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推向审判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0:29:59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自此便奠定了国人的哲学基础,无论审视什么,都不喜欢用眼睛去审视,而是喜欢用口腔:把受损失称为吃亏,把争论称为嚼理,把写文章的叫喝墨水的”……这灶台之上和厨房之外,哪个不是和有着密切联系呢?可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的那一颗中国心惦记的总是

与饮食业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是,所谓美食家写食主义的异常兴盛。一时间,所谓酒文化饮食文化歌舞升平,俨然一副太平盛世再现辉煌的意味。而在《中国食文化批判如何走出民以食为天的囚笼》中,李波这位以没有执照的自由作家,则似乎跟中国食文化过不去,把的信条、的哲理、的功能全部扭转到另一个角度,甚至把推向了审判台。

在觥筹交错、喧嚣浮华中,李波洞见食文化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于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饮食生存饮食宗教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好了肠胃忘了痛“‘口腔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口腹之欲如何成为文化超级美食大国的盛宴中西方口腔文化的主要差异饥民和饥民社会让我们吃喝,因为明天我们就会死去“‘是一种秘密武器“‘等于立场和荣誉中国已经被吃垮N在魔鬼炮制的液体里迷失别了,美食故乡我们会一觉醒来变成甲壳虫吗?我们还有多少家底可吃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捍卫动物的权利素食主义救中国从这些细目上不难看出作者的激愤。

事实上,李波对的鞭笞与批判就像一把惊世骇俗的长矛,直插中国食概念的心脏,让国内食界为之震颤。作者挑起了到底是民以食为天,还是食以民为天的争论议题,他认为,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只有回归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真正走出口腔化生存的精神囚笼。敢于把民以食为天的古老天条进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刀阔斧的哲理倒置,从主次、因果关系上剖析辨识,变其为食以民为天,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思维与创造。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全民族都在以为核心,以为目标,以为享受,完全沉溺于口腔之欲而不能自拔,那将是多么可怕的趋势。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食思维、食动作、食过程全都围绕着字而运行,又将是多么奇妙的另一番境界。

李波指出素食主义救中国中国食文化的落脚点和阳关路。乍读起来未免有点耸人听闻,小题大做,但如果联系我们当下严重的现实,则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近些年来,国内关于动物福利和动物权益的相关论争日趋激烈,而物种主义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居然是人们对于肉食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抑或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我们都有必要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建立和谐慈善、有益于环境和健康的饮食文化

是汉语里最复杂的一个字,其内容远远超越了食文化的范畴,几乎涵盖中国文化中所有的秘密。而在李波笔下,食物、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水、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也都以坐标系显微镜解剖刀等作比,由此来窥探和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现实以及一切。此时,的形式和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就像一张大网,网住了所有贪吃的人,而作者则手持一把锋利的剪刀,试图剪开这个大网,讨伐中国食文化。

品读《中国食文化批判》,我们不得不钦佩李波向宣战的敏锐与胆识。作者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都颇具警示意味:中国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追逐,导致了中国人的饥民心理、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并由此形成了其与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但赞叹之余,我们又不得不为李波的直率感到担心,因为作者的执言很可能会招来众多吃客的非议。毕竟,螳臂挡车的尝试和精神是一种艰难冒险,而虎口夺食的先例和勇气更是一种危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