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次贷危机--最原始最通俗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46:06
什么是次贷危机一看就明了
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囧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囧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囧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trench),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金"舌,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阿囧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囧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 10 倍的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
科科,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
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险费,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AIG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 CDO 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于是再次皆大欢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着红了!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 CDS 的创新产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假设 CDS 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 CDS 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 50 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 500 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 10% 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这个天才的规画,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 AAA 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 500 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 50 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 5000 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 1% 时才不会亏钱,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当时间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风光了整整 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囧贷款公司倒闭,避险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AIG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Subprime Crisis 爆发接近成为 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 开启的地狱大门,还不知道如何关上……
-------------------------------------华丽的分界线---------------------------------------------------------------------
举例:雷曼
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地产的价格升高了80%。在前所未有的房地产狂欢中,金融机构向想买房子的人许诺,你可以买房子,不管你的收入如何,因为房价会永远上升,你可以用升高的价格来借款归还房贷。
在发放房屋贷款时,金融机构也完全没有对风险的畏惧之心,因为即使借款者付不起月供,房屋价格上升也会使得担保的价值上升。而华尔街将这些贷款打包,运用极其复杂的金融工具将这些证券分割,向全球的投资者发售,成为华尔街获取巨额利润的引擎。
像其他的华尔街公司一样,雷曼的富尔德决定快速加入到利润丰厚的房贷市场之中。在2004年,雷曼买下了加利福尼亚的BNC房贷公司,该公司向那些信贷记录极差的人也发放贷款。 雷曼还买下了 Aurora Loan Services LLC, 这个公司对没有完整证件记录的人也发放贷款。根据彭博社的报道,2007年上半年,Aurora 每个月就发放30亿美元这样的贷款。
雷曼房地产业务创纪录的盈利帮助其资本市场部门的销售从2004年到2006年猛涨56%,比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部门增长的速度还快。 雷曼在2005年、2006年、2007年都出现了创纪录的盈利。
所有这一切,包括借款方的盲目、 贷款方的大意, 以及华尔街创造的这些极其复杂的金融工具,将贷款打包、分割、卖给全世界都是建立在盲目的狂欢假设上: 房屋价格将会永远上涨。
这些现在看来荒唐的假设,当时整个社会都是深信不疑。
“这就像是一个自我验证的预言,” 哈瑞斯说,“当每一个人都这么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信以为真,到最后大家真的相信房地产价格会一直上升,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的时代。”
哈瑞斯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盲信。“在科技泡沫崩溃之前,每个人也都是这么说的。”
但事实是,科技泡沫破灭,许多人的财富化为乌有。华尔街未曾料到过,房地产市场后来20%的下降会使那么多人放弃他们的房产。建筑在此之上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使得美国和全球的金融系统几近崩溃。
巴菲特在2003年的时候,就指出金融衍生品,这些几乎没有人能弄明白的工具是 “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但在所有人都赚钱的时候谁能听进这样的逆耳忠言。
“华尔街其实就像是以前的蛮荒西部。” 摩根大通的首席经济学家格拉斯曼 (James Glassman )在一次聊天时对本报记者说,“ 几个牛仔聚在一起发明一种工具,经过市场验证能够赚钱,就能够大行其道。”
华尔街声称这些大行其道的金融工具可以将风险转移到世界范围内,所以对单个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房贷市场中的几千亿美元和13万亿美元的美国经济以及54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相比,真是不算什么,但是所谓的分散风险在整个系统都出现问题时带来的反而是更大的失败。
在今年5月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 巴菲特又指出这种金融工具的荒谬。
“如果要了解CDO (债务抵押债券),需要阅读15000字的材料。”巴菲特说,“一个CDO方阵,则需要阅读高达 75万字的材料才能理解。我的意思是,这不可能做得到。”
不过, 华尔街不仅仅创造了这些谁也不能理解的衍生工具,使事情更糟的是他们的经营模式:对借来资本运用极高杠杆。格拉斯曼介绍说,投资银行的比率一般是30∶1。 雷曼作为华尔街最大的房屋贷款的持有者,杠杆比率更高,高达40∶1,而且雷曼越来越倚重在衍生品上的投资来谋利。
“假如说你的杠杆比率是33%,”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陈志武对本报记者说,“ 也就是你借来的资本是自己的33倍,如果这些投资升值1%, 你的公司可以赚33%,但是如果是亏损的时候,3%的亏损就可以荡平你的全部资产。”
当房地产市场不断上涨的音乐停止时,狂欢结束。恐惧、惊慌弥漫在市场中。
http://military.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415/59/65/8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