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19:12

[原创]艺术管见

在下毕明 于 2010/11/30 21:47:1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中间地带

                               [  艺  术  管  见  ]

无情则无艺术。艺术因情而生,以情动人,是人类情感的自觉表现。如果说哲学的成果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精华,那么,艺术的成果就是人类情感活动的结晶。

关于艺术的起源,前人提出了三种可能:一是心灵表现,二是游戏,三是巫术。我以为,最初的艺术是从游戏中产生的,同时具有心灵表现的成份。和动物一样,原始人''吃饱了没事干'',就以游戏为乐,彼此打闹斗趣。这种游戏,可能是乱喊乱叫----往后发展成''音乐'';可能是乱蹦乱跳----往后发展成''舞蹈'';也可能是捡块石头乱写乱涂----往后发展成''绘画''。最早的艺术形式,大致不超出这三种。那第一个使这类游戏规范化的人,就是笫一个艺术家。至于巫术,应当说它是一种已经成形的原始的综合艺术,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多半已被收容进巫术的整个活动中了。巫术还蕴含了某些哲学思想的萌芽,是有神论或万物有灵论的先导,因而它更可能是某些哲学体系的来源而非艺术的起源。

早期艺术,必定是''有闲阶段''的产物。为求生而忙碌的人,其艺术感是隐蔽的。人类的生活越富余,越闲暇,对艺术的兴趣越强烈,对艺术家的要求就越高,所创造的艺术品就越精致[这也和科技的发达有联系]。但这并等于说,穷人和忙碌之人就没有''艺术细胞'',不是的,只不过当人为生存所迫时,这种潜在的艺术感就被压抑了,一旦闲暇起来,其艺术感自然会因情因景而油然升起。一般来说,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是人人都有的,不同的只是受过艺求熏陶的人或有相当艺术素养的人,其感受和鉴赏能力相比较而言要高些。再就是所谓的''专业之分''。我们都知道艺术是个抽象的说法,具体而言则五花八门,难以胜数。善于欣赏音乐作品的人可能对雕塑一窍不通,在舞蹈方面学有专长的人对诗歌可能是''门外汉''。要找到一个艺术方面的全才或通才,可能比白天想看到月光还难。

概而言之,艺术家主要分写实和写意两大派。注重客观世界即写实派,强调主观世界即写意派。但这两派也不是势同水火、截然对立的。艺术源于情感,情感源于生活。艺术家在情感世界中尽可以自由翱翔,但若要涉足现实生活,却不能太离谱。同贺拉斯的话说,''你不能从吃过早餐的拉米亚肚皮里取出个活生生的婴儿来''。写实与写意是相辅相成的,写实不足则写意,写意不足则写实。纯粹的写意派是不存在的,正如纯粹的写实派也属子虚乌有一样。人们之所以作出区分,主要是根据艺术家本人的偏重而便于说明。

为了便于说明,也有的是为了标新立异,人们又进一步细分出一些''主义''来。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此外还有''未来派''、''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等。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像''古典主义''的作品,大多比较规范化,比较严肃、深沉和典雅,也有失之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是''古典主义''的对头,壮志纯情,奇思妙想,空灵有余,却往往底气不足;''自然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反动:你浪漫到半天云里是你的事,我是要吃喝拉撒的凡人,感兴趣的跟你不一样。''自然主义''的艺术家们是比较彻底的写实派,例如英国作家劳伦斯写性,就绝对不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肯赞赏的了。这些''主义''都各有偏重,也各有所长。其它的这派那派,不一而足,无非是侧重或强调某一点而已。

十九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风行世界。现代主义作品中,也不乏富有热情的佳作,但大多患有感伤病。这种现象自有其原因。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商界竞争的激烈,生态环境的遭到损害,核武器的出现,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在二十年内的相继发生,等等,使生活更复杂了,诗意的东西更少了,世界显得更陌生了,这就引起了敏感的艺术家的悲哀和苦痛。怎样传达或表现这种情感呢?传统的手法似乎太不够用了,于是歪曲之鞭挞之丑化之。''艺术是对自然的抗争'',王尔德的这一观点颇有代表性。卡夫卡笔下的人变成甲虫在小房子里到处爬,中岛敦笔下的人变成吃人的老虎,蒙克笔下的人变成在荒野黄昏中嚎叫的疯子,大约就属于''抗争''之列。这种抗争是软弱无力的,是''秀才遇到兵''式的抗争,虽然其中未始没有深长的意味,可是社会并不会因为此类抗争而改变什么。这样说也许太尖刻。

艺术家不见得非要抗争什么,抗争也未必有效,然而人的天性是不平则鸣的,何况感觉更细腻、头脑更清醒的艺术家呢,所以,''鸣''是正常的,''揭露''是应当的,至于''抗争'',那好像不是艺术家的''本份''。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人的表现欲和创造欲的发挥,发挥得越独特、越精致、越深刻,越符合艺术的内在要求。

艺术是彻底人性化了的情感表现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母鸡蹲着生蛋,公鸡昂头打鸣,两只蛐蛐打架,春花灿烂,秋叶飘零,白云悠悠,草儿青青,这些艺术对象本身是没有艺术感觉的,可是,当人们去把它画下来、写下来、用相机拍下来,就成了''艺术品''----当然,这也要视艺术家自身的才情而定。人用思想使自己高于万物,用艺术使自己独立于万物。可以说,艺术是人的一种异化,美的异化,情感的异化。

美是艺术的主题之一。如果要求真,大自然中无物不真,有些东西更真得让人害怕;人类不满足于这种真,还需要一种适于自己愿望和智慧的真,这种情结,就是艺术的动力。作为艺术品,艺术家总希望它是美的,但这个美是''艺术美'',明显地有别于''自然美''。譬如老虎,当活生生的老虎陡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首先感到的是恐惧,然后是想躲避,巴不得离它越远越好,但当我们在画布或银幕上和它相逢时,其感觉就大相径庭了,我们会欣赏它的色彩斑斓,喜欢它威严勇猛的形象,甚至它的吼叫,似乎也能带给我们某种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就是对自然的加工。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模仿性,像造军舰时模仿鱼,造飞机时模仿蜻蜓,游泳时模仿青蛙,小孩模仿大人,凡人模仿名人等,都是例子。艺术上亦如此。最初的''音乐'',很可能只是在比赛谁学鸟叫学得最像。最初的艺术,肯定是模仿式的。因此,亚里斯多德说''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但越往后,人在从事艺术活动时越是不满足于模仿,就像幼儿一样,只能从模仿父母开始,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的扩充,心灵的逐渐丰富,他就开始更注重表现自己和创造性了。越是成熟的艺术品,越是有创造性,原因就在于此。

从事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人在进行这项活动时,其精神世界越自由,创造的作品就越可能有艺术性,反之,人的精神世界越拘紧,其作品就越可能缺乏艺术性。也有另一种情况:不是艺术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拘紧,而是外界因素或社会因素拘紧了他,使之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的确是非常可悲的。但这不属本文的议论范围。

渲泄情感,净化心灵,引起联想,造成共鸣,医治精神的创伤,鼓舞生存的意志,揭露现实的缺陷,表现生活的丰满----艺术的作用和使命,尽在其中吧。宋人王安石有一首[梅花]诗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可以为本文作结。

                                              1989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