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30年国人英语水平提高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22:12
来源:张放
上世纪80年代,“文革”结束后,一切都百废待兴。进入80年代,中国人又疯了。这次不是为某一人造出来的神而疯,也不是像今天这样为钱而疯,而是为了一个现在看来十分崇高也有些幼稚的事情疯了:读书。那绝对是个读书时代。这一点没有人怀疑过。那时,有99.9%的人的脑袋里想着的不再是神,但也不是钱,而是书。是刚刚解禁的书;是从洋人那里刚刚译过来的书,是很有些思想内涵的书,是屈指可数的几本英语学习方面的书。那时的书店,动不动就排了老长老长的队伍,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人们为了买上面这三方面的某一方面的新到的书,大排长龙。而英语学习方面的书,当时真得首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跟我学》教程。这本书热销的程度,到了几乎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地步。要托人“走后门”,才能从书店里买到。但很快就又处于缺货状态。所以,即便没有买此书意愿的人,一瞧这排队的阵仗,也会不由自主地跑到排尾,凑个热闹,说啥也得弄回一本,送给哪怕是不想学英语的家里任何一个成员,看看,翻翻都成啊,毕竟是英语学习方面最热门的书啊,毕竟是中央电视台推荐的啊。
大多数国人对英语以及英语语言背后的西洋文化的初步认识,也就是从这本《跟我学》开始的。因此,说《跟我说》成为国人的英语基本水平的铺垫,是不为过的,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十分准确的。其实,看今天中央电视台10套玩“百家讲坛”,并弄出几个人造的“文神”出来,令很多人感到瞠目与不解。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就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当时还没有定下来叫CCTV的中央电视台,大胆地推出《跟我学》电视教程,使得同名教材一开印就上了百万册。据中央电视台粗略统计,那时至少有千万观、听众之多。不过,我认为这个数字有些保守,因为那时的中国,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娱乐设施都没有,很多家庭才刚刚买了台黑白电视机看的当儿,也都正看得起劲,另外加上整个社会的学习与读书的风气甚浓,“千万人数”估计不一定准确,说有几千万人数,也并不是夸张的数字了。实际上,那时全国人民一起学英语,几乎不亚于现在全国人民一起捞钱的热情程度。那个叫胡文仲的人,尽管英语发音及英语水平都不一定能与今天甚至一些英语专业的大学老师们相提并论,但他却是真正意义上通过CCTV而红透全中国的“学者”。今天中央电视台10套的“百家讲坛”,影响力很难望《跟我学》的项背的。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套非常有影响力的英语学习的书,就是现在看来十分糟糕,但当时却红遍全国的《许国璋英语》。这套英语书,是很多今天已成英语教授,当年却还作学生时必学的教材之一吧。这套教材,在国人英语学习的推动上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致命弱点也给国人的英语学习,尤其给发音及英语语法两方面的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
80年代中国全部大学里(更不用提中学了),都毫无例外地没有什么有效的可供学生使用的有声教学设备,而这套教材最抢眼部分,则是开篇的十几堂的“看图发音”课。正是这十几篇“看图发音”课,使很多国人的英语发音变得怪怪的,不忍卒“听”。这可能对于今天耳朵里听着mp3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可思议。这十几堂“看图发音”的课,是把口腔内部给画出来,然后,再把发音时舌头应该处于的“正确”位置,给画出来,供大家模仿,寄希望于没有任何听力辅助工具学英语的读者们,结合图释试着发出正确的声音来。结果自然不用去想了。发出的音,基本上是“各庄有各庄的高招”,有些声音发出来后,常常会把自己给吓一大跳。呵呵。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的水准也很成问题。这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直接的关系。当时很多所谓的英语教师,都不是什么正儿八经专业学英语出身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俄语通过自学这套“看图发音”的教材,来个华丽的转身,变而为英语老师的。自然,发音不准不说,还带着浓浓的俄语味道。所以,这样的教材和这样的师资力量,很难培养出发音正确的学生来。但即便这样,那时这种看了图又会 “发音”的“人才”,也缺得要命。所以,那时,在自己身边发现几个说英语时发音很像残障人的可能性极大。不过,这样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者叫共同的优点:词汇量巨大。这一特殊现象,令后来到中国来教书的众多洋教师们百思不得其解。
应该说,当年百分之九十甚至更高比例以上的人的英语发音,几乎都不纯。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跟我学》里的那位说着标准英国英语的Flower英国小姐,一下子成了中国人的新宠。人们终于可以在中央电视台里,而不是许国璋的教材上,看到听到一个纯粹的洋人说英语了。再后来,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了出去,吃了不少方便面,忍受了不少苦头,带回来了更多的语音资料,人们的英语发音,也开始逐步朝比较准确的(还不能叫纯正的)方向前行了。而近十年来,尤其在英语发音的资料获得方面,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互联网的使用与开发。英语语音资料问题,一下子不再成为问题了。
但话说回来,如果一个人早年不自觉地学会了一套并不太准确的发音模式的话,要改到被认为“正确”的发音轨道上来,恐怕比重新学一种语言还难。因为,一切都基本上定型了。包括我听到中央电视台一些非英语频道主持人发音什么的,都残留着极重的中学时学到的并不太正确的英语发音。所以,今天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仍然要忍受一些所谓的“教授”们的极具中国地方特色的发音,直等到他们退休不再讲课为止。
刚才说的是国人的英语发音。接下来说说国人的英语语法学习。还得提《许国璋英语》这套教材。因为正是这套教材极其重视语法,使得太多当年学习此套英语教材的老师们,(也因此包括他们教出来的弟子及曾弟子和曾曾弟子们,)染上了说“语法正确”但“意思不对”的英语的毛病,并把这种毛病作为一种传统给最大限度地发扬并最尽可能地光大了。所以,现在也还有很多“英语教授”们,继续把无限精力投放到英语语法学习上面。我们可以从很多学生身上,发现这一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可能有积极一面,我在此先按下不表,只说负面效应。那就是,他们忽视了“语言是沟通的工具”的基本特征,很多学生陷入只构建“语法正确”但与“习惯说法”不同的陷阱之中。而英语语法的学习,在国人30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现在学生们仍为“of”、“on”、“over”等极其简单的填空而绞尽脑汁。也就是说,太多国人由于传统上受《许国璋英语》的过于注重语法的影响,严重忽视了“习惯说法”的掌握与应用。换言之,我们在许多英语角啊,什么英语广场啊,甚至电视上的一些英语演讲中,最常听到的所谓“英语对话”或“英语演讲”,大多是“许式语法加单词”的中式拼凑,而与纯正英语表达方式关系相去远些。
此外要提的,是六十年代英国人编写出来的《新概念英语》在中国的尴尬境地。这套英语教程由于严重缺少中国人已经习惯的“语法讲解”,加上是洋人自己编写的,无论从内容取舍上,还是篇章长短的定夺上,几乎在在都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一直被少数人所使用着。尽管学此教材的人数很多,但收效并不是很大。接下来还有台湾人编写的什么《扶忠汉英语教程》,什么《现代美国英语口语》等诸多英语教材。但在帮助极多数中国人学习英语方面,都不能与《跟我学》相提并论。
另外,就是关于单词量或单词范围的事情。这三十来年内,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中国人当年学习英语时所遇到的英语单词,非常“政治化”,像当年《许国璋英语》教材创造并写入了“lower and middle class peasants”(贫下中农)等一生都不会遇到几次的中国特色的英语单词。这样的单词之所以被收入,是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是硬性加进去的。现在,“政治化”的单词基本上没有多少了。不过,单词范围,应该说,还不够全面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有很多单词,美国幼儿园的孩子们都认得,但中国学生(甚至大学生,可能也包括一些专业英语学生)却仍然不认得。(不信者,可以找我联系,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就会让你服气的。)实际上,这个事情,的确应该引起编写教材的人的深思与注意。
事实上,国人从30年前热潮滚滚地学英语到今天,当然还是有明显变化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是,他们通过学习英语,哪怕是几句英语,开始接触到了英语语言背后的西洋文化,并在后来这30年间,无形中受其影响着。这一点随着30年的消失,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来。30年前的人们学英语开口对话时,总按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习惯地问对方叫什么名字,多大了,一个月挣多少钱,结婚了没有,如果结婚了,有几个孩子,如果没结婚,就问为什么不结婚等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问题。但30年后的今天,基本上没有多少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了。
今天很多国人至少不会那么唐突地问人家叫什么了。而是学着洋人的习惯,主动上前,先自报名字出来,然后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对方,十有八九,对方会告诉你他叫什么名字。今天的国人,至少不会突然问对方多大了,因为在洋人眼中,一个人比另个人大与小,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情。当然在中国,一切皆不然。中国人首先要弄明白对方比自己大,还是小。如果小,马上就装大人相,如果比自己大,就马上决定叫哥,还是叫叔,抑或叫二大爷。至于赚多少钱和结没结婚或有没有孩子什么的问题,实际上,不学英语的国人们,现在也开始注意不问这样的问题了。呵呵。这可能也算西洋文化30年后在中国的某种胜利?
30年前的人们一见面,基本上问“吃了吗”,经过三十年的时间的推移,现在的国人也学着洋人的方式,改说“早上好”而不太关注人家到底吃了还是没吃的问题了。30年前的人们分手时,什么都会说,惟独不会说的,就是“白白”。但到了今天,人们分手时,几乎什么都不会说,只会说“白白”了。但滑稽的是,在英语中,“白白”是个儿童用语。成人说“白白”,还须减掉一个“白”字才成。
另外,30年前的人们在彼此说话过程中,绝对不会带出任何一句洋文来的。但在今天,则完全不可能了。尤其遇到走出过国门的人们,包括去过香港的人们,你会时不时地听到人家的句子里会夹杂一句半句的洋文,一显示自己见识很广,二说明自己不是个英语盲。
3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跟我学》的全国英语大潮仍然如在眼前,人们咿咿呀呀地开始学英语。而今天,国人的英语水平的确有了不少提高?因为从出版这一个侧面就可能折射出来?看着五花八门的英语教材以及与英语有关方面的图书几乎占了每家书店的将近一半的空间。这不也说明,人们已经不再简单地学什么《跟我学》了,而是有目的地学着英语中的这个或那个。也许这一折射,正是国人英语水平已经提高了不少的真实体现?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