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管理13亿人的营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25:26

公众不买强化食品的账,很大原因是强化食品缺乏“严肃而公开的决策程序”。 (CFP/图)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袁端端 南方周末记者 孟登科 发自广州

工作人员加起来不足50人,这究竟是两个什么样的机构,为何公众对其推出的强化食品普遍不信任?其间又裹挟着哪些利益?

50人“管理”13亿人

很难想象,中国13亿人的营养需求由这两个陌生的机构在管理,更难以想象的是,两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加起来不足50人。

在北京木樨地北里甲11号楼国宏大厦的B座20层,有三间挨着的办公室,办公室不大,却意义特殊,21位工作人员承担着全国人民营养改善的重任,这里是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 (简称 “营养中心”),自2001年12月6日成立至今已近十年。

“最多的时候也就20个人,现在确切说来只有14个,还有7个人不坐班。”营养中心审批办公室负责人张雪靖说。

这些年来,逐渐为公众熟知的强化大米、食用油、面粉、婴幼儿食品等均出自这里。为了推广这些强化食品,该中心主任于小东“每年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天上飞来飞去”。

如果不是近期媒体大肆报道的“铁强化酱油”(以下简称“铁酱油”),另外一个机构——食物强化办公室 (简称 “强化办”)不会为公众所熟悉。

强化办下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负责组织和推动食物强化的研究、应用、产业化和宣传教育,其最主要的项目是推广铁酱油。据了解,强化办的工作人员也在20人左右。

公众营养中心主任于小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营养中心成立之初就做了系统的规划,依据为国家每十年制定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而每阶段所推项目是根据国家的产业计划和具体资助项目、配合营养调查结果的需要执行的。如2006年10月,营养强化面粉、营养强化米被确定为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之一后,中心的主要工作也开始转向强化大米。

对于企业的选择,张雪靖表示,只要企业申报,他们就会去检测。最初几年第三方检测是由疾控中心来做的,后来联合了国家粮食局的粮油质检中心。在申报成功后,营养中心还会到市场上不定期地抽检和盲检。

与营养中心不同,强化办的创立由于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专项资助,主要负责铁酱油项目。项目的推广主要与各省市的卫生部疾控中心合作,审批工作由强化办负责。

半吊子工程

与他们的名号相比,强化办和营养中心的工作看起来却不乐观。

早在2002年,中粮就被指定为“国家公众营养项目强化维A研发基地”,今年5月又入选最新的全国营养强化大米重点研发十二家生产基地之一,但强化大米至今未在国内正式上市。中粮东海粮油公司主管生产的许总经理对记者坦言,强化大米投产计划现在几乎是“半停滞状态”。

于小东坦言,国内现在几乎所有的营养计划都处境尴尬:上上下下都不买账,推动计划的人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宣传是公众营养中心和强化办面临的共同难题。“什么办法都用尽了。电视台、报纸,甚至围裙、扑克牌、日历,但效果依然不好。”铁酱油项目办主任陈君石感叹。

和营养中心一样,铁酱油强化办也仅有北京一处办公地,在各地方工作时再和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机构都全力支持。碘盐风波时,陈君石到地方推动强化酱油,“当地官员明显不支持,说碘盐都困难了,这个更不好推”。

2004年铁强化酱油项目启动时,计划到2008年铁强化酱油的覆盖人群达到3.6亿,但“现在的覆盖率只有2%”。

在这些专家看来,这与一个国家民众的营养习惯有关。中国直至1993年才出台第一份食物营养计划纲要,而美国早在1942年就公布了强化食品法规,目前,美国约有92%以上的早餐食物是强化食品。日本于1949年设立了专门研究强化食品的机构,1952年制定了食品的强化标准。

至今,补碘被认为是我国营养计划推进最为成功的一次,但其成功之路已不可复制。碘盐在推不动之下,后经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等几十家国际组织多年推动才艰难启程。

“这种全国性的强制行动,必须最高决策层下决心,非常具有偶然性。”于小东说。

争议“强化”

强化食品难以推动,不仅是客观环境所致,还来自强化食品本身安全存疑、组织方、企业等机构利益交织。

北京301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员鲍善芬医生即反对铁酱油。她认为,以NaFeEDTA(铁强化剂)形式补铁,应限制在缺铁性贫血流行地区的人群,而且要在严格监管下进行,并不推荐个体普遍应用。

面对指责,铁酱油项目办主任陈君石怒斥“这纯粹是个别人的阴谋”,他反复强调,铁强化酱油没有任何安全问题和隐患。至今,一份用红色大号字标注的关于《铁酱油安全性的说明》仍挂在强化办官网的头条上。

据记者了解,目前能得到“强化办”授权,合法生产铁酱油的企业,在国内只有二十三家,而这些企业购买强化铁酱油营养素EDTA的唯一途径是“北京维他公司”,这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生产NaFeEDTA企业。

记者调查发现,此独苗企业与国家疾控中心营养所关系甚是微妙。“北京维他公司”网站首页清楚表明,该公司是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全资公司,并宣称1998年5月,该公司 NaFeEDTA产品经CCDC(国家疾控中心)审定后,确认为中国铁强化酱油干预铁缺乏和贫血项目的NaFeEDTA供应单位。

北京维他公司现任法定代表人杨晓光则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员,有知情人士透露,营养与食品所内的多位成员均是该公司股东。

带着上述疑问,律师王振宇向卫生部提起信息公开申请。卫生部以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为由,拒绝向王振宇提供专家名单、实验数据,以及强化办财务收支、是否接受捐助等内容。

据记者了解,强化办的创立源于2003年10月全球营养改善联盟资助的300万美元,这笔资金专项用于铁酱油项目的启动和推广。

“这些本属于卫生部主动公开的信息,却回复不公开,显然是不合理的。”王振宇说。

营养中心面临着和强化办同样的质疑。营养中心办公地点国宏大厦是国家发改委直属研究机构宏观经济研究院(简称“宏观院”)的办公大楼,于小东曾担任过宏观院经济所所长。

但被问及“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的机构性质时,宏观院人事部门和经济所的工作人员均三缄其口,该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经费(包括收入)除少部分来自于宏观院外,大部分属于“自负盈亏”,主要源于一些项目,其中有公益的,也有一些企业赞助的宣传项目。

让食物更透明

强化办和营养中心一直都宣称它们致力于一个事关国人健康的阳光事业。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民营养普查,上一次2002年的第四次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前十年全国居民VA%(视黄醇当量)摄取量几乎没有改善;VB1(维生素B1)、VB2(维生素B2)、铁元素摄取情况都不理想,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但令人懊恼的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利国利民的营养强化计划国人却不买账。

有数据显示,人类吃的东西在过去50年里发生的变化要比过去的1万年还要多,正因如此,食品安全面临严重挑战。近年来此起彼伏食品安全事件让强化推广雪上加霜。“不该添加的添加了公众反对,该添加的也反对。”于小东说。

公众们的担心是:如果连基本的安全都保证不了,何谈增加营养?

于小东强调,我国“营养盲”远远多于“文盲”,“上有国家政策难出,中有企业工作难做,下是老百姓认识空白。”不过,在王振宇律师看来,公众不买账的很大原因是强化食品缺乏“严肃而公开的决策程序”。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副教授吴景明指出,无论是联合国的消费者法则,还是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规定了消费者的两项重要权利:知情权和安全权。但在类似铁酱油的强化食品推广中,安全风险评估透明度不够——各级卫生部门的安全评估委员会成员是谁,老百姓不知道;食品安全评估结果也没有向老百姓公布。

“以铁酱油为例,如果铁酱油推广单位不会从该项目中获利,就能够保证其中立的立场;如果铁酱油工程经过了认真且科学的论证程序——最好是公开的听证程序,就能保证其严肃性。”王振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