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首次全方位披露在太空的生活(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17:25
杨利伟真情自述:首次全方位披露在太空的生活

换上新军装不久,博主与杨利伟相会在一起
题外话:作为中央新闻单位采访“神七”记者团的一名记者,明天早晨我将搭坐空军的飞机,赶到“神七”发射现场,如果网络信号允许的话,我会第一时间在博客里发布相关“神七”的信息,敬请广大博友关注。
引子:认识杨利伟有很多年了,我们多次聚会,多次交流,掌握了他在“神五”中的大量一手材料,在“神七”即将发射的前夕,我将采访的记录整理出来,比较全面真实地叙述了他在太空中的生活,以下是杨利伟的自述:
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是中华民族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
我作为一名航天员,在这世人瞩目的时刻,执行载人航天首飞任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前一天的下午刚刚开完十六届三中全会,连夜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5日凌晨,地处戈壁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既白,晨曦微露。5时2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在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举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这里,亲切会见了我们。总书记说:“神舟”五号马上就要发射了,这是你们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庄严时刻。一会儿,杨利伟同志就要作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就要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相信你一定会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我向总书记表示:“请总书记和全国人民放心,我一定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圆满完成这次任务,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随后,我站起身,准备出发,当我转身面带微笑向总书记招手致谢时,我分明看见了总书记眼里饱含着热泪,他向前又走了几步,再次向我挥手送别,虽然隔着玻璃罩屏障,但我还是能感到此时此刻,总书记的心和我们航天人的心是紧紧相连的……

托举着杨利伟神的舟5号飞船
5时30分,我身着银灰色太空服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报告:“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出发!”随着李总指挥一声令下,我登车奔向7000米外的发射塔架。
我不害怕,十三亿同胞在托举着我
10,9,8,7,6,5,4,3,2,1……“点火!”上午9时整,随着指挥员最后一道指令,托举着飞船的长征二号 F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扶摇直上,深秋的长空画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一瞬间,“神箭”的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炫目的烈熖,剧烈的高温和动力联合起来,几乎在几秒之内将发射台下方大水池中的上千吨水立即烧成蒸汽。伴随着火箭的点火,连接火箭和发射台的几颗紧固的螺杆被准确地炸开了。没有了螺杆的束缚,“神箭”像一列竖立的巨大列车,向着太空缓缓驶出站台,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它的去路!当487吨重的庞然大物从地球表面冲向太空,那巨大的声响,壮观的尾气,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躺在这个庞然大物里面的我,感受到了同样的震撼。首先是高达上百分贝的噪音向我袭来,仿佛有千百条小虫子想拼命钻进我的耳朵。紧接着,火箭带动飞船开始剧烈地振动,甚至有段时间里,抖动让我几乎看不清标示的数据。那加速带来的负荷,仿佛是一块巨石圧在我的身上,喘气都喘不过来。
我的四周排列着上百个开关和按钮,在这种复杂的飞行条件下,要想保证它们正常操作十分关键,好在航天座椅的束缚带正好可以将我稳稳地束缚在座椅上。这真是一项重要的设计,既保护了我的安全,又有效地防止了可能发生的误操作。
开始是最难忘的过程,“挺住!相信‘神箭’,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的!”我在心里对自己发出了第一道命令。危险这个问题,应该说我想得不是很多,要是老在琢磨危险,就没有办法去执行任务。我们国家投入了那么大的精力去搞载人航天,火箭、飞船技术已经很成熟,我相信那些航天科技工作者,相信我们的技术肯定能让飞船顺利着陆,我也相信我自己,所以我不担心。航天员是个光辉的职业,为祖国航天事业,为中华民族梦圆“飞天”,向高风险挑战,即使付出一切,我也觉得很值得。
众所周知,航天员是从飞行员中选拔的,我曾经在天上飞行了1300多个小时,大大小小地遇到过很多的危险,惧怕的心里早已得到了磨练。那是1992年夏天,我所在的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我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间仪表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我明白,自己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我没有了退路,只能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我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攀升、攀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了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快接近跑道时,剩下的一个发动机突然也不工作了。我只好果断地采取应急放起落架的措施,就这样将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紧急着落在跑道上。当我从机舱出来时,飞行服已被汗水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同我拥抱。团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我记三等功一次。
这次的历险,为我首飞积累了经验。当我登上50米高平台即将进入太空舱时,一位同事提议讲一个笑话,以助我放松心情。但当时在场的一位医生、一位教练和两位工程师紧张得都想不出一句笑话。一位工程师没话找话说,俄罗斯的一位关舱门工程师最后成为博物馆馆长。我笑了,随即回应他:“馆长同志,明天见!”这时,引来同事们会心地笑了起来。临发射前还有4秒钟,我向全国人民敬了一个军礼,那是我发自心底里的感谢,因为我知道十三亿同胞在关心着我,牵挂着我,更是他们在托举起我。所以,我非常平静,直到火箭点火的一霎那,我的心率仍然是72次。
其实,激动的心,早在10月14日就跳跃过了。那天下午4时,指挥部做出重大决策:神舟5号飞船按期发射。下午4点30分,当李继耐总指挥宣布:“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作为候补时”,大家长时间地鼓掌。下午5点20分,召开了首飞航天员梯队与记者见面会,会上没有宣布谁为首飞。 18时,领导在公寓的一个套间里同我作了一次长谈,叮嘱我:“今晚,要好好地休息,要分散精力。” 我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首飞航天员是由心理素质及身体条件定乾坤的。加加林作为第一个上太空的人,却不是最初确定的首飞航天员,因为确定的首飞头天晚上没有睡好觉,早晨起来,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才为加加林创造了一个历史机遇。我一定要吸取前人的教训,那一夜我睡得很香,尽管睡的时间不长,起床时是医务人员喊醒的。经过检查,我的身体情况很正常:高压116,心率76,体温36°,我自己乐了,这可是“六六大顺”啊!在太空里,我的生活复杂而又奇妙
两分多钟后,助推的火箭燃料用尽,开始与火箭分离。又过了20秒,一级发动机也脱离了火箭。这时的火箭渐渐安静下来,像一只被驯服的雄鹰向着大气层边缘,向着太空飞去。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1次飞行。9时9分47秒,甩掉最后一级火箭的飞船似乎一下子跳进了预定的轨道。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没”了,而且方位感也找不着了,是倒立的呢?还是横躺的呢?奇妙的“失重”虽然给我带来了一点小小的烦恼,但我早有准备了。这一刻,我还是非常兴奋,我知道,我已经真正进太空了!中国人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史书又纪录了一个奇迹,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属于我们中国!

杨利伟在太空中挥手致以
10时许,“神舟”五号飞船正在进行环绕地球的第一圈飞行,地面指挥人员报告舱内环境正常后,我得到指令,打开面窗,拿着书和笔。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太空的神奇:当我松开手时,笔立即在空中飘浮起来。又过了一会,我向舷窗外看去,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宇宙第一次在我的面前露出了真实的面容,黑色的深空、明亮的天体、蓝色的地球,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任何一幅图画能够比得上这么神奇艳丽的景象。我赶紧拿出摄像机,尽情地拍摄起来。
10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后,我摘下手套,并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大约10分钟后,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我由卧姿改为坐姿,并通过圆形舷窗向外观测。
11时过后,我开始在太空中进餐。我是一边看书,一边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的。我一边吃着捏挤包装袋里的航天食品,一边想,早在40年前,美国航天员格林驾驶“水星”号载人飞船完成其首次轨道飞行时,只是吃一些苹果酱、牛肉酱、菜肉混合物,这糊状的食品,是用铝质材料包装的,其外形很像一支牙膏,这种“牙膏式”的食品在航天飞行中逐渐被淘汰了。我吃到了平时自己爱吃的八宝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还喝到了用中药与滋补品制成的饮料。这得感谢科研人员,他们根据我的饮食习惯,专门为我制订的食谱。

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相片
12时过后,我开始在太空里的第一次休息。很快我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睡眠是在轨道舱内的睡袋里进行的,睡袋是一个具有长拉链的保暖织物袋,由于微重力状态,我很容易就钻进了睡袋内,拉上拉锁,头部在外,双耳戴上耳塞,双眼戴上眼罩,开始入睡了。在微重力条件下,在太空里睡眠不受姿势的限制,可以躺着睡,坐着睡,站着睡,甚至还可以倒立着睡。不过在睡前我是用一根带子将自己固定在一侧光线较暗、噪声较小的舱壁上。否则,由于呼气的推力会将我的身体推到空中,在舱内漂来漂去,那样肯定就没法入睡了。睡眠时,一定要将手臂放进睡袋中,我双手束在胸前,以免无意中碰着仪器设备的开关。这也是为了不给自己造成虚惊,因为在微重力环境中,头和四肢有与躯体分离的感觉。我就曾听说过,国外曾有航天员在朦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边的手臂,当成向自己飘来的怪物,吓出一身冷汗的故事。这一觉,我睡了半个小时。
吃了,也睡了,我再讲讲自己是怎么“方便”的。上厕所可是个“技术活儿”,第一步是要将自己固定好,先固定好鞋,再固定好下身,双手握住马桶两边的扶手,但最要紧的是身体必须与马桶的边缘贴紧,使马桶内部与外边完全密封。所谓“抽水马桶”实际上不是抽水马桶,而是“抽气马桶”。因为马桶内不使用水,而是用气。如果马桶内部与外边不能完全密封,气流不能将排放物带走,马桶也就不能正常工作。马桶内装有一台离心泵,马桶的右前方装有离心泵的开关手柄。打开离心泵后,叶片使桶内的空气发生颤动。空气的颤动可以使排放物中成形的部分碎破,然后被吸进马桶底部的排放物收集器中。排放物收集器内有一个排放物袋。每次用完后排放物全部装入袋中,因此没有异味散发出来。小解则用一个特制的漏斗收集。漏斗下方装有一台水泵,可将小便收集和输送到小便桶中。小便桶定期向宇宙空间排放出去。排放袋中的排放物经压缩处理,暂时存放在马桶内,最后被带回到地面上来。因为我是在短期轨道飞行,就不需要使用这复杂的系统了,一切从简,“尿不湿”就替代了。一般在轨道飞行1到2天,小便使用收集袋或“尿不湿”;大便一般在发射前地面食用低残渣饮食3天,起飞前又采取灌肠措施,用这样的方法来控制,2天以内不会产生体内的排放物。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太空旅行,我已经适应了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生活。正当我愉快地飞行到第八圈时,一个意外的惊喜传来了:我接到妻子和儿子从地球上打来的电话。在预定的程序里没有这次通话,所以我特别兴奋。此时是19时58分,我在太空中听到了妻子的声音,我对她说:“在太空的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 说真话,作为一名航天员的妻子,她比别的女人更多一分牵挂与坚强。我们自结婚后,妻子跟随我“转战南北”,工作也从中学教师变成小学教师,好不容易日子刚刚稳定下来,我就参加了航天员的选拔。她得知我要到北京进行集中训练的消息后,我们俩人高兴得一宿没睡,第二天便把大部分家产变卖了,拎着几只木箱她就随我来到北京。我们14位航天员,14对夫妻中,每对都有两地分居的经历,有的甚至长达10年。其中一位航天员的妻子在丈夫最初接受体检时,因为也要对家属的身体进行检查,以免有传染病产生,她担心丈夫因自己和孩子的原因落选,于是就抱着孩子找到领导满含热泪地表示:“如果因为我和孩子的原因拖了丈夫的后腿,我可以选择离婚,不能耽误他的大事。” 作为中国航天员背后的女人,她们为亲人撑起一片温暖的晴空 ……

鲜花、笑脸、亲情、幸福包围了杨利伟
“爸爸!”是我儿子的声音。我兴奋不已,我告诉儿子:“好儿子,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那一刻,我的眼圈有些湿润。由于从事极为特殊的工作,我们航天员的身份一直是保密的,连自己的孩子都以为我是名飞行员,我儿子曾经写过一篇作文介绍我:“一想起爸爸,我就感到特亲切,我每天都为自己有这样的好爸爸而高兴……爸爸的工作那么忙,一个星期也很难见到他一面,好在我手中有爸爸一张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的雄姿,我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我在心里对孩子说:儿子,你也好样的!
也许大家会问,太空和地面怎么能通电话呢?告诉大家,不光能通电话,我在天上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地面上的人员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看到明明白白。不管“神舟”有多神,不管它飞到哪里、走得多远,始终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控制着它。如果说“神州”是一只大风筝,地面上就有一大群放风筝的科学家,科学家们的手里拿着一根根看不见的线,组成了一张巨大无比的网。这张天地间的大网,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永远都不会断。我在天上,虽然只是一个人,因为有了这张网,我和我的家人心连着心,我和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连着心,我和全国各族人民同样心连着心。
除了这些,中国神舟飞船的设计师还为我的座舱配备了由仪表系统组成的“电子秘书”,让“她”全身心地呵护我,我在航天飞行中,设计有100多项工作,任务饱满而紧张。“她”无微不至地为我提供各种服务。“电子秘书”通过3个显示屏和6块机电仪表以及各种按钮,及时向我报告舱里、舱外的各种信息,协助我下达手动的各种指令。整个飞行期间,除了与地面指挥中心通话联系外,其他的信息全要靠她来提供。比如,飞船的飞行姿态、速度、飞行时间、飞行圈数、飞到地球什么地方的上空了,船上各系统工作得怎么样,我的身体状况、生理参数,舱里的温度、湿度等。这位秘书还会及时通知我近期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甚至连我的日常起居也管。我对“秘书”的话是言听计从,秘书的提示包括“到达祖国上空了,快与地面通话、发信息!”“该进行科学实验了,别忘了存储数据!”我绝不敢怠慢。“秘书”让我起床、吃饭、午休、锻炼、睡觉,我也绝对服从。“秘书”对航天员服务周到。比如,我想了解有关地理方面的情况,只要按下“地图”按键,显示屏上就会出现一幅世界地图,并标出了相对地球而言飞船当前的位置以及飞行的轨迹。想看地图的哪一部分,显示屏可以把此区域的地图放大,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的画面,可以清楚地了解地面山川、水域和大城市的信息。万一哪个数据不符合标准,“秘书”还会用简洁的语言报警,告诉我哪里发生了险情。报警时,屏幕上显示的汉字个头挺大,字的高度大于或等于6毫米,字体是仿宋体。字大一点可以醒目;仿宋字比较柔和,不像黑体字那样生硬,报警本来就易使人产生紧张情绪,如果再在感官上加以刺激,紧张就会变为恐慌。报警语句比较简洁,最长不会超过9个字,以4~5个字为多,采用的是声音清晰、吐字标准、声调柔润的女中音,让人听起来会自动生成一种稳重和踏实的从她情绪。“秘书”,航天员处理日常理性事务的负担大大减轻,航天员得以集中精力处理大事。“秘书”是非常可靠的。设计师为她设计了三层保护。第一层保护叫“互为备份”,“秘书”有两台显示屏,分别由两套计算机系统控制,一套值班,一套待命,如果有一套坏了,另一套仍可正常工作;如果两套计算机系统都坏了,设计师还在旁边放置了视频监视器,它可提供飞船内外的各种信息。万一前三者全部不能工作,还有6块机电仪表可以利用。它们类似汽车和飞机上的驾驶仪表,信号输入不与计算机的总线连接,直接取自被监控的对象。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增加了“秘书”的可靠性。
由此可见,为了这一个神圣而伟大的时刻,许许多多的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他们有的负责我的训练和生活,有的负责研制一溜的飞船,一溜的火箭,有的负责我在太空与地面之间的联系,有的负责我的返回着陆,为了让我顺利完成太空之旅,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返回地球,我要为祖国骄傲和自豪20多个小时里,我坐着飞船绕着地球飞行了14圈。按航天专家的说法,14圈就是14天,因为飞船一会儿飞到地球的阳面,这儿就是白天,一会儿飞到地球的阴面,这儿就变成了晚上。这就是太空!
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命令:
“‘神舟’5号,我是指挥员。飞船即将返回,出了本测控区后,请将仓内物品固定好。注意,请调整好坐椅束缚带,关闭好面窗,取出手持仪表板拿好,有问题及时报告,完毕!”
“‘神舟’5号明白!”要回家了!我不禁有些激动。

杨利伟平时训练很刻苦
虽然时间不算太长,我却体验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太空生活!那一刻,我真的有些舍不得离开太空,太空太美了!我多么希望,太空旅程长些,再长些!可我知道,按照科学家的设计,我必须回去了,只有平安的回到地面,我的任务才算真正的完成,这次太空飞行才算圆满成功。
想到这里,我再一次依依不舍地向窗外的太空望去,它还是那么安详、宁静,满天的星星注视着我,仿佛正在向我招手告别。那个时刻,我就像回到了童年,和爷爷奶奶一起坐在夏天的夜空下仰望银河,寻找牛郎、织女。伴着爽朗的笑声,我终于圆了童年的梦想,飞向心驰神往的天穹……
再见了,太空!再见了,美丽、浩瀚的天空!
按照刚收到的命令,我把所有该检查的设备都仔细检查了一遍。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那个令人激动、神圣的时刻。
我心理很清楚,返回是这次任务的关键。太空飞行,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万一出事了怎么办?我的脑子里闪过这个问题。但是,马上我就否定了自己。从点火那一刻开始,发射、入轨、飞行,一切都是那么完美,这足以证明,科学家们早已经把所有问题都想过了。祖国绝对保证我的安全!
我一下子塌实了。我真应该好好地感谢祖国,古老的中华大地很早就有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等神话和传说,从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墩煌壁画的飞天绘画无不说明我们的飞天梦历来已久,但是谁最早向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最早在我国的明朝,那次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但是否知道火箭的故乡还是在我们的祖国家。据史书记载,中国产生喷气推进式火箭的年代应不迟于12世纪,距今已有800余年。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黑色火药配方,见于被后人尊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所著《丹经》一书中,火药一出现,就被用于喜庆活动和军事。起初,火药只是被当作燃烧物。后来,人们发现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气体,封闭在筒状物里的火药燃烧时能产生推力,火药就成了“推进剂”。
我国古代发明了多种火箭。名为“一窝蜂”的中国古代军用火箭,采用木制桶状发射器,并安放32支连在一起的箭。作战时,将它埋在地下,点燃总线,箭就犹如蜂群飞出,可杀伤敌人。火药燃烧产生的喷气推力代替了弓弦产生的弹力,喷着火焰的利箭速度更快、射程更远,也更具杀伤力。
“起火”,是用药筒将火药封闭,再捆在细杆上,和平时期用作喜庆活动的“烟花”,战时还可以用作联络信号。明代史书上记载的军用火箭“神火飞鸦”外型如乌鸦,用细竹或芦苇编成,内部填充火药,鸦身两侧各装两支“起火”,“起火”的药筒底部和鸦身内的火药用药线相连。作战时,用“起火”的推力将飞鸦射至100丈开外,飞鸦落地时内部装的火药被点燃爆炸。爆炸时的飞鸦宛如今日的火箭弹。
明代史书还记载了一种原始的火箭弹——震天雷炮,可依靠自身装药燃烧推进。这个名为“火龙出水”的军用火箭,专用于水战。竹筒制的龙内装火箭,外装“起火”。“起火”将龙身射至空中,又点燃龙身内的火箭,于是火箭再次射出。这已经相当于一种两级火箭了。
13世纪以后的中国元、明时代,火箭武器已有很大发展。到了16世纪,抗倭名将戚继光已在军中大量装备火箭。箭长5尺以上,绑附火药筒,能远射300步,倭寇见之丧胆。
古火箭虽然结构简单,但在制造工艺上仍需十分讲究才能成为可靠的武器。比如,要保证火箭药筒的质量,避免炸伤自己人;要解决安全贮存、运输、防潮等问题。再如,火箭串联,要保证第一级燃烧完毕时,能可靠地点燃第二级等等。这些看似古老的问题,今天在制造现代火箭时仍要慎重对待。

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作品
中华民族有充足的理由为祖先的智慧感到自豪,我们更有充足的理由为改革开放中的祖国引以为骄傲。我们的国家为了选拔一名航天员费尽心机,训练一名合格的航天员用心良苦。投入的经费这样说吧,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钻石堆起来的。许多科学家拼搏一生,就是为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国家为了培养我们这些航天员,除了要求我们严格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纪律之外,《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还有这样几条对常人来讲几乎不尽情理的“五不准”: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为确保他们的绝对安全,即使是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个人不准开车,不准驾驶摩托。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医师制订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为保护好我们,有关部门采取特殊警卫:居住地周围有电视监视器,有流动哨,出门有专人护送;外出执行任务,必须坐火车软卧包厢,警卫跟随;探亲必须经总装备部有关部门批准。回家前,先通知公安部,再通知当地公安厅,一级一级通知,直到所在街道派出所。当地公安部门接到通知后,“便衣警车”日夜守护。因过于麻烦,几年间航天员每人只探过一次家。2002年3月,我们到杭州疗养,一下火车,浙江省公安厅厅长亲自带领警察负责警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直护送到疗养院。我们爬山锻炼,警察也要全程警戒。有一次,我们到湖北进行跳伞训练,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去大商场购物。当地公安部门在做好周密警卫的同时,悄悄派出14名男警察和14名女警察,化装成夫妻,紧跟在每名航天员后面,弄得我们以为碰上了小偷,险些闹出笑话。
随着“神舟5号”飞船胜利升空,人们又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我如何顺利返回地面了。这时飞船开始在344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其实,就像刹车一样,先是飞船在轨道上呈九十度转弯,然后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轨道舱继续在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而返回舱和推进舱再转九十度,正好与原来的飞行方向相反喷气,起到减速的作用。这时返回舱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行无动力飞行,飞行至距地面100公里时进入大气层,这时产生“黑障”现象,这是因为飞船与大气剧烈摩擦,在飞船四周产生了一个等离子壳,使飞船暂时无法与地面通讯。等飞至距地面80公里到20公里的高度时,飞船的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这时的飞船就像飞机一样,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飞行高度和姿态。当飞行到距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这时,早已等待多时的直升飞机便迅速捕捉到飞船发出的讯号,开始搜索和救援行动。
当飞船到达距地面10公里时,飞船开始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两具引导伞和一具减速伞,24秒后,主降伞打开,使飞船的下降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飞船降落到距地面5公里时,飞船的防热大底被抛掉,飞船离地面1.2米左右时,缓冲发飞动机开始向地面喷火,进一步减速,飞船安全地着陆了。
直到今天,每当我回想起太空中度过的每一分甚至每一秒,仍然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但我知道,我是中国航天员大队的一员,我是所有中国航天人的代表。祖国选中了我去实现一个千年的梦想,这是我的光荣;我代表祖国去完成首次太空飞行的壮举,这是我的责任!神舟五号承载的重任已满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我深知,这伟大的荣誉应该属于为载人航天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人员,属于所有中国航天人,更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杨利伟首次全方位披露在太空的生活(组图) 杨利伟真情自述:首次全方位披露在太空的生活 华国锋在北京首次披露的生活照片(图) 全方位揭秘:赖昌星在加拿大的真实生活!!(组图) 全方位揭秘:赖昌星在加拿大的真实生活!!(组图) 全方位揭秘:赖昌星在加拿大的真实生活(组图) 杨利伟披露飞天中的谜团:谁在太空敲打我的飞船? 人类首次发现“太空动物” 可在真空中生存(组图) 全方位揭秘:赖昌星在加拿大的真实生活 “太空动物”首次被发现 可在真空中生存 【真实的奇闻】(图) - 顶顶博客 人类首次发现“太空动物” 可在真空中生存(组图) 木马各种隐藏技术全方位大披露(转) 全方位详尽披露世界四大“超时空悬案”(转载) 杨利伟在太空吃的是什么? 人类首次发现“太空动物” 可在真空中生存 “我的建言可以直达总理案头。”作协副主席张抗抗首次披露履职国务院参事神秘生活 [转贴][纪实]谁的儿女长眠于此?(首次披露文革墓园) 在反思中全方位的推进改革 历史上的4月12日:人类首次遨游太空 【组图】全方位绽放的弥勒佛 毛泽东入住中南海之后的生活起居细节披露(组图) 毛泽东入住中南海之后的生活起居细节披露(组图) “唐僧”首次披露与第一富婆的夫妻生活 张玉凤首次披露:我所知道的毛泽东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