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探索·毛词浅译·《娄山关》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20:55:58
、诗词探索·毛词浅译·《娄山关》之一(2009-05-12 08:48:26)转载
标签:杂谈
读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1)">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不但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在围追堵截中消灭红军的梦想,也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被动局面,毛泽东同志的郁闷心情也开始好转了。
1934年1月中旬,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博古出任党中央总书记,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把持了党中央,排挤毛泽东,撤销了他的前敌委员职务和对红军的指挥权,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苏区损失了三分之二,使红军元气大伤,不得不撤离苏区,被迫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江西铜锣镇出发,迈开了长征的第一步。虽然后来突破了敌人在赣、粤、湘、桂的四道封锁线,于12月进入贵州省境内,但由于湘江于都之战失利,红军损失惨重,由8万人锐减到三万人,并不断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
面对强大的敌人,每天天上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面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决策者,惊惶失措,完全丧失了正确领导党和指挥红军作战的能力,由“左”倾军事冒险主义,变为“右”倾逃跑主义,红军的处境岌岌可危。
按照博古等人的打算,毛泽东是不能随军长征的。有不少同志,因受毛泽东的牵连,也被排斥在随军长征的行列之外。毛泽东能够随军长征,多亏了周恩来的强烈要求,才给了毛泽东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革命的机会。
面对逆境,毛泽东的心情是沉郁的。正如后来他在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诗词六首”呈文的批注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他沉郁的,不光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更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不利局面得不到纠正,正确意见得不到采纳,错误的意见日益猖獗,他是在无奈的等待中,产生“沉郁”心情的。
“沉郁”,不等于放弃。毛泽东没有因为被排斥而失去革命的信念,也没有因为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而放弃自已的主张和责任。他躺在担架上,依然与王稼祥、张闻天等人交换意见,统一认识,分头做红军将领和广大指战员的工作。党的干部,红军将领和广大指战员,面对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回顾毛泽东领导红军的大好局面,从内心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反对王明的“左” 倾机会主义路线。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战略战术,得到了一大批有远见卓识,有政治影响的同志的支持,博古等不得不于 1935年1月8日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是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清算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领导职务,一致通过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重新执掌红军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经过短暂的休整,1月19日离开遵义,继续北上,未经战斗,越过娄山关①,取道桐梓、松坎,向赤水挺进。计划到川南与四方面军会合,然后继续北上。但,由于张国焘的“反党反中央的背叛活动”,不得不将计划改变,不得不由云南回师贵州,再渡赤水,于2月25日重占桐梓,并在运动中,击溃军阀王家烈一个师(四个团)的主力,26日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词,就是写的这次战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使郁闷已久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又一次领略了毛泽东的英明领导,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娄山关战役的胜利增强了广大红军指战员长征必胜的信心,也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在围追堵截中消来红军的计划。红军气贯长虹,国民党军萎靡不振,形成鲜明的对照。
傍晚,毛泽东登上娄山关,亲眼目睹了娄山关的险峻、挺拔,娄山关的确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险关。
娄山关,位于大娄山(又名大楼山)山脉的最高峰,自古就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说法。关上有茅屋两间,石碑一尊,上书“娄山关”三个大字。周围山峰万丈耸立,锐利如剑,直插蓝天,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蒋介石梦想凭借娄山关的天然屏障扼杀疲惫的红军,但红军却打败民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雄纠纠,气昂昂的“而今迈步从头越”,跨过了天险娄山关,这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结果。
毛泽东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扭转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被动局面,他的雄才伟略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开始走向了正确的轨道。
毛泽东同志的《忆秦娥·娄山关》词,写出了毛泽东的亲身感受。
毛泽东是填词的大家手笔,《忆秦娥·娄山关》,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光彩照人,光照千秋。
毛泽东笔下的红军战士,冒着凛冽的西风,在空中有大雁、头上有弯月、脚下有寒霜,在萧瑟、寒冷、沉郁的气氛中,杀向了娄山关。又在一片“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枪林弹雨、反复冲锋中,经过反复猛烈的冲杀和肉搏,终于在敌人的溃败声中,夺下了娄山关的。
娄山关虽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但并没有挡住红军前进的步伐。
“傍晚”,红军跨过娄山关,呈现在领袖面前的,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广阔前景。
《忆秦娥·娄山关》词,是毛泽东同志对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颂扬,是对雄关险隘和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藐视,不难看出革命领袖对长征必胜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红军战士,每一挥手,都会山头颤抖。每一投足,都会惊天动地。“而今迈步从头越”,承载了伟大领袖不朽的寄托,蕴涵了四层意象:
一、娄山关雄关真如铁,“而今”红军“迈步从头越”了。红军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
二、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不但要“从头越”娄山关,还要跨越所有的雄关、险隘,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三,毛泽东正“从头”布暑长征计划。道路虽长,困难虽多,但红军战士士气高昂,信心百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四、毛泽东用旷世奇才和神来之笔,淡化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的撕杀,吞吐长虹,气慨古今,壮写红军,藐视白匪,用精神启迪未来,用行为张扬历史。这就毛泽东笔下的《忆秦娥·娄山关》词的魅力。大山写活啦,险隘写易啦。
一首小令40个字(去掉6个叠句字),竟是这样神韵隽永,气势雄浑,是前无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的雄篇。
《忆秦娥·娄山关》充分体现出毛泽东领袖兼诗人的博大胸怀,是其他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兼诗人,抒发的是伟大红军战士之情情。所以他能在戎马倥偬间,以浓重饱满的笔墨,境界幽远的词句,写出大气磅礴、沉雄豪迈、精神振奋的《忆秦娥·娄山关》词 .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