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夫:只有“刮骨疗毒”,才能重树奶粉市场信任(新京报 2008-9-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54:04
只有“刮骨疗毒”,才能重树奶粉市场信任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8-9-18 3:05:44 · 来源: 新京报

■ 观察家
刮骨疗毒,必然会带来痛感,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愿选择和承受的。但是,如果不下决心去掉毒素,最后将危及整个生命。解决奶粉市场的问题,也当有此决心。
昨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三鹿事件”的发生,说明“奶制品市场混乱,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工作不力,必须认真吸取教训”,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事故处理,完善检验监督体制,加强监管工作”。
前天和昨天,全国媒体相继公布了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全国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三聚氰胺,牵涉面较大;二是这个结果最早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播出的,足见国家对此事的高度重视,有一种“争分夺秒”的意味。
这两个关注点的背后,包含着深刻含义。把所有的问题奶粉(包括蒙牛、伊利等一些不亚于三鹿的知名品牌)全盘托出,而不是“选择性曝光”,彰显了政府不护短、直面问题、完整公开信息的态度;而“争分夺秒”地利用传播效果最好的平台告诉公众真相,是为了避免再有婴儿因为信息不通而受到伤害。何谓“以人为本”,何谓“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三鹿事件”发生之后,从信息的及时和完整公开,对有关责任人的严厉处分,到各种医治措施的紧急推行,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由“三鹿事件”带来的对奶粉行业的信任危机是必然的,但越是在这个时候,保持理性,客观评价中国奶粉市场,也仍然是必要的。
我们注意到,按照质检总局的检查结果,尽管有数量不少的奶粉有问题,但也不是所有被点名的品牌的所有批次的婴幼儿奶粉都有问题,比如,伊利、蒙牛等企业被抽检的产品有几十个批次,但有问题的只有几个批次。即便是“三鹿”牌奶粉,也有天津、唐山等四个生产厂家的产品是合格的。所以,误认为“国产奶粉都不能吃”是过度紧张和不必要的,判断需要理性,消费也需要理性。在众说纷纭的情势下,尤其如此。
但这样说,不是要为有严重问题的奶粉企业开脱,毕竟这是事关民众生命健康的天大的事情。而要消费者重树对奶粉市场的信心,当下最要紧的,是有关生产经营者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
“刮骨疗毒”,必然会带来痛感,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愿选择和承受的。但是,如果不下决心去掉毒素,最后将危及整个生命。解决奶粉市场的问题,也当有此决心。短时间会有失去消费者信任的“痛感”,但是,如果不咬牙承受这样的痛感,对问题视而不见,最终将失去所有的市场并毁掉整个行业。反之,如果能下决心,采取民众看得见的“疗伤”方式,重树民众的信心,这个市场还会夺回来。
一个行业的成长十分不易,毁掉它却并不困难。据报道,加入三聚氰胺以伪造蛋白质含量,竟然成了一些地方奶粉行业的“潜规则”,而在行业内却没有阻止它的力量。一个行业,仅仅靠政府监管和消费者识别而没有道德自律和行业内部约束,这个行业必然出问题。4年前的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已经给了奶粉行业一个警告,可惜因为害怕“痛感”,失去了彻底自省和改正的机会。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彻底查明事故原因,及时公布调查结果。坚决依法惩处违法犯罪分子,对负有责任的企业、监管部门和行政负责人要严肃追究责任,向人民作出交代”。这些信息表明,无论多大的企业和品牌,出了问题中央政府决不护短;那么,那些有问题的企业甚至是所有的企业,是不是有了“刮骨疗毒”的决心?
□樊夫(北京 媒体从业者)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guanchajia/2008/09-18/008@030544.htm
樊夫:只有“刮骨疗毒”,才能重树奶粉市场信任(新京报 2008-9-18) 樊夫:结石奶粉事件:以人为本必然要求信息透明(新京报 2008-9-13) 社论:奶粉事件:是“危机”,也是“契机”(新京报 2008-9-23) 曹林:只有公开才能让央企利润自证清白(新京报 2007-12-19) 樊夫:有了表达权,才能落实监督权(新京报 2008-12-21) 婚姻如树,只有用心经营,才能常绿常新! 婚姻如树,只有用心经营,才能常绿常新! 新京报:用学术问责化解学者信任危机(2006-2-18) 江渚上:奶粉案索赔,法律问题法律解决(新京报 2008-10-15) 17人担纲20亿善款之重(新京报 2008-6-10) 唐昊:公开透明才能让中国慈善站得更直(新京报 2008-5-21) 新京报:公布灾害死亡人数才能区别天灾和人祸(葛剑雄 2005-9-14) 邓清波:喜闻发改委新主任只有中专学历(新京报 2008-3-19) 新京报:“重化工时代”的公共安全之忧 徐贲:信任和荣誉的“囚徒困境”(新京报 2006-4-23) 奶粉致死患儿首位家属获赔(新京报 2009-1-16) 李红海:“甜奶粉”究竟有多少奥妙(新京报 2009-8-2) 五岳散人:能等来毒奶粉“自投罗网”?(新京报 2010-2-11) 新京报:三胺奶粉重现,监管官员怎样问责 腾讯网 卖问题大米 日企业主自杀(新京报 2008-9-18) 张贵峰:如何提升奶粉的“信任含量” 大闹靖国神社中国男子被捕(新京报 2008-1-18) 芜湖火车站站长被撤职(新京报 2008-1-18) 胶济线事故18人亡(新京报 20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