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苏联经济真的曾经世界第二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20:28:00
南方都市报:苏联经济真的曾经世界第二吗?
文章提交者:戈壁孤狼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南方都市报:苏联经济真的曾经世界第二吗?

     在今天的年青人眼里,俄国只是发展中国家,是“金砖四国”之一。他们很难想像,俄国的前身苏联,竟然一度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超级大国。
    
       “苏联经济世界第二”这样的话,当年在苏联和全世界似乎就是无需证明的公理。它反覆出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领导人的讲话中、苏联的党政文件中和苏联学校的课本里,同样也出现在我国的教科书和各种出版物中。《维基百科》的“苏联经济”词条中至今还有这样的记载:“苏联经济是世界上规模第二大(仅次于美国经济)的经济体,其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五分之一……”该词条还列举了1990年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苏联国内生产总值(GDP)2659.5万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9130美元等数据。

    
      从这些数字看,当时的苏联已经稳稳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超级大国竟轰然解体了。后人在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除了其他的东西外,几乎都要提及它那不争气的经济。那么,到底应当怎样看待苏联经济呢?
    
      苏联是一个意识形态至上的国家。在苏联,经济只是政治的附庸。80年代担任过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即政府总理)的雷日科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政治支配一切,包括经济这个‘灰姑娘’。”“党的高层在把各种经济决议下发甚至强加给部长会议的时候,是不对其执行情况负责的。若是一切都成功了——— 瞧,怎么样,荣誉属于党的领导人,经济工作者也是好样的。若是不成功——— 就拿部长会议、更低级的部门或加盟共和国的执行者是问。”我们不难想到,这样的体制必然伴随着好大喜功、浮夸造假。80年代中期轰动世界的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棉花案件”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1976年,该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拉什多夫,在实际仅出产了不足300万吨棉花的情况下,竟然开动政权机器,布置层层多报棉花产量,最后向苏共中央上报了600万吨的收成。他因此再次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而参与浮夸虚报的各级官员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奖赏。我们在看待“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规则指导下得出经济数据时,给这些数据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是不会错的。
    
      苏联自成立之日起就设立了“把革命烈火烧遍全世界”的目标,并为此在国家生活中一直奉行“先军路线”。这在经济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自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经济就贯穿着重工业优先,国防工业尤其优先的方针。对国防工业及与之相关的宇航业,苏联一向都是投入巨资和大量的尖端科技人才(仅在1990年,就有168万名学者和专家参与了军工的科学保障工作),精益求精,不计成本。它的武器贸易曾一度在世界武器市场上占据第一位。
    
      例如,1988年在全世界武器贸易中,苏联所占份额为38%,而美国只占30%。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还在世界多个热点地区——— 中苏边境和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安哥拉等国——— 动用军事力量。为此,苏联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例如,仅1987年苏联就为阿富汗战争耗资54亿卢布,每昼夜为1470万卢布。此外,苏联还长年养着一支庞大的军队。1988年,这支军队的总兵力达到513万。加上安全和内卫部队、军工企业和公检法系统的职工等,苏联与军事和治安有关的人数量应当在2000万以上(1991年苏联人口约为2.93亿)。这样,沉重的军事负担将苏联人民可能享受的经济成果又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据一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讲,苏联国民经济的总产品中,有60%都是重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保障人民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轻工业和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自打斯大林时代起苏共对轻工业、农业一直采取能糊则糊、能混则混的态度,只要它们不妨碍军工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不妨碍其争霸世界就行。
    
      对于这一点,许多80年代末到过苏联的中国人都有真切的体会:笨重的黑白电视机在开机后要过好一会儿才显示图像,吸尘器工作时的声音出奇的响,电冰箱压缩机发出的噪音搅得人难以入眠,服装和鞋袜等日用品大多式样陈旧、做工粗陋……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来华进修和工作的苏联人在回国时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往家带东西——— 从丝绸衬衫、羽绒服、牛仔服、口香糖到录音机、彩电、照相机等等。据雷日科夫说,即使在经济好转的1986—1988年,苏联还是有“未满足的需求”,即“有钱买不到东西”。甚至出现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食品供应矛盾加剧”的怪现象。“1988年,食品短缺总额达210亿卢布。”这一缺口相当于当年苏联食品工业总产量的1/6!轻工业、农业产品量少质差的状况,给苏联经济成就打了第三个折扣。
     苏联政权从它开始存在的第一天起就想到:必须让一部分人感受到它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他们才会铁了心地跟它走。一开始,当平民百姓受到饥饿与死亡的威胁时,政权只是给这部分人发双份的口粮,提供紧缺的日用品和住房。后来,这种特权越来越大,享受特权的人也越来越多,结果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特权阶层大约有50万-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 左 右 ,约 占 全 国 总 人 口 的1.5%。这些人可以得到舒适豪华的住宅、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特供、良好的教育、人身安全保护和各种生活服务,等等。他们还贪污受贿,参与非法经济活动。仅他们靠侵吞国有资产形成的“隐形经济”的规模就占到了全苏G D P的1/3。前面提到的拉什多夫在“棉花案件”中因多报产量套取的国家资金就超过100亿卢布。特权阶层的巧取豪夺又将人民大众的经济利益打了第四个折扣.
    
      如前所述,1990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659.5万亿美元。需要指出的是,苏联的货币发行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索科尔尼科夫被解除财政人民委员(即财政部长)职务后,就不受市场规律的约束力了。苏联银行成了为一个个宏大建设计划提供巨额投资的印钞机。失去贵重金属和实际商品支撑的卢布自然也就贬值了。后来的历次货币及经济改革都未能改变这一状况。1989年下半年,按照苏联官方的汇率,1美元可以兑换0.63卢布。但在莫斯科的市场上,1美元却能换到10卢布或者更多。糟糕的金融体制给苏联经济有打了一个大折扣。
    
      这就是曾经世界第二的苏联经济。经济基础是如此松软,上层建筑就难以矗立。所以苏联垮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