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昭:看清中华文化标志城 守住人民的钱袋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12:59
看清中华文化标志城 守住人民的钱袋子 刘天昭 @ 2008-3-20 21:13:29 阅读(461)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看清中华文化标志城 守住人民的钱袋子
  2008.3.21
  领导说,让编辑取标题吧。可是,发贴也不能没标题啊。
  我为难死了。我真是标题党的反义词。
  
   中华文化标志城在两会期间成为爆炸性的话题。昨天,《南方周末》的调查报道披露出一些新的情况,解答了公众的部分疑惑。比较值得注意的事实有两个:
   第一,济宁方多次提到,这一工程有69名两院院士支持。记者根据签名随机采访其中二十几位,被采访到的院士并不支持以如此规模兴建这样庞大的项目。他们或者表示自己当初没搞清状况,或者否认自己曾经签名。总之,即便69个签名确是真的,“有69名院士支持这一项目”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第二,此项目必然要建、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其最重要的理据便是:国家发改委已经立项。但是,这里有意无意地模糊掉了一个具体的事实,发改委在2007年10月22日所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暂不在国家层面组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知道委员会’”。
   69名院士支持之说,从一开始就受到公众质疑。如今事情经过虽然还没有全部澄清,但是已经看得到项目倡建者的苦心经营——单是精装《论语》就送出了上千本;也可以模糊地看懂这个项目从无到有再到壮大的路径:大致上,项目倡导者在政界和学界多年游说,以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名义,为一个面貌模糊不清的项目获得了许多认同和支持。依照表态者的本意,大概他们所支持的是继承发扬中华文化这一事业,对这一事业,大致上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而项目倡导者手持这些“表态”,再以同样模糊不清的方式去游说他人,有了前面的支持,这个项目的合理性似乎更加不需要论证。依此方法越滚越大,这个项目似乎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认同,于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到两会上去要求一个“国家级”的待遇。
   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诞生记”,我们已经知道的确凿事实不太多,但是已经感到项目倡导者不堪信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教授的名字被列在“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顾问”的名单中,但是当名单公布,俞孔坚教授才获知,立刻发表严正声明:他不仅从未同意做“顾问”,而且以专业立场反对这样一个项目!这可能是个别的例子,但是我们看得出,该项目在企划宣传和文件书写过程中,非常大胆。而这个项目得以扩展至今天的规模,大概凭借的就是有策略的模糊和有策略的大胆。
   幸好,模糊不清的概念,在付诸事件的时候不得不清晰起来。最实在的便是预算。虽然项目负责单位已经出面澄清,300亿这个数字只是“个别专家”的个人意见,但是很快便有分析指出,如果真按照目前规划的规模来计算,300亿恐怕只少不多。这300亿由谁来出,这是目前一切争论中最核心的问题。不论是政协委员、还是网上义愤的公众,他们反对该项目的立场首先便是,不能随便花纳税人的钱!实际上,这几年不少地方以民族文化为主题搞旅游经济,公众虽然批评其概念粗浅、设计拙劣,但是并没有引起如此强烈的愤怒情绪、如此大规模的反对声音。所以说,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关键问题是,这300亿或更多的建设经费从哪来。
   实际上,应该也正是这个经费问题,使得山东方面在立项之后继续出来到两会“公关”。发改委的文件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个项目的运营主体是地方政府。回头去找今年年初的新闻,其表述为“山东拟投入300亿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但是根据《广州日报》昨天的报道,参与论证的专家们认为,“标志城的建设应该采取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投资和社会各界捐赠的方式。”根此推断,项目方在两会期间的“公关”目标,大概就是全面地获得国家支持,尤其是经费方面。以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国家领导人已经批示的项目、发改委已经立项的项目,还要提到政协议程上再做讨论。 以国家名义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基金”纳入国家预算,这个建议反应出项目方的真正诉求。
   公众在一片模糊的概念和话语里,甚至不知道应该向谁去呼吁重新论证、请谁去叫停标志城项目。不过,已经澄清的这部分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全国人大守住了财政预算、只要国家财政守住了拨款的阀门,这个项目就很难长成一个耗资几百亿的巨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