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05:08

601、中国中小学教师缺乏思想

据我有限的观察判断,我国中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

(2005年3-4期《人民教育》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602、思想照亮前行的路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有一天,我们的年华终将老去,但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照亮前行的路。

(2005年3-4期《人民教育》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603、拒绝不一定是坏事

人生是一种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被人拒绝总是在所难免的。有人在拒绝声中抱怨对方有眼无珠,也有人因为拒绝过多而失去自信心。实际上,拒绝并不一定是坏事,有的拒绝会引导你正确把握下一个机会。

(2005年3月11日《今晚报。今晚周刊》廖仲毛《拒绝不一定是坏事》)

604、艳阳总在风雨后

如果你想拥有一片人生的艳阳天,那么,风雨中,出发吧!

(2005年3月11日《今晚报。今晚周刊》纪广洋《艳阳总在风雨后》)

605、心灵的阳光

谁的生命不曾洒满阳光?当某一天,命运的巨掌出其不意地将我们推入无边的黑暗隧道时,不必惊慌,不要恐惧,那些珍藏在心灵深处的美好往事,将会如阳光一般照亮我们晦暗的心,照亮我们通向未来的路途。

(2005年3月11日《今晚报。今晚周刊》苇笛《心灵的阳光》)

606、把学生看作天使

一个教师怎样看待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情绪。有人说,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教师如果视与学生打交道为烦恼之源,那一定是他的学生观出了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痛苦是自找的。

(2005年一期《班主任之友》王文《其实,我们可以快乐地教》)

607、教师要与时俱进

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顺应变化做自我调整,而是抱残守缺,削足适履,必定难有愉快的工作情绪。

(2005年一期《班主任之友》王文《其实,我们可以快乐地教》)

608、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

更有必要提倡另类关爱――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承受一些磨难,不要在关爱的 大旗下,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毕竟,经历过波折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2005年一期《班主任之友》羊玲《别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

609、别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

孩子越来越宝贵了,竞争却越来越激烈了,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我们给孩子准备的行囊中,千万别忘交给他坚强、勇敢;别忘了教他怎样承受痛苦;别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跌倒未尝不是好事,失去也未必不是得到,流泪未必不是幸福。

(2005年一期《班主任之友》羊玲《别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

610、学生找家教是教师责任未尽到

特级教师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在职教师搞“家教”,有损师德和师表;我的学生找家教,是我的责任未尽到。特级教师们说:“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教育是奉献不是索取,教育是公益不是功利;教师先自重,才能受尊重。”

(2005年一期《班主任之友》陈艳丽《我的学生找家教,是我的责任未尽到》

611、拥有理想是教育工作者必需的准入条件

教育者本身如果丧失理想,那么再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规范也只能使学校变成职业培训中心、知识传播公司、能力组装车间,那样老师就是教练,是职员,是工人。学生则是“没心没肺”“没情没感”的流水线产品。

(2005年一期《师道》潘文新《为教育“招魂”》)

612、学校的管理要从源头上做起

教育者拥有什么样的理想,便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所有教育者本身的精神状态、理想含量远远超越其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和社会发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要创生理想的社会,必先培育理想的新人;要培育理想新人,教育者得必先唤醒自己,做到有深度、有力度、有热度。学校的管理也要从源头上做起,唤醒教师心中的理想,激发教师沉睡的热情。

(2005年一期《师道》潘文新《为教育“招魂”》)

613、要研究学生的差异

有人说,黄沙如海,却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莘莘学子中,我们也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自然也不会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必然会扼杀学生个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而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

(2005年一期《师道》曹中原《给学生松绑》)

614、新课程的课堂上的新气象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2005年一期《师道》于波整理《我的理想课堂》)

615、语文课要具有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具有了自然的和谐,四季的韵律,森林的绿色,年轮的底蕴,生命的活力,也就更加年轻与美丽。

(2005年二期《师道》朱国忠《出发,现在进行时》)

616、一次次更加喜欢出发

我们在赶路,一路匆匆,一路寂寞。但干渴后会发现清冽甘甜的溪流,寂寞后会发现倾心相爱的旅伴,艰辛后会发现诗情画意的享受。那个神秘莫测的风景具有不可抗拒的磁力;那个步入成功的日子散发着爱情般的芳香。让我们乘着金色理想、红色激情的翅膀飞翔。从出发中走来,再从出发中走过,让我们一次次更加喜欢出发。

(2005年二期《师道》朱国忠《出发,现在进行时》)

617、一句话改变人生

要知道:老师赞扬的一句话,留给学生的是自信;老师批评的一句话,留给学生反省的空间;老师幽默的一句话,留下一片欢乐的回音;老师睿智的一句话,留给学生咀嚼的天地;老师关心的一句话,留下温馨给学生。

(2005年二期《师道》唐海岳《一句话改变人生》)

618、教育情怀

所谓教育情怀,应该是对教育的一种痴迷,一种疯狂的热爱,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每个真正的教育者都要有这种姿态,这种品格,这种人文情怀。

(2005年二期《师道》王开东《中国教育缺什么》)

619、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教育绝不是饭碗,不是差事,甚至也不是职业,而应该是一种伟大事业。因此,教育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支撑;教育需要乌托邦,需要田园牧歌式的价值追求;教育需要抗争疏远自然、脱离生活和缺乏诗意的种种弊端,才能引领儿童回归田园,融入生活,激活其野性思维和原始生命力量。为此必得有人将自己摆放在献身乌托邦的祭坛上。

620、选择在黑板前的站立

如果你选择了在黑板前的站立,你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

621、让梦想牵引孩子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梦想也是五颜六色的,我们为什么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梦想牵引孩子发展呢?让青草长成青草,并进而覆盖大地;让玫瑰长成玫瑰,并进而带来芬芳;让橡树长成橡树,并进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栋梁,这有什么不好呢?

(2005年二期《师道》王开东《中国教育缺什么》)

622、忘掉“失去的”

人生难免会失去一些东西,如果总是陷入失去的懊恼中不能自拔,势必会错过更多的美好。“莫让浮云遮望眼”。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溺于失去的痛苦中,忘记寻找前面新的目标。

(2005年3月14日《德育报》梁伟《忘掉“失去的”》)

623、带着一颗羡慕的心

因为羡慕,知道生活的美好;因为羡慕,明白追求的真谛;因为羡慕,懂得上进的内涵;因为羡慕,更爱多彩的世界……相反,拒绝羡慕的人是可怜的人。有视力却不愿与人对视,有语言却不愿和别人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一贯我行我素。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他们都是“另类”。他们看问题的起点永远都是自身,看问题的纬度永远是固有的认知,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圈,一个走不出来的自恋的怪圈。

(2005年三期《教师博览》杨海亮《上路,带着一颗羡慕的心》)

624、需要留点宽容给自己

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用心思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

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原谅自己,莫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随它去吧,错误不会持久,需要记住的是:人生,有时也需要留点宽容给自己。

(2005年3月25日《今晚报今晚周刊》贺军成《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625、活在希望中

世界如此广大,真正属于我们个人的又有什么呢?强权可以夺去我们的财富,岁月可以夺去我们的青春,疾病可以夺去我们的健康……然而,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毁我们心中的希望。

(2005年3月25日《今晚报今晚周刊》苇笛《活在希望中》)

626、人生失意须放歌

俗话说:“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任何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迎击生活的风浪,历经磨难。因为,有挫折才会奋起,有失意才会求索。不为一次挫折而折断人生奋进的脊梁,不为一次失意而放弃人生的追求,要在痛苦的磨砺和调整中向新的生活目标。

(2005年3月25日《今晚报今晚周刊》黄胜林《人生失意须放歌》)

627、智慧必须经受敲击才能冒出火花

智慧人人都有,潜能蕴藏在每个人的脑子里,在这方面上帝是公平的。但智慧不是自发产生的,潜能不会自动地浮出水面。智慧就像燧石,必须经受敲击才能冒出火花。在启发中思索,让一闪即逝的灵感融入智慧的内核,既是对人创新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人意志力的检验,亦是对人思维敏感性的检验。善于在启发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让智慧变得日益厚重而丰满,让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激活智慧成为最快乐的事,你的人生就将充满传奇色彩,时时闪烁着炫目的晨光。

(2005年3月25日《今晚报今晚周刊》常恕田《暗夜中的闪光》)

628、最重要的是手边的事

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没有理想就会迷失方向。但是,要实现理想,就必须踏踏实实地从手边的事情做起,因为,手边的每一件小事正是你理想大厦的一砖一瓦。

(2005年3月25日《今晚报今晚周刊》鲁先圣《最重要的是手边的事》)

629、教育者最缺乏的是激情

教育是什么?它不仅给予知识,更是梦想的制造者。朗。克拉克对我们说:“教育者给予学生的内容中,最缺乏的是激情。”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美国)陈屹《教育者的故事》)

630、后天的学习决定一切

大理石固然是一种精美的原材料,但只有优秀的雕刻家才能把它变成世界一流的馆藏品;相反,在一个笨拙的雕刻匠的手里,它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堆碎石,最终被扔进了垃圾箱。每个人的潜能就像这块大理石,你是进监狱,还是登上荣誉的殿堂,很大程度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美国)安德鲁。阿莱尼夫《尝试像天才一样思考》)

631、自己也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把自己的心灵放在一个“空”的境地,打破现实生活中和自己头脑里的一切条条框框,就会豁然开朗――原来自己也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美国)安德鲁。阿莱尼夫《尝试像天才一样思考》)

632、让生命穿越成长的隧道

我们虽不能给蛾儿插上一双奋飞的翅膀,但我们可以给蛾儿提供或创造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呀。生命原本就不应该惧怕独自穿越幽暗、坎坷、漫长的成长隧道,不奢望或祈求得到别人的怜悯和施舍,而要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将心中的梦想化作强劲的体液输送到肌体的各个组识,拼力排除命运的阻碍,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而辽阔的天空。这,才是生命的本能。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尊重生命的本能呢?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月末版》余光明《让生命穿越成长的隧道》)

633、为学生一生打好底色

为人师者可以制造痛苦,也可以启迪思维,创造快乐。只要我们以博爱之胸怀,非凡之远见,对每一位学生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讲究艺术,就能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底色。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月末版》杨丽《为学生一生打好底色》)

634、心存祝福

有一位修女早年刚进修道院时,每日繁忙工作的第一件事,即是摆餐桌刀叉,整理桌面。有一天,一位老修女走过来问她:“你在做生命?”“我在摆刀叉、整理餐桌呀。”她有些惊讶地回答。“那你在想什么?”“没想什么。”其实她当时心里十分空虚。

“没想什么?那真是太浪费了。如果你一边摆刀叉,一边想着坐在这儿吃饭的人将与你结缘、而诚心地祝福他,你的工作将因你的心存祝福而显示不同的价值,你的生命也会因为心存祝福,而展现更深的意义。”老修女说。

当我们的老师在走进学校时,在上课时,有没有心存祝福呢?祝福我们的学生在这一节课学会一些知识,在这一天提高一些能力,在这一学期能健康成长,甚至他的一生都能茁壮呢?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月末版》朱军《心存祝福》)

635、滋润学生的一生

只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时“心存祝福”,哪怕是对学生细微的关心、祝福,带给学生的将会是涓涓甘露,滋润的将会是学生的一生。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月末版》朱军《心存祝福》)

636、真正的幸福不是背负终生之憾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背负终生之憾,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时刻,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005年3月30日《教育文摘周报。月末版》郑秀芳《幸福的诠释》)

637、执著是一壶香茗

执著,是一壶香茗,能品出其中真醇者,方能领悟它的潜涵。

(2005年3月28日《德育报》孙刚《执著》)

638、心头不熄灭坚定的信念

有位诗人说得好:“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些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只要心头不熄灭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没有顶不住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2005年3月28日《德育报》刘萍《我还有一个苹果》)

639、“哭”跟“笑”一样重要

接受人间的一切吧――不仅懂得爱,更要知道恨;不仅认识小白兔,还要识别大灰狼;不仅享受生,还要面对死;不仅学会笑,还要勇敢哭……因为,“哭”和“笑”对我们同样是有意义的,这,才是生命的真实!

(2005年三期《班主任之友》洪玲《“哭”跟“笑”一样重要》)

640、反思“懂事”的儿童

儿童如同沐浴朝露的草木,散发着无限的生命力;儿童犹如东方欲出的太阳,透射出盎然朝气。他们的世界充满着生机和希望,稚气的言行里童趣点点,大胆而离奇的梦想中诗意横生。我们常常会因儿童“雪化了变成春天”、“鱼从水中游过,水很活泼”这样灵气四溢的语言而感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身上的灵气似乎日渐消减,我们视野中的“懂事”儿童日渐增多。这些如同小大人的儿童,失去了童真和童趣,失去了活力和创造。

我们不禁要问:儿童应有的灵气哪儿去了?现在的儿童怎么越来越不像儿童了?

(2005年七期《人民教育》廖文胜《儿童教育需要儿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