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万人的地质移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20:07

240万人的地质移民

2010-12-24 16:04:07 来源: 南方周末 (广州) 跟贴 165 条 手机看新闻

如果计划顺遂,这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与以往任何一次工程移民不同,这一次却是主动向大自然妥协。240万地质移民,十年搬迁,耗资千亿,只为安全居所——1.5个“三峡”,如何搬得动?

除了搬迁,别无他法?

“都是临时应对,除了现场领导心不慌了,效果能好到哪?”

王福祥现在做梦都希望,“如果条件允许,做一个全面、专业的地质灾害摸底排查,但我们的技术和财力都远远达不到。”

2000至2002年间,地质灾害工作从水利部门移交到国土部门后,国家安排资金进行了一次地质灾害调查,这也是安康历史上迄今为止惟一的一次专业排查,但所谓专业,仍止于请专业地质队到各县区上报的疑似点核查,“技术条件非常差,主要针对水利部门掌握的那些点,凭借以前的历史记录。”

“5·12”汶川地震后,安康市曾请专业地质队对境内五十多个有明显地质变化的地方做了调查,当时只能靠肉眼看,结果就发现有五六处明患,而那些肉眼看不出来的变化,根本无从知晓。

安康城区所在的汉滨区,其国土分局没有一个学地质相关专业的人员,而全安康市,也只有三个,“下面的一区九县,毫无专业性可言。”王福祥自陈家底。

每年7月份汛期时,他总是接到各个县国土局领导打来的电话,“一有险情,马上就跟我要专家,县委书记、县长们找国土局长就问一个问题:这个地方会不会滑?什么时间滑?怎么制止?怎么应对?”“可我只有三个人,只能向省厅求援,从几个地质队调人,临时组建一个专家团队,也只能让专家们去现场给县里领导做一些临时指导,都是临时应对,除了现场领导心不慌了,效果能好到哪?”

所以,搬迁被认为是一劳永逸避免伤亡事故的惟一方法。在赵法锁教授看来,这还因为近年来中央逐渐加大了对地方特大伤亡事故的问责力度,而近年来国家和陕西省级财政的突飞猛进,也为如此大规模搬迁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

在陕西省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组组长冯家臻看来,地质灾害移民背后或有更大的课题,“新省长对陕西省的三条定位分析中,有一条就是城市化程度较低。这一次移民还要放在城市化的背景中考虑。”

冯家臻的分析亦得到了印证,整个规划初稿都紧扣城镇化主题。而安康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子龙也乐观估计,此役地质灾害移民会把陕南农村的发展速度至少提升30年,“它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何处可以安家?

“我们最多是从十年一遇的灾害点搬到二十年、三十年一遇的灾害点。”

然而,计划宏伟,实行殊难。

作为地质专家,赵法锁首先关注的是,陕南地区到底能不能找到足够安全的搬迁地以供安置百万大移民。

他的担心可谓切中要害,陕南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区和易发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整整一半。地质专家们对陕南的总体定位是:地质环境极其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发、危害严重。到哪里去寻找足够的安全地带?

以安康所辖的一区九县为例,比较开阔的平地只有平利县城、汉阴县城和安康城区,“平地少,规模化城市建设几乎没有地方。”其他的7个县城不是建在坡上,就是建在山沟里,“不是不安全,而是非常地不安全。”王福祥说。

2003年,宁陕县遭遇“8·19”特大泥石流灾害,就发生在县城后面靠近山坡的位置,“如果规模再大些,就是舟曲。当时,宁陕县就提出要整体搬迁,但是往哪搬呢?当时的一个说法是跟邻近的石泉县合并,但石泉县也不安全,县城内也常有滑坡。”最终,搬迁计划不了了之。

而虽没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安康城,却有极大的洪灾隐患,1983年,震惊中外的安康洪灾,死亡人数九百多,就发生在安康城内,即便现在,安康城都有三年一淹的说法。

赵法锁担心曾经的汉中宁强县的搬迁困局重演,宁强县曾对受“5·12”汶川地震影响严重的群众实施了搬迁,结果搬到了河道上,河道地方小,有的甚至把一个小山头挖了,“当时也进行了评估,这个地方只比搬迁之前的点要好一点,但也不能说绝对安全。县里很矛盾,但找来找去全县只能找到这样的地方。”

王福祥不免悲观地认为,“我们最多是从十年一遇的灾害点搬到二十年、三十年一遇的灾害点。”

随之而来的一个课题是:搬迁的选址应该在多大范围的行政区内进行统筹,目前的规划初稿只是提出就近安置的原则,未见更详细的说明。“7·18”灾害之后,大竹园镇七堰村的150户村民整体搬迁,该村所在的国土上没有合适建房的宅基地,经镇里协调后,从邻近的一个村子买下了200亩耕地,规划为新的“七堰社区”。这是在镇一级行政单位内进行统筹,尚属容易,而对于动辄全县都需要搬迁的地方,如何进行统筹,都无疑将是一个复杂课题。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施国庆教授曾提醒,“中国在灾害移民理论研究、政策法规、规划设计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或许意味着,陕南地区的移民工作还将面临长期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

就怕一个字,钱

“如果这笔钱不落实,这个工程就会被老百姓理解为大忽悠。”

在12月17日西安财经学院召开的“秦巴地区地质灾害移民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开始提醒关注搬迁人员移民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这是移民领域的普遍难题。

但安康市扶贫发展局副局长刘子龙的考虑更为实际:政府补助建房的资金如何安排。

11月2日,作为规划初稿的主要起草部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座谈会,刘子龙作为安康市的代表参与了座谈。

在会上,他提出,政府原定的每户补助2万元的标准“既一刀切,又低了”,建议一般农户每户补助3万,而家庭条件较差的“三无户、特困户”每户补助5万元,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但也成倍提高了资金的预算。

三地市参与座谈的代表们共同的评价是:路子对头,就怕一个字,钱。

在总计1100亿元的移民搬迁总投资中,住房投资为772亿元,而政府出具的配套补助资金总数为228.9亿元,这还只是建房这一块,尚未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投入。

刘子龙觉得,这笔钱能否到位是试金石,“如果钱不落实,这个工程就会被老百姓理解为大忽悠”。

但他怎么盘算,都觉得这个盘子没法填得满。人口占全省24%的陕南地区,财政收入只占到全省的区区2.4%。

所以,安康市向上级政府提交的书面建议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财政比较困难,要加大中央财政统筹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以及对口资金的扶持力度。”

地方的专家们也在出谋划策,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冯家臻认为,可以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扶贫规划,因为扶贫规划中提出过“秦巴地区成片开发扶贫”的大思路。还有学者建议,应该紧扣“生态移民”,因为陕南地区尤其是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水源地,为确保“一江绿水送北京”,“陕南地区是做了贡献的,理应得到国家的补偿”。

按照刘子龙的设想,考虑到财政上的困难,就更应该进行先易后难的工作分解,“前五年解决三分之一,后五年在财政继续好转的基础上解决三分之二,这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规划中的移民目标显得迫切许多,2015年前安排搬迁140万人,超过了总数的一半。

安康市一位领导本来对移民搬迁工程期望很高,但看到规划初稿后,陡增忐忑,他说,“心凉了半截。”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165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复制网址 | 邮件转发

关于 地质 移民

  • “扶贫移民”是项善政 2010/12/09
  • 陕西279万人大移民 远离地质灾害及贫困威胁 2010/12/08
  • 陕西启动279万人大移民 远离地质灾害及贫困威胁 2010/12/08
  • “扶贫移民”凸显政府理性的崛起 2010/12/08
  • “扶贫移民”凸显政府理性 201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