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兴趣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38:43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责无旁贷。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其阅读的兴趣、理解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创造条件以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阅读需要。

    第二、关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强阅读的愉悦感。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有滋有味地读,从中汲取知识,汲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相反,如果学生无阅读兴趣,不认真阅读,再好的佳作精品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功夫。阅读能力的养成首先是建立在热爱阅读的前提之上的,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故事激趣(即通过讲孩子感兴趣的故事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等。对低年级的学生,较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演一演。通过综合实践课或阅读课,让学生表演课外书中精彩的故事,教师进行正面的评价,积极的引导,激发起广大同学阅读的热情。      画一画。让学生动手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描画下来再与同学交流,既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思维。

    读一读。让学生诵读优美的故事、韵文,感受语言节奏、韵律的美。

    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肯定,赏识学生,使之敢于交流,从而更加自信,提高和保持孩子读书的热情。使孩子自主阅读,从而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主要有“读”,包括粗读、精读,朗读、默读,要教会学生对不同的阅读客体采用不同的方式阅读;“查”,教会学生遇到问题时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问题;“划”,可以在书上勾划自己喜欢的词句,划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想”,思考故事蕴含的道理,自己受到的启发;“记”,记诵优美的词句,诗句,成语,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

    第三,要培养阅读能力。包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喜欢图书,爱护图书。” “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就是对阅读习惯的要求。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好习惯一旦养成,会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图画”的良机,一定要耐心细致的培养,教会他们爱护图书,在阅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注意用眼卫生等。

    第五,做好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工作,营造书香家园,推进课外阅读。指导家长帮助孩子买书、藏书、读书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机。建议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书籍,切忌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允许孩子有自由选择读物的权利,不束缚学生手脚,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只是让学生按自己的口味“自由阅读”,教师对学生读了哪些书、怎么读、有什么收获等不闻不问,那么,“鸡皮疙瘩系列”、“卡通漫画系列”等追求惊险刺激的快餐式读物就会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食”,课外阅读也就成了“休闲消遣娱乐型阅读”。

    阅读不仅是人在学生时代所必需的,也是人的一生所必需的。为了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王兰英等主编《教师职业道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3、熊开明编著《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