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33:09
2010-07-09 15:33 作者: 读者论坛  乱舞飘零
诸如我这样自诩为文艺青年的人一直喜欢用自己擅长的笔调去评判各种见闻,然后用或是温和的或是尖锐的笔触表现出来,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自己倾其所有所特立独行的生活。前几天闲极无事的时候会去翻看《金刚经》,总是觉得这本经书中隐藏了太多的哲理,只是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发现而已。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子,晒在身上暖暖的,让人的心境也不自觉的放松下来。那种惬意的感觉,是不能去描绘出来的,只能用类似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语句来回答了。就在这放松的环境中,猛然间见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八个字。
我当然无意在这里探讨佛经的含义。
米兰·昆德拉借用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写就了小说《生活在别处》。这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邂逅,而我们,则希望把它变为美丽的理想生活。借此去达成自己的愿望。或是一个社会理想的综合体。
穿越了时代的不同,穿越了文化的差异,更加穿越了信仰的偏离,在笔者看来,上文提到的两种现象竟是如此的异曲同工。对于生活的认知,都超越了吃喝的层面,上升到了一个精神上的高度。我们追求的生活,应该是建立在理性思考范畴之中的。先不去管结局如何,单是这勇气,就已经是一种勇敢了。
撇开别的不谈,如果只是从文学层面去研究的话,这纯理论的东西应该是没有市场的。但是好在文学还有很多能够去例举的实例。去证明我们一些观点的是非曲直。首先要明确的是,笔者所谈论的生活并不是像余华小说《活着》写的那样,去对生活进行详尽的描述。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余华还原的只是一个社会现象,他向我们展现的,想要对我们说明的,就是活着只能去忍受。只能去顺其自然的承受一些什么。
但是我要表达的,是一种鼓励大家将理想融入社会载体一样的生活。是一种近乎于纯粹意义上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一如柯南道尔在创作福尔摩斯系列小说时说:……是渺小的,创作就是一切。
将理想去和现实对接后,生活便开始异彩纷呈。又如兰波和昆德拉,前者拥有的是诗人般的胸怀和美好想象,而后者却巧妙的将刻在巴黎墙上的句子转换成了现实的载体。精彩的简直无懈可击。生活的全部意义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像是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描绘出了人类发展的缩影,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一些什么。而对于我来说,只有一句话在我脑海深处不断闪现:存在便是最大的勇气——人善天不欺。
这是不是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
天色渐渐变暗,黑夜总是不好。倘若夜色能把所有一切都融入自身的话,那为何还会有万家灯火?造化弄人,从夜空向下看,总是会发生许多小说家们做梦都想不到的故事。这才是我们的真实的生活,具有天生的不可复制性。又正如前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生活就好像一场浩大的天光,总是会有许多的未知。但我终究不是诺斯特拉达穆斯,所以不会去刻意的预言什么。但是这和随波逐流是不一样的,社会终究是理想的最终承载体,我做的不是要浑浑噩噩的去度过一些日子。相反,我要做的,是要用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每天的变化,用一种大无畏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手法去坦然接受。因为我始终相信我会在这种精神激励下心藏福祉,手牵喜乐。但是还是有许多东西,渐渐湮没在这无边无际的黑夜中了。
旧梦衰退的少年醒来,发现窗外的阳光,竟也有些惨淡。
活着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谁都不能去否认的。不管用怎样的笔触去奠定如何的基调,中心却只会有一个。这的确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去直面一些东西。只喜欢被动的接受一些喜闻乐见的事物,然后就满足了。加拿大作家奈特鲁尼克一直在从事旅行小说的书写,但是无论怎么研究,他的写作方式都像是在对旅行进行反讽和嘲笑。这种全新的颠覆方式,开始让我们平心静气下来去仔细的为自己思考一些什么。《旅人》是其一篇杰出的代表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来看看。因为我一直相信着,所有的真相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大白于天下。
现在的年纪,去探讨活着这么一个深奥的话题,的确是有点不合时宜。尤其是带着个人主义的色彩去评判一些什么,未免过于幼稚。即便会有使劲的懊恼和不甘心的切齿,我自己也只能一笑了之。我不会在自己等到风景都看透的时候再去总结,那时候,一切都晚了。也许只有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才是我所向往的世界。于是,我也只好学着京剧里面的唱腔,自言自语的说:看前面黑洞洞,待我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