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22:42:38



中共建制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2003年
1998年
1993年
1988年
1982年
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1998年: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为何而改
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如中国的民航总局管空中运输,交通部管水路和公路运输,铁道部管铁路运输,而美国的运输部包含了海、陆、空运输,一些国家把邮电也放在运输部管辖,这体现了“大运输”的思维。再如美国农业部的职能,大体涵盖了中国的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的职能,体现出“大农业”概念。
大部制将有效避免政出多门?
在中国,民航总局管空运,交通部管水路公路,铁道部管铁路,而美国的运输部则统管海陆空运输;美国农业部的职能,大体涵盖中国的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多个部门;而一个美联储,则涵盖中国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央行的功能,这些均体现了“大运输”、“大农业”和“大金融”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仅建设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水利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专访毛寿龙:“大部制”能解决权力制约问题吗?
毛寿龙:政治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历次改革都是出于这个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实现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政府机构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地方,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我们精简了很多物资部门,90年代撤掉了很多计划经济部门,这次机构改革实际上也是为了配合经济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
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 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
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
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美国之鉴:独立机构辅佐国事
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内阁制,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美国的总统内阁部门有15个,州级、郡级政府部门的设置多的35个,少的8个;同时管理层次较少,中央政府是“总统-部-司(局)-处”4个层次。其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机构设置大多也在十几个部左右,整体特点是机构数量少,但每个机构都具有较宽泛的职能范围和领域,综合性较强。
英国经验:大规模机构重组
英国现有政府机构21个部,除了内阁委员会、枢密院、苏格兰事务部、北爱尔兰事务部等根据本国特点设置的政府机构,常规的主管具体事务的部门仅有15个。英国有大部门制的传统,封建王政时期就非常注重行政效率,其结果是推崇大部门。在17、18世纪,英国的内阁就是国王的私人圈子,由十几个人组成,每个人分管的事务很多。
韩国式大部制启动先进化时代
原政府重组方案由总统职务接管委员会在1月16日确定并发表,将18个部、4个处、18个厅、10个委员会的中央行政组织,缩减为13个部、2个处、17个厅和5个委员会。 据改组方案,在目前的18个部和4个处中,海洋水产部、信息通讯部、女性部、科学技术部将被撤消。最初保留统一部的方案经讨论后在最后阶段被更改为与外交通商部合并为外交统一部。
香港模式:决策与执行监管分立
与内地不同,根据“一国两制”精神实行高度自治的香港特区政府实行的是三大司为决策机构,而下属68个局和署(处)为执行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方法。
清末:预备立宪与官制调整
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外矛盾重重,清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被迫对官制和国家机关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其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戊戌变法失败;第二阶段从1901年清王朝下谕更张法令、变通政治、设立督办政务处至清王朝覆灭。
明朝:废宰相一职 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三公包括太师、太傅、太保。诸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外三监 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内十二监 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
汉朝:设内外朝 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子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但是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存在,再次成为半独立状态的割据势力。事实证明,武帝即位以后,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分封、内乱不止的问题。
秦朝: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国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