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幸福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36:12
                   《破解幸福密码》:我曾是一个幸福盲
                                    毕淑敏
                                                                 (2010-03-29 13:37:42)       只要精神屹立,死亡也为之匍匐

 

    为什么选择“幸福”这个话题,那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有一个关于幸福的结。

    曾经有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来稿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它们的顺序依次是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望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顽童。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了句号的作家。

    消息入眼,有个女人眼皮上像抹了辣椒油,呛而且痛,心中惶惶不安,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她,居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拥有了,但她并没有感到幸福。她发现原来自己是个幸福盲。

    “我发现自己出了毛病,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后半生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毕淑敏说,而让她彻底转变是在父母的去世,“当我父亲病危的时候,由于部队医院的某项化验设备坏了,必须把父亲的血样送到另外的一所地方医院里去查验。我捧着装有父亲血液的玻璃管,急匆匆赶往城市的另一端。那家医院的化验科主任检查完后疑惑地问,这个病人还活着吗?我说,活着。他说,可是从这张化验单上所显示出来的这些化验数据看,病况极为严重。以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个病人应该早就去世了。”

    毕淑敏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没有跟他说这是我父亲啊,拿着化验单,飞似的往部队医院赶,生怕在我送血样的这一段时间父亲已经远行。匆匆忙忙赶回父亲所住的医院,先到病床前看望父亲。我觉得非常有经验的主任都那样说了,我会不会已看不到父亲了?!没想到父亲非常清醒,在病床上他微笑着对我说,我这一生非常的幸福,因为有了我的事业,因为有了你的母亲,因为有了你们……”

    第二天,父亲走了。“这是我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一份遗嘱。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人的精神是任何化验单都无法呈现的,幸福无处不在,只要精神屹立,死亡也为之匍匐。”

    ■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感

    关于幸福的定义,每个人的理解恐怕都不同,在这本《破解幸福密码》中,毕淑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毕淑敏认为,只要有了良好、正确的争取方式,幸福绝不是不可控与不可得的。只要调节自己的身心,使其一直处在一种昂扬的状态里面,与自己的心理对话,就能使其处于一种正面的循环之中。而保持昂扬状态的关键,就是人必须生活在一种目标感里。

    在她看来目标与目标感不同,比如很多人现在的目标是挣钱,但挣钱干什么呢?毕淑敏坦言,找自己做心理咨询的人很多是非常有钱的,但他们不幸福。你也许会说,挣钱是为了买大房子。那买大房子是干什么呢?也许是娶一位好姑娘。娶好姑娘是干什么呢?是生儿育女。生儿育女是干什么呢?是希望他们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问到最后,其实往往归结为一个哲学命题:人为什么而活。于是,目标与目标感就有了不同的意味,目标感也许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目标,也许不仅仅是为了个体、家庭,人生一定要与更大的目标有所联系。

    那么到底要如何树立自己的目标感,“人要有一点使命感,是要有一点崇高感的。一个人可以不信教,但必须要信点什么东西。要信一己私利之上的高远的东西。如果一点都没有,埋在世俗和庸常尘灰之中,每天都是卿卿我我柴米油盐,那就会觉得一辈子和过一天没有多少区别,那就让人萎缩和了无生气。”毕淑敏说,“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一定要为生活找点意义。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的生活。”

    尽管毕淑敏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众多谋取幸福的方法,但她并没有满足,即将赴不丹取“幸福经”。“我听说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很高,他们提出来的国民幸福总值代替了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我国的GDP获得了高速增长,但很少听到中国人说自己的幸福感也获得了同步的增长。现在,GDP是否是衡量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最佳标准,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质疑。”毕淑敏说,正是出于这样的好奇和思考,毕淑敏决心前往不丹,汲取不丹带给国民的幸福感。“等我从不丹回来,我会将他们获取幸福的经验总结出来,呈现在《破解幸福密码》的修订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