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36:41
  清朝统治的巩固与疆域的奠立(四) 这年,吴三桂已是六十七岁,起兵反清作战已有六年。战争形势逆转,部下劝他称帝封臣,以鼓舞士气。三月一日,吴三桂在湖南衡州建号周国,自称周帝,建年号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部下诸将分封为国公、郡公、侯、伯。在云、贵、川和湖南举行乡试,考选士人。吴三桂此举,反而抛弃了“兴明”的旗帜,在军事不利的情况下,在政治上也更加陷于孤立。明朝旧臣不再有人起来响应。吴三桂称帝不久,即卧病不起。八月,病死在衡州。吴三桂孙吴世(吴应熊子)自云南来奔丧,行至贵阳继位称帝,改年号洪化。到衡州迎柩回云南。吴世称帝,更无政治威望,败亡已不可免。但凭借吴氏在西南多年蓄积的兵力,仍与清朝坚持争战了三年之久。

    清军在东南战场均获胜,又得吴三桂死讯,以为是反攻的大好时机。康熙帝急令各路军马分道出击,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湖南方面——湖南清军喇布部进军衡州,贝勒察尼授安远靖寇大将军,领兵猛攻岳州,配合水师乌船百艘,沙船四百三十八艘。根据林兴珠的建议:半泊君山,截常德粮道;半泊扁山、香炉峡、布袋口诸处,并沿九贵山驻扎绿营,断长沙、衡州的接应。清军几次出击,败吴军吴应麒部,派人招抚吴应麒部下官兵。吴军总兵陈华、李超降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年)正月,清军乘势攻克岳州,吴军陈珀等投降。荆州清军大举进攻澧州、常德、长沙。吴三桂的守城官兵,纷纷弃城逃走。清军占领长沙,肃清湖南,吴军退守贵阳。

    广西方面——傅弘烈迎接清军进广东后,声称“广西全省便可一面当之”。清朝任命他为抚蛮将军、广西巡抚,募兵作战。他先后收复浔州、梧州等地,屡立战功。准备进军云贵,请求清朝派兵支援。清朝将军莽依图等畏缩不前,退兵梧州、德庆,傅弘烈孤军据守梧州。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年)正月,清廷命令莽依图与尚之信率军水陆并进,配合傅弘烈,大败吴世琮部,攻克桂林、南宁、收复广西。次年二月,马承荫(马雄子)又在柳州反,诱杀傅弘烈。六月,马承荫降清,被解送京师处死。

    四川方面——一六七九年五月,宁夏提督赵良栋愿独当一面,进军四川。清朝也认为:当前各路敌人败退,据守险要,无需专恃骑兵,可用绿旗步兵之力。十月,康熙帝命赵良栋与甘肃提督张勇、平凉提督王进宝等进军四川,说:“自古汉人叛变,亦惟以汉兵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哉。”(《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七)十一月,王进宝攻占汉中,十二月攻克保宁,吴军大将王屏藩自杀。清军乘胜占领顺庆,赵良栋收复略阳、成都,吴军将军以下官员百余人投降,又在建昌大败胡国柱。图海取兴安,湖广提督徐治都在巫山败杨来嘉,攻占夔州、重庆。清朝夺回四川。

    云贵方面——云贵是吴三桂军的基地。清军夺取湖南、四川,即对云贵发动总攻。命贝子彰泰代替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统率军队进攻云贵,总督蔡毓荣为绥远将军,率领绿旗兵从沅州出发,作为先头部队;王进宝留守四川,赵良栋为勇略将军兼云贵总督,从四川进军;赉塔为平南将军,从广西进军。康熙帝颁诏招抚吴军将领胡国柱、马宝、郭壮图、夏国相、吴应麒等人说:“尔等本系吴三桂藩下之人,曾受世职”,若即归顺,既往不究,“不特保全家口,亦可建立功名”。(《圣祖实录》卷八十五)

    一六八○年十月,湖南清军先后攻克镇远、平越、贵阳,吴世、吴应麒等退军守云南。次年初,清军攻永宁州,吴世派兵二万出击,在北盘江西的江西坡列象阵,与清军决战,大败而归。广西清军从田州进攻西隆州、安笼所,在黄草坝与吴世军决战,冲破象阵,攻克曲靖,与湖南清军在嵩明会师。二月,清军进攻云南省城昆明,从归化寺到碧鸡关连营数十里。吴世派兵袭沪、叙,但不能牵制清军,扭转战局。云南各地文武官员,先后投降清朝,吴世在昆明困守孤城。九月,赵良栋带兵从四川赶到昆明,主张大举攻城,迅速结束战争。他说:“我等大兵,连营四布,不就近速战,迨至日久,米粮不继。满兵无妨,绿旗兵何以存立耶?”赵良栋带领标兵,夺取得胜桥。彰泰进军围城,在归化寺大败吴军。守城将领线域策划逮捕吴世降清,吴世、郭壮图自杀,十二月十九日线域开城投降。吴三桂发动的反清战争彻底失败了。

    清军进军广西时,多次调令尚之信出兵参战,尚之信不听调遣。巡抚金与都统王国栋等上疏劾尚之信“犹有异志”,密谋杀之信。康熙帝下诏逮捕尚之信审讯。一六八○年七月间被处死。耿精忠降清后,部下参领徐鸿弼告耿精忠尚蓄逆谋。杰书请斩耿精忠。康熙帝以为,各地军兵正在受抚投降,不宜骤诛精忠,宜令自请来京师,以便妥贴处置。一六八○年,耿精忠到京师入觐,康熙帝令法司拘捕审讯。一六八一年吴世败后,次年,将耿精忠及部将曾养性等并处死。

    自一六七三年吴三桂起兵以来,战争先后延续了八年之久,波及十几个省区,清朝丧失莫洛以下将领多人,调动的绿旗兵即有四十万众。各地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清朝遭受的打击是沉重的。战争的发展,基于明朝旧将与清朝的矛盾。但战争的发难者吴三桂并无任何政治威望。他的仓促起兵只是由于藩王地位不保,意在割据称王,也并无远大的计划。各地将官分散作战,既缺乏清朝那样的严密的军事政治组织,又缺乏胜任的领导者,失败是不可免的。但是,清朝赢得这场战争,也并非轻而易举。康熙帝并不讳言这场战争的艰难,说“劳师动众,兵民困苦已极。若以为摧枯拉朽,容易成功,则辞过其实。”(《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九)战争过后,康熙帝命行告祭礼,与民更始。群臣请上尊号,以彰皇帝功德。康熙帝不允,说当初朕决意撤藩,以致吴三桂背叛。现在幸得歼灭。倘再延数年,朕决意迁撤之举,将何以自解?又说:“不图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伪檄一传,四方响应。八年之间,兵民交困”,“议事之人,至今尚多,试问当日曾有言吴三桂必反者否?”(《圣祖实录》卷九十九)清朝平乱得胜之后,康熙帝仍然认为战乱的爆发原来出乎意料,对当年仓促撤藩犹存悔意。昭《啸亭杂录》记此事说康熙帝预见吴三桂必反,故先发制之,显然并不可信。但是,这场意外的长期战乱,却也使清朝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年轻的康熙帝亲政不久,即领导了这场艰难的大战,并且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使他在满汉臣僚中的威望大为提高。康熙帝的统治更加巩固了。

(五)台湾郑氏的降附

一六七七年冬,郑经退守厦门。次年又连续出兵攻占沿海十余城堡。一六七九年又派部将刘国轩等人分路进军,六月攻占海澄,消灭清军三万余人,并占领长泰、同安、惠安、平和等县。刘国轩领兵围漳州,遣别部围泉州,与清军相持。一六八○年三月,清军聚水师来攻,刘国轩退走厦门。清军攻下厦门,郑经率师退回台湾。次年正月,在台湾病死,年三十九岁。郑经继承父志,奉南明永历年号,是南明将领中坚持抗清的最后一人。郑经死后,后嗣又起纠纷。长子郑克■被侍卫冯锡范等杀死,立次子克袭延平王。清朝得郑经死讯,六月间即分派绿旗舟师,规取澎湖、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与内阁学士李光地奏请起用施琅,攻取台湾。施琅原是郑成功的部将,于一六五一年(顺治八年)降清,官至福建水师提督。一六六七年调京师任内大臣。康熙帝对施琅进行了长期的考察,一六八一年十月,再次起用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协同进取。一六八二年,户部尚书梁清标疏请缓征台湾。施琅奏称:“臣于水师营中,简选精兵二万余,战船三百艘,已足破灭海寇。请令督抚趣办粮饷给臣军,而独任臣以讨贼”(《圣祖实录》卷一○五)。台湾刘国轩率二万人踞守澎湖,沿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一六八三年六月,施琅率领战船出征,百船分列东西,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进兵。经过海上激战,全歼郑氏水师,占领澎湖,刘国轩败走台湾。七月,康熙帝下令招抚台湾军民,如能投诚,既往不咎,“仍从优议叙,加恩安插,务令得所。”(《圣祖实录》卷一一一)台湾掌握兵权的刘国轩“率先”倡议降清,得到冯锡范等人附议,于是遣使议降。郑克■在降表中说:“昔也威未见德,无怪鸟骇于虞机;今者误已知迷,敢后麟游于仁圃。”(江日《台湾外记》卷十)八月,施琅统兵入鹿耳门,进驻台湾。郑克■剃发出迎,交出延平王金印。郑克■等往北京朝见,受封为公爵,刘国轩、冯锡范为伯爵,俱隶上三旗。

一六八三年底,康熙帝遣侍郎苏拜等至福建,与督抚议善后事宜。有人主张迁其人,弃其地。施琅上疏反对说:“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江、浙、闽、粤)之要害”。“断断乎其不可弃。”倘若外国乘机占据,“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施琅《靖海纪事》下卷《恭陈台湾弃留疏》)康熙帝与议政王大臣等反复商议,决定在台湾设府,由福建省管辖。台湾府下设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派兵驻守。郑成功父子在台湾经营二十二年,开发农田,开展海外贸易,台湾经济得到发展。此后,台湾府归于清朝统治,直属于福建。

四、汉人文士的任用与康熙帝南巡

康熙帝除鳌拜后,即锐意改变辅政时期的排汉政策,以消除满汉官员间日益严重的矛盾。但由于仓促撤藩而导致了矛盾的大爆发,形成八年的战乱。康熙帝从吴三桂发动的战乱中得到的经验是:必须争取汉人特别是江南汉人的支持,才能以巩固清朝的统治。战争后期和战争之后,康熙帝多方面招任汉人官员文士。江南士人经由各种途径,大批进入清朝政权,侪于统治集团的行列。

征招博学鸿儒 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正月,康熙帝对吴三桂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时,颁发诏书,征招“博学鸿儒”,令在京官员和各省督抚举荐有声望的儒生文士来京。次年(己未年)三月,各地荐举的文士一百四十三人,在体仁殿考试词赋,后世称为“己未词科”。应试前先由康熙帝赐宴,给卷作诗二十韵。取名士彭孙、朱彝尊、汤斌、汪琬等五十余人(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俱入翰林院。原已有官品者授侍读、侍讲,曾中进士者授编修,生员以上授检讨。被举荐到京没有入试的,也授职放还。考试不完卷者也予入等。取录的五十名中,顺天直隶人六名、山东、河南、陕西各一名,其余均为江南(包括浙江、江西)名士。入翰林院的文士俱受命纂修明史。这次“博学鸿儒”科,显然不同于一般的科举考试,而是旨在招揽南方士人,以消除反抗力量。己未开科正是吴三桂称帝病死的第二年。吴三桂建号周国,放下了兴明的旗帜。康熙帝招揽儒士,纂修明史,以表明继承明朝的正统,江南文士越来越多地投服于清朝。

康熙帝南巡。台湾郑氏降附,战争全部结束之后,一六八四年康熙帝亲自到山东和江南巡视,称为“南巡”。九月,诏谕户部说:“朕此番巡历,原以抚恤编氓,问俗观风。”这所谓“问俗观风”,即了解江南的风土人情,“抚恤编氓”则是此行的政治目的,即安抚南方的汉族人民。康熙帝在九月末出行,十月至济南。孔子后裔衍圣公孔毓圻率子孙迎驾。至泰安州,登泰山,祭东岳庙。康熙帝手书“普照乾坤”四字,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处建亭悬额。经宿迁至桃源县。巡视黄河北岸治河工程。再由水路经淮安、高邮、扬州至镇江,登金山、焦山。过常州,无锡至苏州府城。苏州是明代著名的繁华城市。康熙帝对侍臣说:“向闻吴闾繁盛,今观其风土,大略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众,力田者寡。”所谓“逐末”当指工商业的繁盛,为北方所不及。十一月初,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察,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每年举行春秋二祭,“以副朕崇重古帝王陵寝之至意”(《圣祖实录》卷一一七)。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同上书)。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康熙帝祭明太祖陵,以示崇重前朝,旨在消除明遗民的敌对情绪。祭孔子庙,以示对汉文化的尊重,旨在争取汉民众的拥戴。康熙帝巡行沿途需用之物,均由内务府供备,不取民间,不准地方官员借端妄派。褒奖江宁知府于成龙为官廉洁,擢任安徽按察使。斥责漕运总督满人邵甘居官不谨,令至京候旨。康熙帝的这些举动,为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汉人文士的倚用。康熙帝在战乱的年代,锐意任用汉人文士。熊赐履以翰林院掌院学士进为经筵讲官,为康熙帝讲儒学。吴三桂乱起后,一六七五年,超授熊赐履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次年因票拟错误夺官。一六八四年,康熙帝南巡至江宁召见熊赐履,一六八八年又起用为礼部尚书。顺治时的老儒魏象枢,一六七四年官至户部侍郎,一六七八年授左都御史。博学鸿儒考试一等的汤斌(河南睢州人)授翰林院侍讲,一六八一年任日讲起居注官,转侍郎,次年为《明史》总裁官,一六八四年擢任内阁学士,出任江宁巡抚,在江宁迎接康熙帝南巡。在此前后,康熙帝还先后擢任徐乾学、徐元文、王鸿绪、韩翁、叔元、彭孙等江南名士入内阁或翰林院。他们都曾在顺冶十八年的“江南奏销案”中被褫革削籍。此时或任内阁学士、或授侍郎、尚书,参预朝政。一六八五年,康熙帝召试翰林院、詹事府(原为太子东宫属官,顺治时裁撤,康熙十四年复置,掌经史文章之事)等文臣,徐乾学考试第一,韩第二,受诏褒奖。徐乾学擢任内阁学士(例推巡抚),名振一时。

康熙帝自幼习汉文化,战争期间仍不断研读儒家经书,命内阁、翰林院文臣充日讲官。康熙帝也自己讲解朱熹注,与讲官议论。一六七七年,他自著《日讲四书讲义序》,说“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显然,康熙帝研习儒学,目的在于了解汉人的统治方法,充任日讲官的文臣也参与议论政事。皇宫乾清门右阶下设南书房,选择文臣入值,日侍皇帝左右。翰林院侍读学士、江南桐城人张英受命入值,赐第西安门内。文臣得居禁城之内,为前此所未有。大臣明珠举荐浙江钱塘文士高士奇为詹事府录事,迁内阁中书,也赐居西安门内入值。入值南书房的文臣不仅为康熙帝日讲经书,议论诗文,而且备康熙帝顾问,代拟密谕。康熙十七年闰三月,奉召入值的翰林院掌院学士陈廷敬(山西泽州人)记他的见闻说:“张君敦复(张英字),一日之中恒在上前,暂退辄复宣召。或当食吐哺,疾趋宫门。漏下十许刻乃归。日夜无暇晷矣。窃计敦复立朝之日多,家食之日少。”(《午亭文集》卷三八)张英、高士奇实际上成为康熙帝倚信的左右手,参预政议。徐乾学擢任内阁学士,也入值南书房,为康熙帝所倚用。吴三桂乱后,汉人武将反清遭到失败,汉人文臣却在此时进入了统治集团的核心。康熙帝利用传统的儒术去征服汉族的臣民,汉族的封建文化也在征服满族的康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