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开心灵之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37:37

书开心灵之门

 

 

musee说

论读书    【英】培根

  读书可作为消遣,可作为装饰,也可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应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因此,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附:英文原文 OF STUDIED】          

从另外空间看:读好书的重要性    来源:风偃草

                    
        有一个私塾老师,半夜里独自行路,忽然遇到已经去世的一个朋友,因他平时为人大胆,所以并不害怕。并主动问这位已经去世的友人:“你这是往哪儿去呀?”

       友人回答:“我做了冥吏(在阴间当差),现在是去南村办事。我俩正是同路。”

       这个私塾老师就和他一起走,走过一间旧房子时,那个冥吏讲:“这屋里住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人学士!”

        私塾老师问他:“你怎么知道这屋里住的人是德高望重的文人学士呢?”

        冥吏回答说:“活着的人,白天忙于生计,性灵被掩没着。到了夜里睡着了,一念不生,他的元神就显现出来。他平时如果读的是好书,如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等等,字字皆吐光芒,从他的百窍放射出来,五彩缤纷,璀灿锦绣。最高的可以上灿霄汉,与星月争辉。差些的,光芒高达数丈;次者,光芒可高数尺;依次渐减,极下者,其光芒如萤火小灯,仅照窗明。这些光景,一般常人看不见,但鬼神都能看到。”

         那个私塾老师问他:“我读书大半辈子,熟睡中的光芒有多高?”

         冥吏迟疑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我昨天经过你的家,你正在午睡。看到你读书甚多,但圣贤之书极少,大多是应时、趋利、玩物丧志之类。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好像是在浓云密雾之中,没有看到光芒。”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容器,里面装进了什么,它就是什么。所以要多读好书,不要看邪恶的东西,不好的电影都不要看。以保持思想、心灵的纯正。

       多读好书,进德修业,人就会变得高尚;在另外空间看,这人便会放出万丈光芒。如果坏书读多了,坏的东西装多了,人也就会变坏。在另外空间看,这人散发出来的都是浓密的黑气、恶气。可不慎哉!

读什么书,就给心灵染什么色

       孔子在《礼记.经解》中说——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意思是说——

       到一个国家,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教化情况。国民若温柔敦厚,便是得益于《诗经》的教化;若开通而富有历史知识,便是历史的教化;若爽快而平和,那就是音乐的教化;若宁静而敏于观察,那就是《易经》的教化;若恭俭庄敬,那就是礼的教化;若巧于言辞,长于判别,便是《春秋》的教化。

      但是呢,诗的教化不足是使人弱于理性,历史教化的缺点是容易使人失之于妄信传闻;音乐教化的缺点是容易使人奢侈放纵;哲学教化的缺点是使人狡猾奸诈;礼之教化的缺点是繁琐复杂;《春秋》教化的缺点是乱法悖德。

      人若温柔敦厚而不缺乏理性,他是深于诗教;若胸襟开朗、熟于历史却不白信轶闻故事,则是深于书教;慷慨温和而不奢侈放纵,则是深于乐教;若宁静深思、敏于观察而不狡猾奸诈,则深于哲学的研究;若是谦恭斯文、习于节俭而不繁琐复杂,则是深于礼教了;若是巧于辞令、善于譬喻而不惑于流俗悖乱,则是深于《春秋》的教化了啊。

书开心灵之门            文:musee  

       眼睛是心灵之窗,书则是心灵之门。

        眼睛反映着我们身心的所有状况,所有的精神力量,也都可以通过眼睛来加以使用。当我们的双眼专注于书本之时,书,与心,已然相通,文字或画面或音符所暗藏的奥秘和内涵,瞬息之间破门而入。我们的身心如同敞开的楼台,全然暴露在文字的氤氲之中。读什么样的书,就在给心灵染什么样的颜色。

        但是,有一种书,如果读进去了,不但不让你染色,反而在帮你突显心灵本来的色彩,那就是修炼的书!佛法,佛经,是生命的清水,在拂尘,在洗心,在净化我们生命,在给予我们新生。

       读书旨在明理,明理重在修心,修心重在实践真理大道。经常阅读佛法不断修心的灵魂,就像沉浸在清澈湖水里的荷花一样,宁静而祥和,本色越来越鲜明透彻。

       学法明心,实践修心,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得以回升,这才是真的读懂了书,读懂了天地万物这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书。

       文以载道,文字最初的使命,就是传达天地的意旨。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书,已经是活生生的万物宇宙之时,心灵之门已经与世界再无间隔,你是书,他也是书,你是读懂书的眼睛,他也是读懂书的心灵,微笑拈花,不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