成的,由多篇论文组成了一期学术期刊。这 每一段文字、每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决定着学术发展的好坏,因此说,对每篇学术论文的个案的评鉴是学术发展的鲜活的干细胞。医学实验证明,一个局部已经坏死 的肝脏,如及时介入鲜活的干细胞就可治愈。同理,只有每篇学术论文的质量提升上去,获取大量的干细胞,才能逐渐促进学术发展,才能使那些有“申诺”潜质的 学术研究者脱颖而出。
4.人人都应有吴量福博士那样的警觉性和热心肠
一个真正的学者的最大风险,是他所研究的东西没有真东西、新东西,是在于他写出的学术论文没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风格,吴量福博士的“善事”无疑可 使人们警觉起来。写学术论文的人要看看自己写出的东西是否能经得起像吴博士那样的“说三道四”;学术管理者则可用吴博士的做法细致全面地分析一下某篇学术 论文的作者到底写出了什么新东西。
最后,让我们道一声:规范学术,吴博士,您无疑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