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金像奖“造假”:折射摄影界生态恶化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7:17:25
    摄影金像奖“造假”:折射摄影界生态恶化现状
2010年01月12日 09: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金像奖造假事件背后远不止“真与假”这样简单,它折射的是摄影界生态的基本现状:盘子大、门槛低,大量有钱人得以进入,他们把经商的规则很顺利地带进来,却对艺术标准问题不感兴趣,这造成摄影界生态的急剧恶化。

  新年刚过,周正龙说他又看见老虎了,摄影圈“造假”事件也添新段子了。

  此次涉嫌造假的是4张全国性摄影艺术最高奖项摄影金像奖的获奖作品,这 4张长白山风光照在取景构图甚至云彩形状上都与他人已经发表的另外4张照片极为相似。6天来,一直没有露面的最初举报者、从“雷同”到“合作”说法的改变,金像奖造假事件“疑云重重”。记者发稿前获得消息,中国摄影家协会于1月11日下午4点召开论证会,召集贺延光、王文澜等人在内的摄影界名家、法律界人士及金像奖组委会和评委,但谢绝记者参加。不过,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本次事件调查组负责人高琴在电话里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离结果不会太久 ”。

  1月11日下午4时,记者赶到论证会举办地,但跟包括新华社电视台在内的媒体同行均被挡在会场外。4时45分,会场门口挂起布帘挡住媒体记者的视线。一名央视女记者最终得以进入会场。

  1月6日,已退休的《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在博客发布《金像奖也造假吗?》一文,称有举报人披露,2009年第八届金像奖获得者、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桑玉柱的10幅获奖作品中,有3幅作品与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摄影家协会理事孟铁于2003年发表过的作品相同,另一幅则与吉林省长白山管委会工作人员温波的作品相同。举报人认为,桑玉柱涉嫌拿别人的照片冒名顶替。

  同日,中国摄影家协会(以下简称中摄协)在其网站上发布声明,称“中国金像奖有假必查”。据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本次事件调查组负责人高琴介绍,许林博客发布当日,中摄协就成立了调查小组,于1月7日中午到达吉林省,与相关当事人面谈、取证。

  实际上,3位当事人的声音已通过《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在这天早上就提前到达了。面对质疑,桑玉柱认为“有人背后做文章 ”,“这件事是咋回事儿组织上能查清楚,我也能说清楚,但是我只能跟组织说,因为我是(吉林省摄影家协会)领导人,我不能随便说话。”“长白山不好上,我们都是带一套机器上山,然后大家换底片。”温波和孟铁则否认被剽窃。温波表示,桑玉柱的获奖作品是2003年12月初和他站在同一个瞭望台上同时拍的;孟铁说,桑玉柱在摄影技术方面上给过他很多指导,是“前辈”,他绝不相信桑玉柱会使用自己的片子。

  到底是两台机器同时拍,还是一台机器换底片?“造假”还是“剽窃”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又冒出了“合作”的说法。高琴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孟铁曾来函称,与桑玉柱高度相似的照片是“合作作品”。2009年11月,中摄协接到中国文联转来的一封金像奖“造假”的举报信,高琴联系当事人了解情况。“孟铁的信是由吉林省文联转来的,信中说他是和桑玉柱一起去拍的,是合作作品。这封信的落款日期是11月8日。”高琴说。

  “雷同”还是“合作”,桑玉柱和孟铁出现了两种说法。“如果是合作,为什么前几年就出画册,却没有桑玉柱的名字?既然是合作,金像奖为什么只有1个人的名字?”许林反问。此外,针对“带一台机器换底片”的说法,摄影论坛“色影无忌”一位用户说:“换个底片要时间吧,那云雾都静止着等他换好?!”根据许林在西藏拍摄云的经验,高山上云的形状瞬息万变,1秒钟拍四五张的速度,电脑放大后云的走向、形状全都变了,何况大机器换后盖,最熟练也要1.5~3秒钟,“云雾的变化都无比大了”。

  迷雾笼罩长白山,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网站上公布的第二条声明中也用了“迷雾重重”四个字。据高琴介绍,2009年11月,她曾给举报信中署名的老人打电话,但这位老人称没有举报。不久后,中摄协又接到了举报信,“举报人换了好几个,其中有两个说没举报,有的电话打过去没人接,这个事情就复杂了。”

  高琴所说的这位老人,是原吉林画报社高级记者、83岁的摄影家郎琦。“那封信确实不是我写的,但内容我完全同意。我不生气他冒我的名,我感谢他举报了这个问题。”郎琦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接到高琴电话前,他已经听到省里有人议论。据《新京报》报道,最初的举报人是在观看金像奖吉林巡展时发现的。郎琦说,当时这一展览的隔壁,就是他与另一位摄影家的风光摄影展。得知此事后,郎琦将照片对比后,发现确实有造假嫌疑。11月中旬,他把孟铁和温波画册中的相关照片复印,随说明信函特快专递给高琴。“我已经84岁了,无欲无求。但作为一个搞摄影61年的老同志,我看不下去。”郎琦说。

  但郎琦发现,他快递的这封信石沉大海。直到他将材料转给曾揭露华赛获奖作品造假的许林,并通过博客发布后,中摄协调查组的两位成员才到他家来了解情况。1月9日,他授权许林公布另外两份关键材料和一条2009年11月14日温波发来的短信:“郎老,收到短信,我知道您对我的关心,爱护,桑给我打电话没有其他交易,只是说哥们都要好的,我也下不了决心。”发送号码显示为130××××5555,属地吉林延边,但已停机。

  “这条短信说明桑玉柱找温波谈的时候,他还犹豫不定。”郎琦说,温波的照片是和吉林省长白山市宣传干部肖鸣一起拍的。据知情人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肖鸣和温波当时在长白山下住了5天才等到下雪,温波曾对人称,该瞭望点就他和肖鸣拍过。肖鸣对此人表示,不想介入这件事,但会“ 坚持原则”。

  “现在我们维护的不是什么信仰,而是常识。”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贺延光说,“这是事实很清楚的一个事,但希望能借此讨论摄影界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摄影界频繁曝出造假丑闻。2006年,第二届华赛奖获奖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网友发现,其中楼房同时倒塌的震撼瞬间是PS拼贴而成;2007年,参加第16届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活动的一位作者自曝作品《为什么不回家》中的云彩是合成的;2008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影响2006》的新闻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网友发现是PS合成图片;2008年,首届华赛获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曝,图中鸽子是PS上去的。网友将“林一爆、王云彩、刘羚羊、张鸽子”的称号送给拍摄者,现在又诞生了一个新名字:“桑剽剽(或桑白山)”。

  调查组从北京飞到吉林又回了北京,可迷雾还未揭开。桑玉柱接电话就摁断、孟铁换了手机号码、温波停机。网友在许林博客回帖中津津乐道着人事关系、组织内幕等各种真假莫辨的信息。

  事件的每一方都在等“说法”。但一位网友在博客回帖中说:有些事情不需要“权威机构”来鉴定,简单的事情不必复杂化。而一些摄影界业内人士则认为,这件事在技术上已经没什么可探讨的,并建议不要再纠缠于照片的真假,“这不是实质”。

  充满猜想的故事永远具有吸引力。“为什么上网了才调查,这个时间就有问题。”郎琦这样说。一位不愿署名的内部人士说,这件事一两个月前还有扭转的希望,现在拖了这么久,积累了很多社会情绪,不好处理。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金像奖造假事件背后远不止“真与假”这样简单,它折射的是摄影界生态的基本现状:盘子大、门槛低,大量有钱人得以进入,他们把经商的规则很顺利地带进来,却对艺术标准问题不感兴趣,这造成摄影界生态的急剧恶化。

  但任何问题的讨论都无法直接跨越真与假这个最初级别。也正是因为门槛低,谁都可以发言,“打假”才从圈内家务事逐渐变成了公共话题并引起波澜。“摄影奖项的评选要从暗房里走出来。”许林这样说。

  与之前打假事件就PS论PS不同,这次人们似乎更对“暗房”充满好奇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圈内资深人士甚至对这件事的结果都不太乐观,他认为最终很有可能只是因为“合作作品”不符合要求收回奖项,而不再去追究“造假”与否。但他同时认为,这才只是序幕而已。就像每一次的争论,总要从最简单的真与假这个常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