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鲁迅当年 - 丁新征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4:42:20
    遥想鲁迅当年丁新征在我回顾自己接受文化熏陶的这些天里,眼前浮现出了很多人的面孔,回忆起很多往事。在断断续续的追忆中,有那么一张面孔时常若隐若现,但总记不清楚这是谁的面孔。突然有一天,这张面孔完整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它刚毅、果敢、决绝,瘦削有力,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一脸的深思状——这个人叫鲁迅:中国一百多年来最伟大的作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不可替代的,同时,他也是近乎完美的。那个时代在文学艺术上集大成者太多了,唱戏的有四大名旦;绘画上有徐悲鸿、张大千这样的巨匠;音乐上有聂耳等人;国学上既有谭嗣同、梁启超这样的维新派,还有拖着清朝的小辫子到处骂白话文的辜鸿铭等守旧派;文学上有胡适、鲁迅兄弟、郁达夫、曹禺等人,女性在文学上的造诣也相当高,张爱玲和萧红也是这一百多年来最有成就的女作家,建筑领域的林微茵在文学上也毫不逊色,还有秋瑾这样的女侠士,甚至毛主席都是罕见的文学奇才。鲁迅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他就是为那个时代生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动乱的年代确实是一个风云人物辈出的时候,大师林立,令人顿时心生神往。在这里,我丝毫不敢说自己有鲁迅的感觉,那可就麻烦啦,误会大了,我可不想像某些人一样因此挨砖头。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没到一定程度,压根就感觉不到鲁迅的伟大之处,如同学历史的没学到一定火候是体验不到司马迁的伟大一样。甚至有可能不仅不觉得伟大,还觉得他们讨厌,他们多余,他们偏激。事实上鲁迅的确是伟人,中国一百多年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巨擘。在如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思想极大浅薄的时代,鲁迅似乎已被忘却,而林语堂和周作人之流抬头。但我以为,鲁迅的思想越是在今时今日越是应该被牢记,在没有更伟大的人物出现之前,对我们仍然起着指明灯般的指导性作用。我们是在初中和高中课本里陆续读到鲁迅的文章,但数量很少,而且当时年龄小,根本无法体验到鲁迅文章的思想性,哪怕老师指出来也不明白。我们就知道他虽然很瘦小,但挺横的,这个浙江人还有点西北人的二杆子精神,他谁都不怕,尤其是不怕北洋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可谁都怕他,怕他手里那杆愤世嫉俗指点江山的笔。我们那时候谁都不服,就服牛人,比我们强的人。鲁迅不是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嘛,我们觉得这家伙很酷,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啊。那我就崇拜他吧。我现在有些记不清楚究竟是初三还是高中买了鲁迅文集,并用一个假期时间将之通读完毕。现在回想起来,我只记得当时我的同学中有个家伙十分自骄傲地告诉我,他家里有套鲁迅全集。我跟他借,他说那是他父亲的书,不敢借。那我只好去买,为此向我父亲伸手要钱买书。我父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却舍得投资让我去读书,很爽快地掏了钱给我。我兜里揣着钱直奔新华书店,买了鲁迅小说全集和他的杂文集。那时候读得很肤浅,但对我日后的思想观念影响很深。后来碰到鲁迅的其它集子又买了些,譬如《朝花夕拾》和《鲁迅诗词集》。当时读鲁迅很多东西读不太懂,譬如《铸剑》为代表的那些故事新编,里面的古人都表现得古古里古怪的,文字半文半白有点饶口,一路半懂半不懂地读了下去,当时只是觉得挺有趣,也挺爽的。我觉得这家伙够狠,够刻薄,也够深度。现在想来,那批小说代表了鲁迅对新小说理解和创作的一个高度,有点后现代的意思,还有些周星驰的无厘头在里面(周星驰不会是模仿鲁迅吧?)当时比较能看明白的是《阿Q正传》和《祥林嫂》,很过瘾,的确是把中国人给写透了,写活了,太霸道啦。据说《阿Q正传》当时是在报纸的幽默版块里连载的,那时候的人读了觉得很搞笑,很幽默,追着看。可读着读着就不对劲了,一点也不好玩了,问题越来越严重,表情越来越沉痛,神情越来越肃穆,每个阅读者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隐藏在皮袍下的“小”。于是人人自危,以为是在写自己。然后忍不住琢磨:我也是那样的吗?不会吧?后来这个中篇小说整理在一起就成了当时小说写作的一个高度,至今仍是。然后是《祝福》《药》《伤逝》《幸福的生活》《在酒楼》上等等,这些小说在艺术手法和文字上已经接近于当代小说,可见鲁迅在属于他的那个年代已经把小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鲁迅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在他那些信手拈来的杂文上,因为数量惊人,比小说上的成就更大些。这些杂文基本上都是批判性的,睚眦必较,一个都不宽恕的,因此在被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鲁迅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偏激的,刻薄的,甚至歹毒的。但这些杂文像一根根尖针刺穿了我们国民的脓包,让国人无法接受,也不愿意接受。但我们要知道,鲁迅去日本是去学医的,因为看到了那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毫不自爱的表现才弃医从文的,他自己给自己的使命就是放弃对个体身体的医治,致力于医治国民的思想。鲁迅深刻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明白响鼓还需重锤的道理,希望能用呐喊的方式唤醒国民。我们的民族性格的复杂性实在是任何民族都比拟不了的,中国人善良但又势利,否则出不了汉奸;软弱却又貌似强大,否则国民党不会左右摇摆;自私贪婪却又在事后公正客观,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见利忘义却又满口假仁假义。在那个动荡和革命年代,要想救治国民,必然要以一种决绝的姿态立足于世。鲁迅选择了这种姿态,也就意味着他将是孤独的,他这样的选择也必然将自己推向一意孤行的绝境。然后鲁迅又是博爱善良的,他是一个内心有着大爱的人,这些在他的散文和一些与友人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出。鲁迅的散文是平和沉静的,充满了爱和热情。譬如那些回忆他童年时期和他母亲的文章,以及和一群乡村玩伴去看社戏,在回来的路上偷吃豆子的趣事,甚至小说《少年润土》,这些都体现了鲁迅内心中温情的一面。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不仅是一个孝子,还是一个称职的兄长和长辈。再譬如他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腾野先生》,对这位治学严谨生活邋遢但对学生如儿女的老师十分尊敬和思念。鲁迅对他的儿时的伙伴、朋友以及学生和文学青年都是深情的,尽其所能资助和指导他们,柔石等人就在鲁迅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帮助。在后人回忆鲁迅的文章中,鲁迅是一个慈祥柔软的长辈和师长,宽容仁爱,循循善诱。我对这些文章的真实性笃信不疑,因为我知道一个心中有大恨的人必然有着大爱。但后人不理解的是鲁迅与他同时代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有矛盾,互相写文章攻击,睚眦必报,坐在一起喝酒都会不欢而散,鲁迅因此看起来似乎心胸窄小。譬如他与老好人林语堂之间的纠葛,众所周知,林语堂是个脾气柔和温文尔雅的人,风趣幽默,与人为善乃至从善如流,是个五好先生,基本上跟人不闹矛盾,却鲁迅偏偏与他过不去;而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是一个很温和的人,文章写得十分随和豁达,鲁迅对十分讨厌他。这就叫人无法理解。但细想一下,在那个革命年代,林语堂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文风是不合适宜的,鲁迅用一生去唤醒民众去抗争,开刀救人,但这两个人却让民众闲适幽默安于现状,这才是最致命的。所以鲁迅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在鲁迅与友人和妻子之间的通信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内心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他那么深刻那么决绝对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巨大的挤压,他不愿意这样一个都不宽恕,但非如此不可,只能将自己推向无处可逃无法回头的绝境上。鲁迅在诗歌上也有成就,他的古体新诗写得也不错,也是因为他在思想性的巨大成就而掩盖了这方面的才华,却也留下了诸如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等流传于世的诗词,这就足够了。而新诗则一般,风格有些像打油诗,再还有一些读起来很搞笑的爱情诗,像那首《我的所爱在山腰》,如同一个怀春的少年写给情人的朦胧求爱诗。看来鲁迅也曾经爱过,却不是他包办婚姻的妻子,而是他的学生许广平。女人们在这一点上多少对鲁迅有些成见,他对形式上的妻子似乎并不太好,甚至把人家给他做的鞋子扔到地上掉头走掉。如此看来鲁迅还是反对封建婚姻的斗士,不过斗争的对象选错了对象。这些错不在女人,而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人无完人,我们也不能要求鲁迅太完美,伟人未必就是完人。鲁迅还是一个编辑和教育家、学者,做编辑都是为他人做嫁衣服,究竟有多大的成就很难看到,但作为教育家和学者鲁迅是有成就的,一本《中国小说史略》足以使他成为学者中的集大成者。作为教育家虽然没有教育出能够跟他比肩的学生,也算得上桃李满天下吧。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选入高中课本的《忆刘和珍君》,那么深情和愤怒。他对自己的学生是充满关爱的,对反动派和御用文人对进步学生的迫害是充满愤怒的,这样的老师是令人尊崇的,可惜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真正做先生的弟子,只能通过阅读他的文章向他致敬。鲁迅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不爱国不会穷其一生唤醒民众,不革命不会东奔西走到处逃亡。鲁迅从日本归来后在很多地方居住过,颠簸流利,为了躲避追捕寓所也再三更换,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厦门,再从厦门去别的城市,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过是一个过客,一生都在行走当中。鲁迅与进步党派的关系都很密切,当时共产党的很多党员都拜访或者受到过鲁迅的资助,而这些进步党派对鲁迅也充满了尊敬,一提起先生的名字都会热血沸腾。前些天逛书店看到一本追忆鲁迅的书上有张画像,是鲁迅和瞿秋白的合影,而作画者竟是国画大师徐悲鸿,顿时又对那个大师层出不穷的时代心生向往之情。同时,鲁迅还是个有钱人,这一点最令我羡慕,我就想像他那样挣钱,用一枝笔的耕耘使自己的身边的亲人朋友过上好日子,虽然负担沉重,却能够真正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快意恩仇。鲁迅几十年时间写了近千万字,用了一百多个笔名,挣了几百万大洋。想一想,鲁迅带着这么多钱到处逃难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个时代令人怀念,文艺家少但精,所以待遇也非常好,鲁迅这样一流的作家稿费是很高的,一千字五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近一千块钱,千字千元啊兄弟。依次类推,文学青年的稿费是千字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近两百块一千字,也够可观的,比现在文学类期刊千字五十的稿费要高出几倍,实在令人羡慕哦。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看上去歌舞升平一派繁荣,其实文化已经乱套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鲁迅所批判的那些国民习性和陋习正在抬头,甚至欲演欲烈。而国民性中目光短浅缺乏远见以及贪图小利的习性阻碍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重读鲁迅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时刻警惕自己骨子里的这些恶习,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只能害人害己。任何个体或者集体都是这样,不进则退,在一个高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时代,哪怕任何微小的侥幸心理都会被时代的潮流所远远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