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到底能有几个金融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24:53
中国未来到底能有几个金融中心?
文章提供 于 2008-9-14 13:16:4 (北京时间: 2008-9-15 1:16:4) 阅读时出现乱码?解决办法
[新闻热评 首页 ] [加入博客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眼下的中国,“金融中心”这四个字正在展现无限魅力。从首都北京到国内经济中心上海,从改革先锋深圳到综改试点的骄子天津,从交通枢纽的武汉、郑州到战略大后方的重庆、成都,从海峡西岸的福州、厦门到西南边陲的南宁、昆明,无不涌动著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内明确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多达20餘个,各地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情空前高涨。面对汹涌而至的建设金融中心的热潮,我们不禁要思考,中国未来到底能有几个金融中心?
中国涌现国际金融中心已是必然
世界上最早的金融中心出现在中世纪末期的威尼斯,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中心出现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第一个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是英国的伦敦,而迄今为止最为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中心是美国的纽约。
从世界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现有的金融中心大格局不会很快就被改变,但是一轮新的洗牌却在所难免。从具体的格局上来看,代表世界新兴势力的“金砖四国”都有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在这其中,又以中俄两国有可能也有能力改变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
俄罗斯,凭藉著雄厚的能源实力已经开始再度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世界能源新势力。如果未来在莫斯科或者是圣彼得堡出现新的世界石油金融中心,将是一件毫不奇怪的事情。与能源大国的俄罗斯不同,中国的优势在於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200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不去谋求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大国之一,庞大的国际贸易需要由高效充足的金融服务和流动资金作为支撑。
第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製造业的中心,產业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旧有的融资体系和融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建立具有完善融资体系的金融中心势在必行。
第三,中国目前正在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艰苦努力,发展高科技產业所需的金融环境目前还很不完善,这就需要中国在新的金融中心的框架内予以完善和创新。
第四,随著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入,中国必将由单纯资本流入国变为资本流出国,而对外投资的顺利进行,有赖於完善的金融手段作为后盾。
第五,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不可逆转的。在开放之下,面对之前不尽合理的世界金融秩序,中国需要有强有力的话语权。建立强大的金融中心,并制定相应的规则,是中国体现其金融话语权的最有效的手段;
第六,随著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人民币改革的步伐必将提速。在一定的范围内将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符合我们的经济利益,也符合我们的大国身份。而金融中心的建立,对於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将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以上这些其实都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世界金融秩序正在改变,而中国作为一支新兴的金融力量正在兴起,中国自身的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呼之欲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金融中心,实际上将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
香港,金融地位依赖粤港合作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来自於其战后作为自由贸易港的发展,但是自1980年代开始,香港的处境有了变化。一方面,中国大陆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使得香港作为对华经贸关係桥头堡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另一方面,同为亚太的其他的金融中心,尤其是同为自由港的新加坡,给香港带来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再有,香港自身在產业转移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填补出口加工业转出后留下的產业空洞,这无疑使香港的金融业失去了实业的有力依託。
痛定思痛,香港逐渐认识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如果不依託大陆这片广袤的经济腹地,香港自身的发展是难有大的作为的。而有了大陆作为依託,香港不但可以重拾国际金融中心的辉煌,更可以成为和纽约、伦敦和东京比肩的世界级大都市。
为了能够和身后的这片经济腹地更好地结合,在经过了对深圳提出的深港一体化方案的犹豫之后,香港选择了更加前瞻的粤港一体化的方案。毕竟深圳的面积也太过狭小,港口功能和金融功能也和香港过於重合,而且目前也在经歷加工业转型的阵痛。而广东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相对齐全的產业分类,对於香港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支撑。
所以说,香港是否能够保持世界级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是否能够躋身世界级大都市的行列,完全有赖於粤港融合的成功与否。而在未来人民币开放自由匯兑之后,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前景,无疑是香港金融界梦寐以求的结果。
上海,远东金融中心寻求复兴
作为曾经的远东第一金融中心,上海有著让大多数城市艷羡的金融歷史。应该说,上海是中国大陆最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潜力的城市。上海目前领衔的长三角地区,是无可争议的国内经济中心;上海具有浓郁的金融文化传统;上海匯聚了全国的金融人才;中央已经确定要将上海建设成为中国的世界级金融中心,并已经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和实施。
当然,上海在通向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相反,还面临著主要的障碍和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仍然面临著金融领域开放度不够的难题。中国至今也没有公佈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间表,另外国外的投资者只能够通过QFII投资中国的证券市场,而中国的投资者也只能通过QDII等有限的方式投资境外市场。要知道,开放的金融环境是一个金融中心形成的第一要素。没有一个开放的金融环境,金融中心的建设就根本无从谈起。
中国近年以来在市场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中国拥抱全球化的热情也是人所共见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一定要匆忙之间实行金融领域的开放。 1997年的亚洲危机中国躲过了一劫,但却使中国放慢了金融领域开放的脚步。而近在眼前的越南货币危机又重新为中国敲响了警鐘。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各种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更是国际投机者覬覦的对象。从中国最近几年房价的快速上涨,就不难看出外资炒家推波助澜的身影;而中国的股市,也是国际热钱眼中的狩猎场。这一切,都不能不让决策者们在开放的时间和尺度方面慎之又慎。
但是,中国金融开放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只不过中国更加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以及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之日,也就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时。
北京,未来的金融监管中心
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争,提到了上海就必须提到北京。北京是上海在大陆地区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虽然上海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上海和北京的金融中心之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以香港学者赵晓斌为首的一批专家,更加看好北京作为未来中国金融中心的前景。赵晓斌等人看好北京的理由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条:第一,金融中心应该是信息最集中的地区,并且信息的不对称性对於產生金融交易是至关重要的。而北京是中国金融监管的中心,除了一行三会(人行、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之外,还有财政部、国家外匯管理局等决策机构,另外四大银行和眾多国字头企业集团的总部都设立在北京。除此之外,大部份跨国公司的在华总部也设在北京。这些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信息源,换句话说,北京是金融信息最大的生產地,同时有著最大的信息不对称性;
第二,金融活动包含了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首先是监管行为,其次是交易行为,最后是结算行为。迄今为止,北京没有大型的、全国性的金融交易市场,所以中间的交易行为可以视作不在本地发生。但是北京是监管行为和结算行为的发生地,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结算的意义还要大於交易本身的意义。另外,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实例可以看出,随著金融创新的深入,金融交易越来越不依赖於一个传统的有形市场,无形的电子市场也许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如果对於赵晓斌理论作一个补充的话,就是金融市场所在地的重要性,已经被金融服务机构所在地的重要性所替代。也就是说,贴近投资者的,是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金融市场本身。北京一直都是国内金融服务的中心,各种仲介和代理机构应有尽有,服务功能丝毫不输於金融市场的所在地上海和深圳。而且,在北京未来的金融规划当中,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份。可以想见,未来金融服务的竞争,关係到是否能够在城市和投资者之间產生长期合作的黏度。
但是,令北京颇为不安的是,继早已落户上海的中国外匯交易中心之外,央行第二总部也於2005年在上海开始运作。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金融机构的全国总部、运营中心或是研发中心都已经落户上海。金融机构的北雁南飞,无疑将拉近京沪两市在金融权威地位方面的差距。而在此时,天津作为后发的挑战者,在北方金融中心位置的角逐中奋起直追。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北京开始了金融“突围”的努力。为了巩固北京金融总部聚集区的优势地位,北京在新近出台的金融规划当中特意提出在德胜门外等四个地区筹建北京的金融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将包括金融机构的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和结算中心等,凡是金融机构总部需要的服务,都可以安排在这些地区进行。此外,北京市还打出了一张王牌,就是将金融服务和中关村的高科技產业发展集合起来。
目前有跡象表明,股权交易已经成为北京市金融工作的一个重点。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霍学文明确表示,北京将考虑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目前该协会已经成立—编者注)。北京股权投资的发展,将遵循美国硅谷的投资模式,即建立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高科技產业投资体系。在这裡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把硅谷划入到金融中心的行列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当地没有成形的金融市场,但事实上,硅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高科技產业投资的圣地,其资本与科技结合的完美程度,在世界任何其他地区都无出其右。所以硅谷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技金融中心。而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许可以定位成为类似硅谷的高科技投资中心。
天津,工商金融中心图谋重振
天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也是上海崛起之前中国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2006年国家批准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地区,这让怀揣著昔日中国第一工商业城市辉煌的天津,又重新燃起了復兴的希望和梦想。
其实早在2003年底戴相龙赴任之时,各界就对这位“金融市长”寄予了厚望。而事实证明,戴相龙在金融方面,为天津争得了空前的优惠政策。几年当中,天津市先后成立了渤海银行和渤海產业基金,国家批准在天津设立柜台交易市场,并批准天津进行外匯改革试点。在这些措施当中,每一项都有十足的含金量。
就拿成立於2007年年中的渤海產业基金来说,它既是国内第一支契约型基金,又是国内第一支内资產业基金,同时还是国内第一支大型產业投资基金。这样一支產业基金的成立,无疑拓宽了本地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当地政府对於本地產业发展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央批准在天津设立柜台交易市场,也是中国金融领域一项重大的突破。和股票市场相比,柜台交易将更加便捷和灵活,特别是对於中小企业来说,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从这一点来说,柜台交易市场将比股票交易市场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正因为此,国内各大城市之前对於引进柜台市场有著超乎寻常的热情。除了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外,还有武汉这样二线城市的身影。但是柜台交易市场最终花落天津,在列强环伺之下可谓是独中花魁,这不能不说是中央对於天津市未来发展巨大的政策倾斜。
除此之外,中央还批准了天津的外匯改革试点的“七条”措施。目前在国内,谁能在外匯兑换方面率先取得政策上的突破,势必会在未来向金融中心冲刺的道路上领先一大步。也正因为此,上海曾经急切地希望在浦东实施外匯改革的试点。但是据了解,截至目前为止,浦东的外匯改革试点还没有得到中央最后的批准。
当然,天津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去年曾经让天津和香港两地人士欣喜若狂的“港股直通车”计划,在公佈之后很快被叫停,而且一直都没有近期恢復的跡象。先公佈再叫停,这是一件非常蹊蹺的事情。按照温总理回答记者提问的说法,是担心大量的资金对於香港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的扰动。但是在这件事的背后,是不是受制於地区之间博弈的结果,我们无法妄下结论。可以看到的是,在有关机构批准了天津的“直通车计划”之后,北京和深圳分别马上联合其他的银行,要求享有同样的待遇。
中央在1990年代确定要把上海建成中国的金融中心,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中央在最近几年作出的开发天津滨海新区的决定,承载的同样是国家的战略。但是无论中央给出了多少优惠的政策,天津是否能够成为环渤海的金融中心,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市场的力量以及天津本身经济的活力。
深圳,现实的选择是襄助香港
在国家级金融中心的争夺当中,深圳面临的情况是最为复杂的。这个被称之为中国改革“试验田”的新兴城市,她的命运可以用“成也香港、败也香港”来形容。
在1970年代末,正是由於毗邻香港的天然地理优势,让这个曾经的边陲小镇成为了中国大陆的开放先锋。但是自此之后,深圳一直都被笼罩在香港的阴影之下。一方面,香港在完成了加工业的產业转移之后,没有能够及时地解决高科技方面的產业升级,致使本地出现了严重的產业空洞化的局面,这对於依赖香港提供项目和深圳来说,也產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香港產业空心化造成了整体经济的不平衡,过多的资金导致了房地產投机过盛,而畸高的房价,也传导到了一河之隔的深圳。过高的房价和过度的投机,让深圳的生產和生活成本跃居全国前列;再有,深圳的金融功能和港口功能,和香港有重合之处,这成为两地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的障碍。
为了摆脱这种尷尬的境地,深圳很早就看出,和香港以某种互补形式进行合併,是深圳最好的出路。为此,深圳多次向香港提出了这方面的意向。但是香港之前的态度一直都比较曖昧。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恐怕在於深港两地的资源互补性不够明显—毕竟香港所缺乏的土地和劳动力,在深圳也同样是其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之下,深圳主动提出了“为香港服务”的口号,愿意和香港形成高低配置的合作格局。但是香港的眼光还是越过了深圳,投向更为宽广的整个珠三角地区。这对於深圳来说,也并非一件坏事。毕竟广东省的介入,能够为将来以港深为核心的大都市圈提供更大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另外从深圳自身的角度来看,随著改革开放在全国的深入,深圳早已经失去了开放桥头堡的优势地位,如何让特区能够保持领先的地位、继续快速的发展,早已经成为深圳各界领导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在可以选择的出路当中,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是上上之策。但是上海在国内金融领域领先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虽然同为国内的主板市场,但是深圳和上海相比,在各方面都难以望其项背。而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两个主板市场合二为一的可能性不但存在,而且还是长远发展的一个趋势。
所以,如何在金融市场上和上海形成错位优势,就成为深圳必须解决的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圳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二板和三板市场,以及柜台交易市场的争办上。儘管深圳在申办柜台交易市场方面输给了“新贵”天津,但还是成功地把“中小企业板”揽在了怀中,而且据称创业板一旦推出,地点也非深圳莫属。
如果说上海和香港是第一层级的两个竞争者,那麼深圳和天津可以被看作是第二层级的一对竞争者。上海和香港争夺的是世界级大都市圈的位置,而深圳和天津争夺的则是面对国内眾多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的位置。应该说,无论是柜台交易市场,还是股市中的二板或是三板市场,面对的都是无力跨过主板市场高门槛的中小企业。相同的项目源必将在两个城市之间形成对项目的争夺。
目前深圳的中小企业板已经开始运行,在市场方面走在前面;而天津则成立渤海產业基金,在面对投资机构方面佔有一定的先机。而随著两年后柜台交易市场在天津正式推出,双方的竞争将公开化。一旦深圳能够将香港的创业板收入囊中,就意味著可以为潜在的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更多的获得境外资金的机会,而这种优势将是极其明显的。
此外,之前提到的深交所和中关村之间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合作也颇引人注目。我们没有理由断言这种合作有针对第三方的意图,但是达成的结果却是,在柜台交易市场推出之前,京深联手圈佔了大量的优质项目源。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深圳本身已经基本失去了争夺金融中心王座的可能性,但是作为一枚分量很重的砝码,可以极大地改变各个地区间有关金融中心的竞争态势。
来源: 香港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