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良华教授的《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4:36:36

读刘良华教授的《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

(2010-12-20 19:16:57)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习札记

    教师怎样做研究?在2010年12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刘良华教授的文章《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教师怎样做研究:问题与回应》一文,研读之后的收获如下:

    一、对教师做研究选题方面的建议:

    “……的价值研究、……的本质研究、……的对策研究”这三类研究最好不要进行,因其不仅使教师研究受阻,而且使教师研究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第一,所有的价值、本质、对策都只是假设,而不是结论;把假设重复一百遍,假设依然只是假设。第二,如果没有调查或实验,所有的假设都是可疑的。第三,如果某篇文章就只有假设而没有调查或实验,那么,这篇文章就只做了一半而没有完成。

    同时,教师最好也不要写类似“论……的价值”、“论……的本质”、“论……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章,太难写,太难论证。

   

    那么,教师最好做行动研究,而且主题最好显示为“……对……的影响”。前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操作性”,它代表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变革行为与措施。后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测量性”,它代表某种教育变革所引起的教育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最好是可测量的或者可言说、可观察的。

 

    二、对教师写作论文的建议:

    首先,教师最好写三种文章:一是历史研究的文章,比如讨论教育史上的某个教育家的理论;二是写调查研究报告;三是些实验研究报告(或者行动研究报告)。

 

    论文写作上,初学者可先按照“学术八股文”来写:

    即论点、论据、论证三步。亦即论点是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假设;论据是公布自己的研究过程、方法亦即研究的结果;论证就是对结果进行讨论。

    或者说更容易、更简单的论文写作可以这样:

    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

    经典的实验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上三点,第一个部分“问题与假设”具体包括“问题的提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假设”等三个要素。第二部分“过程与方法”具体包含: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被试)等研究“过程”;届时具体的改革的“方法”,详细报告研究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说明手机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第三部分“结果与讨论”具体包含“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对结果的反思”等三个要素。

 

    三、为什么记载以上两点?

    最近一直在头疼选题以及写论文的事,对于这个问题总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读了刘教授的文章才有一种似得庐山真面目的感觉,当然,仅仅是“似得”而已!对于我来说,任何新事物只有让我亲自实践以后才能真正成为我的。所以,我要践行以上两点。

 

    四、一段引起我沉思的话。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教学反思,还是默默无闻,原因在于他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是零碎的。没有教育信念的教育随笔就是一地鸡毛,就是一堆没有灵魂、没有线索、散落在地的珠子。真正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并不需要做大量的笔记或随笔,他需要的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主题研究或课题研究。

    这段话正好击中我的软肋,前不久我才开始让自己养成每天记录工作事件并加以反思的习惯,至今整整二十有二天。那么,我的反思和随笔是否是一地鸡毛呢?是否是没有灵魂、没有线索、散落在地的珠子呢?我的教育信念是什么呢?是的,目前我没有教育信念,或者说我还没有寻找到与之心心相印的教育信念,正如我的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当前每天进行反思是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应该尽早的找到自己的教育信念,再进行与之匹配的主题研究,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那么,就让这个目标成为我今后三年的努力方向吧!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