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银行业:五大难点印证最复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02:59
编者按:2010年,在这一被誉为后危机时代之年,尽管全球经济版图呈现缓慢、曲折复苏之势,但与欧洲频现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备受指责的量化宽松政策相对应,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则在延续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了相应经济金融风险的防控。

  各家银行艰难地获取了收益的稳定增长。综观2010年,笼罩在“复杂”态势下的中国银行业,其实走得并不轻松:由于信贷扩张过快所引发的资本不足依旧严重困挠着各家银行,上市银行的资本金缺口仍然较大。

  这些银行又如何在紧缩信贷下寻求中间业务突围?作为最重要的也是获得社会最高酬薪的行业,又将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即将来到的2011年,依靠信贷规模急速扩张所支撑起的银行盈利增长,是否能够持续发展?信贷

  从银行拿钱越来越难?

  2010年,房贷七折从暗中取消到明令禁止 ,消费贷款门槛越来越高,车贷也变得更加麻烦。同时,央行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步步收紧银根,让人们直叹:要从银行拿钱变得越来越困难。

  今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将要求所有银行向其提交一个非常全面、综合的报告给银监会,其中就要求银行严格管理存贷比。新近当选2010年十大金融人物的刘明康,年初给自己的监管目标便是“稳健”。

  2010年,作为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存贷比受到了严格的监管。相关部门将商业银行存贷比红线划为75%。在2009年的信贷狂潮过后,如何将紧贴“红线”的存贷比拉回安全区域,成为今年当前各家银行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数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资金环境趋紧使得银行贷款“物以稀为贵”。

  2010年,监管层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金充足率、存贷比等要求层层加码,过度依赖传统息差收入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吸收足够的存款和控制信贷规模之间权衡。11月19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收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近3500亿元,这也是央行在10日内再度上调准款准备金率,2010年来,央行已是第五次采取如此手段。监管层不断收缩流动性的举措令原本并不充裕的信贷投放更加趋紧。

  企业向银行要钱难,普通百姓一样不容易。2010年,两年来一直为买房者津津乐道的七折房贷,全面消失了。

  2009年,买房者只要有一份改善型住房证明,就能在银行办理二套房贷时享受与首套房相同或者相近的首付和利率优惠,2010年2月20日,各银行为了收紧房贷,纷纷取消了改善型住房的概念。2010年4月出台的房产新政要求,银行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提高首付比例和上浮贷款利率,将二套房贷款首付款比例提高到50%,贷款利率上调为基准利率的1.1倍。11月1日,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将由现行贷款基准利率0.7倍上调为0.85倍。这意味着首套房贷款利率七折优惠将成为过去。时隔两年之后,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七折时代终于落下帷幕,这还意味着2008年10月金融危机以来推出的一揽子房地产刺激政策也正式宣告退出。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1年,市场普遍认为,存款准备金率数次上调后,趋紧的资金环境将影响银行潜在的放贷能力,银行有望获得更高的贷款收益率。社会责任

  银行不应漠视的义务?

  2010年,一桩没有“服务”的服务费调查,让商业银行再陷尴尬。调查中,一个已经注销的账户却有着一笔从来没有被注销过的收费,这并不是银行的系统错误或是工作失误,而是因为用户在注销账户时“忘记”了注销捆绑在这个账户上的服务。

  小额账户管理费、账单打印费、密码重置费、短信通知费等一系列备受争议的服务收费项目也随即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中,有关中国商业银行“收费国际化、服务本土化”的非议之声不断。这些现象使得社会开始责问商业银行是否充分尽到了应尽的社会责任?

  从外部看,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就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言,如不良资产、各项财务指标、经营业绩均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并且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然而,与日渐强化的“绩效”观念相比,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却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对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承担起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等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银行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似乎已经是一个无可辩驳的问题。如今,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已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认识到,仅有较好的财务指标不能说明企业存在的全部价值。

  上海银监局官员近日指出,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是金融行业谋求未来生存之路的重要方向。截至发稿,上海绿色低碳信贷总量近500亿元。

  说得更全面一点,银行业践行社会责任包括多个层面:合理运用信贷杠杆,保证金融资源的合理、公平、有效配置;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服务方式;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部分满足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严格诚实守信;合规依法纳税;积极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中间业务

  爱你没商量?

  中间业务正在日益成为银行利润重要的增长极。一方面,中间业务普遍呈现出高于利息收入增长的速度;另一方面,则是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比重逐步提高。

  从各家银行公布的三季报看,中信、光大、民生、招行、华夏、兴业、浦发、深发展8家全国性股份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最新数据显示:共实现净利润987.64亿元,继续保持了上半年的业绩上升趋势。8家银行共实现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达309.87亿元,继续保持了上半年中间业务的增长趋势。上述银行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速均高于30%。

  受益于资本市场趋于活跃、银行加大拓展力度、债券发行量增大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增长等多种因素,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已逐渐成为趋势,事实上,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利息收入增长较弱时,银行中间业务就已开始出现趋势性增长迹象。

  对私业务手续费的提升是各家银行比较容易实现的中间业务增收的方式,但手续费的提升也最容易引发客户反感。资深银行业管理人士表示,其实客户的意见并不在收费,而是在于银行收取了费用却没有提供能够与之匹配的服务。因此,股份制银行的中间业务转型除了重视产品之外,还要重视服务。服务差异化才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中间业务发展形态。

  尽管发展迅速,但中间业务还是银行业发展的灰色区域。相关业务制度性框架不够具体、不够严格。要实现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须坚持更为明确的发展导向,给予银行混业经营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辅以严格的制度框架,同时,随着银行业务交叉现象不断增多,可考虑改革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以期更适应发展需求。2011年,我们期待银行业在战略上进一步合理提升中间业务地位。薪酬体制

  金融高管拿多少才算合理?

  在历年各类行业薪酬调查中,银行业从未跌出前三。这个过往垄断性极强的行业,一朝开放了,依旧在外人眼里高不可攀、深不可测。深圳发展银行外籍行长年薪过千万,一度成为中国大街小巷议论的话题,究竟什么原因使他们可以获取普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薪酬?他们的获取和付出是否对等?一个主要依靠存贷差赚取收益的行业,现今的薪酬体系是否合理?尽管有关部门早先发布了规范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分配秩序的政策,但调整力度究竟有多大?

  2010年,一个原本不相干的事,将这个行业的限薪问题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今年年中,北京农商行被骗贷7.08亿元一案开庭审理,8名银行干部被指受贿960万元。被指控受贿金额最多、违法放贷的原北京农村商业银行CBD支行行长田军在法庭辩称:“我年薪100多万,不缺钱。”表示自己不清楚胡毅造假骗贷一事,帮助胡毅的初衷是为银行业绩,并非为收钱。

  一个农村商业银行支行的行长年薪过百万?这位支行行长的“自我曝光”,让公众对银行业薪酬有了新的认识。

  不妨先看一组数据:2009年度中行董事长肖钢税前年薪75.9万元;建行董事长郭树清总薪酬90.6万元;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总薪酬91.1万元;交行董事长胡怀邦88.68万元。一家资产总额2846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支行行长,薪酬凭什么超过全球最大银行、资产总额12.5万亿元的工行董事长?

  其实,在目前金融业薪酬体系比较混乱的情况下, 即便同属规模较小的城商行,一般也只是总行行长年薪会过百万。金融业高管薪酬近来一直是学界、业界热议的话题,源于中国该领域市场化不够。从市场规范角度来说,目前整个金融业薪资有些混乱,但各金融机构现行的薪金制定原则,一般均是根据净利润,按职位高低进行分成。套用市场业绩、薪酬挂钩的逻辑,北京农商行的支行长田军,究竟做了什么与数百万年薪匹配?

  2009年,财政部针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薪酬划出过第一条“红线”,下发《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了高管薪酬最高不超过280万元的上限。

  财政部的通知里也明确要求,“金融行业应主动加大调整力度,逐步缩小与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来自政策、市场和舆论的多重压力下,部分金融机构在高管薪酬这一方面不得不表示慎重。

  如同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漫长路程,薪酬体系的改制也不会一蹴而就。许多高管的工资并不体现在单一的工资单中,也有可能在子公司拿薪酬,也有可能在其他地方获取其他形式的报酬。国企高管降薪固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但高管表面降薪,暗地却以递延薪酬或者增加期权等方式在未来加薪。

  我们指望的是,降薪不要成为“民意抚慰秀”。2011年,这个关注还将继续。 海内外融资

  不仅仅因为“差钱”?

  2010年无疑是中国银行业的融资年。

  2010年12月10日,中国银行完成H股配股工作。2010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启动再融资计划,分别通过配股和可转债完成再融资计划1000亿元、617亿元和700亿元人民币,此外,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等也先后完成或正式提出了再融资计划。

  而此前,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的IPO创造了合计900亿元的融资规模。

  同时,当多数城市商业银行A股上市仍然遥遥无期之际,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取道H股,实现上市目标。

  资本实力历来是衡量银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资金的需求,资金需求则预示着银行贷款的扩张,银行规模放贷后又必然面临资本金的补充。

  2009年的天量信贷后,硬把2010年逼成中国银行业的融资年。银监会为2010年制定的新增信贷规模为7.5万亿元,仍在高位,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极大。事实上,超量信贷投放可能出现大量坏账,重演2000年左右的情况,所以银监会目前对于风险非常警惕。各大银行前赴后继地融资,实际上除了短期内满足资本充足率11.5%的监管要求外,更重要的是满足2012年,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2%的标准。

  市场也普遍认为,中国银行业海内外融资大潮不纯粹因为“差钱”,更重要的是背后深层次的改革需求。因为,资本金不足的银行将无法扩张风险加权资产,甚至可能需要不断缩减风险加权资产,以便将所需补充的资本金数额降至最低——这意味着他们的信贷创造能力以及为整体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均弱于资本金充足或拥有超额资本金的银行。

  此外,高资本充足率不但可以在拓展新业务时更容易获得监管层的默许,同时也在资本越来越难以获得的情况下抢占先机。

  这也不难读出银行业纷纷圈钱的战略眼光。

  不过经过2010年向资本市场捞钱狂潮后,明年银行融资压力大减。几大国有银行已经纷纷表示未来一年内暂无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计划,因此2011年银行业的融资压力将大大减缓。 (卫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