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宗教是一种人生态度 知识应具有永久价值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1:26:21
许倬云:宗教是一种人生态度 知识应具有永久价值 2010年12月10日 12:16 凤凰网历史 【 】 【打印共有评论3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现代人文学科的学生,我必须对宗教下一个定义。宗教并不仅具有教义,拥有信徒的组织;宗教更应是一种人生态度。因此,我愿意把宗教两字改为宗教精神。宗教精神的意念就包含了哲学以外更有热诚的信念。

追寻知识的热诚、诚实及超越自身的习惯以及完整的人生观,这三者都是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发展的几个属性,而这些属性正与具宗教精神者须经历的若干经验相吻合。但是,我们仍旧需要有一些我们认为有永久价值的事物。对于一名知识分子,知识本身应该是具有永久价值的。

本文摘自《许倬云问学记》,作者:许倬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许多受过现代科学训练的人对宗教逐渐采取存疑的态度,许多宗教信徒也为此认为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缺乏生活的目标和准则。前者以为宗教建筑于一片神话和教条上,没有经过纯理性的批判和思考。后者却又以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及宇宙的运行方式,都必须见之神的昭示或仙佛的意志,他们之中,不少人甚至以为科学家讨论的宇宙秩序也只是神的存在的证明。

作为一个现代人文学科的学生,我必须对宗教下一个定义。宗教并不仅具有教义,拥有信徒的组织;宗教更应是一种人生态度。因此,我愿意把宗教两字改为宗教精神。宗教精神的意念就包含了哲学以外更有热诚的信念。

普通的宗教信徒也具有热诚,但是其来源往往起于希冀,起于恐惧,起于冲动。现世的利害及他世的遭遇支配了他的选择。换句话说,维持信心的动机往往免不了是欲望和需求。《墨子》中记载的一个愚夫就为了“使我无故得百束布”而告祝神明。大轰炸中,处处有人低首祷告,不管念的是哪一个宗教的神名,祷告者热切期望的神佑仍是为了今生肉体的安全。甚至,天堂的构想,救恩的允许,无非反射生活舒适与安全的欲望。这一切,都有幻灭的可能;一旦信徒想望的东西永远不来,他就可能放弃宗教了。

缺乏任何信仰,整天只为了饮食男女而生活,人生也的确太没意思,而且有些人难免放僻邪侈,无所不为。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制裁,在实际施行时也是很有限度的,更何况这两者只具消极抵制的作用,未必有积极增加生活情趣的作用。

一个具有宗教精神的心智成熟的人,必须能不为形役,不为物役,却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南针,把嗔欲贪念及恐惧都疏导到一个人生目标,使每天的生活都具有某种意义。

这一个境界,大约未必能由聆听传教得来,甚至也不见得能由思索经典得来。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宗教应该是“个人独处时的感觉、行为与经验,体认他自己与他以为神圣对象之间的联系”。他的话和A.N.怀特海的定义颇有互相发明之处;后者认为:“依存于个人自身和个人以为是永久的属性,(宗教)是个人内在生活的艺术和理论。”两者都着重在个人自己的体念和个人认可的价值。

先看一个读书人可能获得的个人经验,也就是说个人自己的体念。凡是认真的研究人员,大约都知道广博的兴趣是做研究的第一推动力,选定一个题目做去,往往为了好奇心,为了要解答一团疑问的冲动。好奇的追寻绝不根源于任何生理的需要,而是纯粹心智的活动。而且,好奇可以继续发展,由一个问题推到另一个问题,始终在追索。若是有人以为追索应该有尽头,他也许会因为一生永远不得解答而沮丧,而嗒然中废。若是他一直就知道这是一个无尽无止的旅程,他反倒会为了“追寻”本身而发展出一种热诚。因为追寻是一种挑战,人在应付这个挑战时,却能精神奋发。喜好悠闲的人也许并不欣赏无休无止的追寻,但是悠闲有时会造成无聊,大多数的人还是宁可忙碌的。忙碌须要有目标,知识的追寻正可以作为这样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