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形——我的教育追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1:40:35
薄俊生:大道无形——我的教育追求
作者:薄俊生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6
名师简介:薄俊生,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相熟的朋友谈到和我的初次见面时,都这么说:“瘦弱而沉静,憨厚而谦和:朴实的外表,普通的衣着,似乎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些笨嘴拙舌,着实体现了一个‘讷’字。”讷者,笨拙质朴也。我想,至高的美应该就是天地自然的本原,质朴无华。我的这份笨拙,这份朴实,也正是我所追求的教育之美、生活之美。《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我看来,自然质朴,平静和谐,正是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也是我永远的教育追求。
上善若水  厚德方能载物
1982年7月,我毕业于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毕业前3天,当同学们纷纷预测自己的去向时,校长将我请去,要我留在师范附小任教。洛社距我家足有一天的路程,而我又是父母的独生子,留下后就意味着不能经常回家照料父母。当时,我的内心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但当我想到留下后能得到母校老师的热情指点,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自己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施展才华、得到长进后,我拿定主意:事业的需要就是我扎根的土壤,我应该服从学校的安排。
还没过完暑假,我就在父母的叮咛声中踏上了西去的汽车。刚开学,附小领导又将我安排到学校分部工作。当我来到目的地,那简陋、破旧的校舍,令我震惊:全部不过7间瓦房,缺砖少瓦;四周无围墙,旁边是稻田。陌生人根本想象不到这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与我当时想在母校任教的愿望大相径庭,我感到意外和委屈。可是,对教育的满腔热情还是在我的心中燃烧着,我想:温室里的花草经不住风霜的考验,年轻人只有经受生活的磨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于是,我不再彷徨,不再迷惘。我和老教师们一起撩开蜘蛛网,清除多年的杂物,喷上消毒药水,撒上石灰粉,整理出了一间不足lO平方米的房间。又搬来了两张长凳,一张竹榻,架起了一张简便的小床。从此,我就在这所农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小学教育生涯。奉献是永恒的,追求是无穷的,事业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似乎还是原来的我,似乎叉不是,那是因为,教育已浸入了我的生命。我追求着如水一般的教育生活:像水一样有德行,奔流不息,哺育一切生灵;像水一样有情义,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像水一样有志向,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像水一样善施教化,滋养万物……
I爱如雨  润物本是无声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冰心老人的话让我知道,真爱如雨,润物无声,育人无痕。一个不经意的爱抚,一句轻描淡写的鼓励,一声看似不着边际的问寒问暖,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因此,我一直用自己不露痕迹的爱心呵护着学生积极向上的稚嫩心灵,用无比的耐心倾听着花开的声音。做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叫陈宇的学生,课上课下调皮捣蛋,爱惹是生非。为了教育帮助陈宇,我一次次地和他单独谈心,一次次地开展家庭访问。一次,我利用双休日开了个“个人专场家长会”,请来了陈宇和他的父母亲,也请来了班上的小干部。大家围坐在几张课桌拼起来的方桌旁,小干部们将事先收集好的关于陈宇的优点当着他本人的面夸给他的父母听,并小大人似地对陈宇提出了希望。我当然也少不了大大地夸了他一番,提出了殷切的希望。陈宇的心灵被触动了。每天,我细心地观察记录陈宇的表现,并用尽心思挖掘陈宇的优点,周五的时候用毛笔写一份喜报,请陈宇亲自带回家去,向父母亲报喜。课间,我请陈宇带领篮球队开展活动。并负责同学们的课间纪律。慢慢地,陈字转变了,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像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似一阵和煦拂面的春风,真爱本是无痕。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有一根美丽的弦.老师用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拨动它,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奏出一曲曲动听的歌。“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用真心换来了学生的真心,换来了家长的信任。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也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班集体。而我自己,也有了一个需要支撑、需要关爱的家,但我从不因家务繁重而影响工作。爱人说我“从来不带孩子锻炼,更不陪孩子逛公园、游郊外,只是把女儿塞给了电视机”。虽然是责备,但语气是宽容的,因为她知道,我是属于学生、属于学校的。由于长年的超负荷劳作,身体本不魁梧强壮的我越显瘦弱。1992年,我累倒在讲台上。去医院一查,我和家人、同事都惊呆了——左肾脏严重积水,功能坏死,必须马上做切除手术。当时,我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我担心手术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担心从此以后会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领导、老师的关心、安慰,给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心。手术后,我身在病床,心在学校,当校长来院探望,带来学校的情况时,我是多么的兴奋。刚出院一个多月,我就硬撑着身子来到了学校。开学后两个月,我便试着回到讲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点一点坚持着认真完成,并积极筹备全市的目标教学研讨活动。好心人劝我保重身体,多休息,不必这么着急去上课并进行学校的管理工作。可我笑笑,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在学校里和孩子们在一起最快乐。
执著似泉  唱向心底的旋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将普遍的教育原理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努力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不断创新。新春佳节是休息、娱乐的好时光,可我放弃了电影、电视,放弃了游园逛街,放弃了同亲朋好友的聚会,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备课上。每篇课文,每一教时,我都要熟读成诵,对课文中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都细心品味,努力找到与旧知的联系点,语言训练的切入点,情感熏陶的共鸣点。我常常独自在教室里“排练”,既当教师,又当学生,既当执教者,又当评课者。每上完一堂课,我都要细细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将“教后感”一栏填得“顶天立地”。在广泛学习、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注意总结经验,形成特色。星期天,我以校为家。静思默想,回顾教育实践;节假日,我废寝忘食,列提纲,打草稿,写下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所得所思,一叠叠厚厚的稿子写了改,改了写,不觉满意不甘罢手。
于是,科研载着我的探航之舟在教海中一路乘风破浪。我主持开展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国家教委基教司下达的“制订小学语文学习标准及教学质量监测”的研究,编印了《语文三级教学认知情意目标》,使目标教学可操作、易评估,受到了专家老师的好评,并由苏州市教委向本地区学校推广使用。1990年,我从当时国内外课程编制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和尚未设置综合课程的现状出发,开始了《小学学科综合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从课题界说到目标确定、变量操作,我都深入思考、全面把握,带领老师边实践、边总结。在3年中,对全部研究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综合活动课程的“三三四”模式。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省教委领导和南京师大教授的高度评价,整体改革方案和总结获江苏省教学改革科研成果一等奖,被中央教科所授予科研成果奖。
每一项新的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项挑战,我总是告诫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炼,幸福需要创造,就如同那曲折山道中的明澈执著的泉,一路从源头流淌而下,面对远方的喧嚣,仍缓缓地流、潺潺地走、涓涓地淌、静静地唱,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有一首歌中说“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我就在这样做着,在每一个平凡的日日夜夜,一路走来,静静地唱响心爱的教育旋律。这歌,没有惊波逆转的曲调,没有撼人心魄的高音,却是娓娓唱来,吟自心底。
清淡如茶  追求本直的境界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一种难以言喻、不可形示的艺术佳境;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含蓄清淡、超越言象的无声之美、无形之境,这是大道之美。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回归语文的本真,才能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语文教学是我的至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谐、实、活”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应该是简单而又深刻、清晰而又丰富,独特而又生机勃勃,质朴而又楚楚动人的。清淡如茶,却又耐人寻味,和学生一起融入文中,感受、品味,才能获得顿悟与积淀,获得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我曾应邀赴广东、浙江、上海、陕西等地作公开观摩教学3O多次,作专题讲座5O多次。《最大的麦穗》、《掌声》、《剪枝的学问》……得到了省内外专家、老师的肯定。在省级科研主课题中期报告会上.我向全省的专家教授上了展示课《惊弓之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评价说:“薄校长的课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在全省苏教版教材教学培训会上,我向全国十多个省市上千名教学行家里手作示范教学《古今贤文》,得到了杨再隋、王兰等专家、名师的赞赏。在《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朗读”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和新课程理念“与文本对话”的最佳结合点,并且赋予了一种非常童趣化的说法:“朗读就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和物说话。”这种说法不仅把一个深奥的教学理念转化成了一个要求明确、简便易行的学习方法,而且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和物之间的距离,把枯燥无味的阅读文本的方式变成了一种鲜活的生动可感的“生活”方式。“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和物说话”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它引导学生真正把阅读看作是自己的自主行为,让学生在自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中自由张扬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知道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应该走近作者。
语文课堂就如一杯淡淡的茶水。起先,师、生、文本只是一杯普通的“茶”、“水”混合物,当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这富有灵性的“水”便慢慢溶解于“茶”,慢慢沾上茶的清香、甘醇,而“茶”与水的交融中也更显得饱满、光亮。直至最后,茶已不再是“茶”,水已经不再是“水”了,茶香四溢,我们品尝到的是那种因浓郁而沁人心脾的江南绿茶。
大道无形,我追求这如水、如雨、如泉、如茶一般的教育人生,平淡、真实,而又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