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入股中联煤 煤层气初现新竞争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6:29:01

中海油入股中联煤 煤层气初现新竞争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7日 15:45  新世纪周刊

  中海油入股中联煤,交易规模不大,但标志着中海油终于“上岸”,垄断多年的煤层气初现新的竞争格局

  《新世纪(23.00,-1.35,-5.54%)》周刊 记者 陈竹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计划以12.03亿元收购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联煤)50%股权,从而进入中国煤层气行业,该收购框架已得到国务院国资委的认可。欧洲油气周报UpstreaM12月初率先披露了这一消息,中联煤一位高管也在12月21日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这一交易有望于近期正式公布。

  中联煤是中煤集团全资所有的煤层气专业公司,拥有国内煤层气对外合作专营权。2009年4月,中石油(11.16,-0.26,-2.28%)股份公司将其拥有的中联煤50%股权转让给中煤集团之后,中海油就开始考虑介入的可能性。

  中石油退出时带走一部分区块,留给中联煤的是面积共达2万平方公里的大约25个煤层气区块,以及500亿立方米(约合1.7万亿立方英尺)左右的探明储量。中海油的参与将大大提高中联煤的资金实力。今年9月,中海油与山西省政府签订《发展煤基清洁能源合作框架协议》时,曾透露今后不仅要在山西发展煤制气,也要发展煤层气。

  中海油与中煤集团联姻后,预计中联煤的总注册资本将达到18亿元人民币。根据Upstream报道,中海油可能会在新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接管重组后中联煤的日常业务,中海油还计划明年投资数十亿元,用于煤层气开发。

  专业人士普遍看好这场极具互补性的“联姻”。中联煤有资源,却缺乏开采资本;中海油急切盼望“上岸”,却苦于油气区块大多已为中石油和中石化瓜分殆尽。

  一位积极推动此交易的中联煤高管告诉本刊记者,尽管中煤集团对这桩交易有所迟疑,但客观上看,不加入新鲜血液,势单力薄的中联煤“只有死路一条”。据他介绍,中联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融资难题,从目前状况看,公司三五年内无法上市,前几年曾尝试依靠产业基金,但考虑到国家不允许“拿项目套钱”,最后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而利用自有资金风险很大,中煤集团不免顾忌重重,贻误了企业发展良机。

  在这位交易参与者看来,中海油财力雄厚,擅长对外合作,效率高,经营理念也很先进,是合作的最佳选择。

  瑞银证券12月13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交易规模看似较小,但象征着中海油进一步涉足中国非常规天然气领域。此交易完成后,中海油的天然气业务组合将更加齐全,囊括海上常规天然气、进口液化天然气、煤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

  煤层气渐热

  中国煤层气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由于缺乏相应开采技术,国内煤层气开发主要采用对外合作模式,而且是“多头”合作——外企无需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即可与各地方政府、地方煤矿企业签署协议。由于地方竞相抛出优厚条件吸引外资,先期签订的12个合同很快引来“贱卖”批评。

  1996年,原煤炭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石油共同出资,成立了全国性的煤层气专业化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并赋予其对外合作专营权。此后十年,中联煤股权几番变更,至2006年,由中煤集团和中石油股份公司各占50%。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必要的勘探开采技术和资本金,加之国内天然气下游市场尚未培育起来,煤层气开发的意义更侧重于“减少瓦斯爆炸事故”。

  中联煤原董事长孙茂远在今年3月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回忆说,2005年2月14日,阜新矿业集团孙家湾煤矿瓦斯事故造成214人死亡,中国政府从煤炭生产安全角度出发,开始格外重视煤层气开发。事故发生三天后,时任发改委主任马凯主持召开煤层气开发利用情况汇报会,制订了七条政策,包括要借鉴国外经验,研究提出扶持煤层气产业的相关财政政策。

  据孙茂远介绍,截至2009年,国家财政给予煤层气抽采利用以2.32亿元的财政补贴,还安排1411万元退税来支持煤层气地质勘查。目前,国内对煤层气开发利用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每开发利用1立方米,政府补贴0.20元,对发电再补0.25元。

  尽管如此,中联煤还是抱怨政府补贴力度不够。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煤层气经济利用价值的认识提高,提出一个个宏伟的远景产量目标,中联煤感到力不从心。孙茂远曾公开表态:“近十多年里,国家金融机构没有给予煤层气开发项目任何投资,致使煤层气开发项目游离于一般性或政策性融资之外,极大地制约了煤层气快速发展,至今煤层气开发项目的融资渠道依然不畅。”

  批评意见却认为,“不断奶的孩子长不大”,中国煤层气事业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政府补贴、扶持得太少,而是竞争主体过于单一,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和开拓动力。2009年,中国煤层气抽采量和利用量分别为64.5亿立方米和19亿立方米——这个成绩虽远好于五年前的水平,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仍是极其令人失望的。

  进入2008年,愈发意识到中国天然气市场前景的中石油,开始考虑从中联煤中抽身单干。中石油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拥有自己的天然气管道和下游销售网络,融资能力又不成问题,不大情愿留在中联煤吃大锅饭。

  2008年9月,中石油独资成立了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但是一缺资质,二缺资源。

  2009年4月7日,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国资委同意将中石油股份公司所持中联煤50%国有股权,协议转让给中煤集团;以此作为交换,中石油股份公司获得了原中联煤的部分区块和资产,包括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19.26,-0.63,-3.17%)盆地2万多平方公里的煤层气资源,还继承了13个对外合作合同。

  竞争局面初成

  退出中联煤后,中石油在煤层气领域动作连连。

  在今年2月底举行的2010年中石油第一次常务会议上,中石油总裁蒋洁敏提出,中石油发展新能源,“重点是发展煤层气”。除了在国内加紧勘探和开发,中石油还与壳牌联手,以35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第一大煤层气生产商Arrow能源公司。

  在中国开采煤层气的一个巨大障碍,是煤炭矿权和煤层气开采权的不统一,前者由地方政府管,后者由国土资源部管。中石油虽然现在获得煤层气开采权,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地方煤炭企业的协助。据中石油一位高管透露,这方面的障碍正在逐渐消减,中石油正与山西煤炭企业探讨联合开采的方式,甚至引入一部分产业基金。

  今年3月,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李景明在第三届亚太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国际会议上乐观预计,中石油2020年的煤层气产量将提高到100亿立方米。

  “中石油拥有中国最多的煤层气开发矿权面积,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的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合计16.1万平方公里。中联煤和中石化拥有的矿权开发面积分列第二和第三。”李景明说。

  面对背景强大的竞争对手中石油,中联煤处境尴尬,寻求新的同盟势在必行。这与迫切需要“上岸”的中海油不谋而合。

  中海油在陆上素无上游资产,也难以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区块内拿到服务合同。上世纪90年代,中海油率先启动液化天然气试点工作,在东南沿海积极布局,但是此后一度受天然气价格过高影响,气源落实并不顺利,而中石油和中石化最近几年在这一块也已迎头赶上。加上中石油和中石化都拥有自己的天然气生产区块和天然气长输管道,使得在天然气领域中海油很难再有太大突破。

  此番入股中联煤,中海油不仅解决了区块资源问题,也跨越了行业进入资质门槛。凭借着在山西已有的煤制气业务,中海油已经开始筹备区域一盘棋。

  今年9月,中海油宣布将在山西一期投资400多亿元,与同煤集团合作,在大同市内建设每年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包括配套建设2000万吨煤矿、30万吨液化天然气等一系列项目。据中海油内部人士介绍,如果未来条件允许,中海油还想修建一条天然气管道,开拓自己的中下游市场。

  进入煤层气领域,也符合中海油加大其非常规油气份额的目标。最近一段时期,中海油在海外市场频频出手。今年11月,中海油完成与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NYSE:CHK)的交易,以约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鹰滩岩页岩油气项目(the Eagle Ford Shale project)33.3%的权益。

  12月8日,中海油又与澳大利亚Exoma能源公司签署协议,计划投资5000万澳元(约合3.26亿元人民币),获得昆士兰加里里盆地五个煤层气区块50%的直接权益,中海油还承诺在2013年8月31日之前支付5000万澳元用于区块的勘探和评估。

  根据中海油对外发布的消息,Exoma能源公司还给予中海油购买该公司至多19.9%股份的选择权。这一区域内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潜在资源量可达2.83万亿立方米。

  在中国两大国有石油公司的交相介入之下,在垄断中沉寂多年的煤层气,初现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