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开悟呢?——浅谈开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04:30

《怎样才算开悟呢?——浅谈开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

2010-11-10 19:23:28 来自: 自在安乐

《怎样才算开悟呢?——浅谈开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8fx7.html
  作者:陶贵堂
圆智禅落http://blog.sina.com.cn/chanok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一般来说,开悟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证量:
  一、气脉变化:
  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乃是开悟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浅表感觉体悟的一个根本关键。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轮脉结开散,第二个是业气进入中脉。
  关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一般佛教显宗经典在介绍这一证量时,大多都只有“心开”二字,其内容极为简单和隐晦。譬如《楞严经》有关二十五位圣者悟道经验的部分,就有如下相关描述:“其心豁然”、“心开漏净”、“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我即心开”、“尔时心开”、“自得心开”等等。在禅宗根本经典古本《六祖坛经》(法海本)中,有关“心开”的内容共有六处,如:“心开悟解”、“若悟心开”、“若得心开,汝悟无别”、“惠顺得闻,言下心开”、“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后来通行的曹溪本《六祖坛经》中只剩三处,其意义也变得更加隐晦)。相对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经典譬如《大幻化网》、《大乐光明》等有关著作,对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反而介绍得比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顶许可,不能窥见其中奥妙而已。
  由于开悟时上述气脉变化证量的决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对此皆有大致统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脱落”、“花开见佛”,等等。由于心轮打开后,修行者在的心气合于中脉(人体气脉涡心部位)中客观存在的、与万物本体同样不二的真空体性,所以,开悟,密宗又称作“证入空性”,显宗则称作“证佛法身”,禅宗则称为开启“真空如来藏”,得见“本来面目”。
  二、知觉变化:
  开悟的知觉变化,包括知觉能力的变化与觉知范围的变化。
  一般没有开悟的众生,他们感知能力一般是受业气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灭性、局限性、虚幻性,藉由这种感知所获得的感觉,佛家一般称之为偏执觉、错觉、或者幻觉。对于开悟者来说,由于业气进入中脉融入中脉真空法性(而转变成明空智慧气),这时,他们的感知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突变,即会从原来的有生灭、有方向、有障碍的感知而转变成为恒常的、遍察的、通彻无碍的感知。——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觉”的产生。
  由于“正觉”的获得,开悟者对心身内外的事物会感觉到特别清晰和透彻。对此,《楞严经》的相关描述是:“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离垢消尘、法眼清净”、“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见觉明圆”、“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心身发光、洞彻无碍”、“十方圆明”等。对此,禅宗的《六祖坛经》及其它有关祖师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 “内外明彻”,“洞然明白”,“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以及“银碗盛雪、明月藏鹭”、“鹭鸶立雪”之类的比喻等。与此相仿,在佛教密宗与净土宗中,对于开悟也各有“得见明体”与“心地开明”之说。
  因此,在真正的开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们一般都能够无碍地观察到心身内外存在的烦恼现象,以及一般众生的修行状态,并能有效地帮助有缘众生改变心身状态。所以,密宗又把开悟叫做证得“转法轮智”。这一点,也是古代明师能够观机而教的奥妙所在,禅宗之所以被称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缘由也在于此。
  三、心态变化:
  开悟过程中心间脉轮的打开,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碍清净到一定程度后,内在善根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心轮的打开,本质上也就是修行者心灵深处所有的意识情结的解脱与内心紧张(烦恼)的终结。由于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在心轮打开的同时,开悟者的心灵会感到一种彻底的轻松,此时,随着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后心身紧张的消除,开悟者的整个身心会立刻感觉到一种极度的轻松与喜悦。这种轻松与喜悦,甚至可以弥漫到全身的每个细胞和每个毛孔。因此,在《楞严经》、《楞伽经》等经典中,开悟所达至的“见道位”通常叫作“极喜地”,这种极喜的境界,也就是隐藏于我们内心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由于心轮脉结的开散和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开悟者在开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内心一般都会自然安住于这种“空乐”之中。这时,由于心结的开散,开悟者的我执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难生起心力或者念力来打破这种“空乐”,(也包括难以用念力、神通帮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为的明师指点,否则很难生起大机大用)。由于这种原因,开悟者的内心会长期沉浸在“空乐”之中,不会因一般外来刺激而引生烦恼。这种心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涅槃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此处乃有余涅槃),这种自然不受外在影响的状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解脱”和“无生法忍”的状态。
  四、气质变化:
  开悟者的气质变化,准确地说是一种气质隐化。造成这种气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业气从打开的心轮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轮脉结开散后内心造作习惯的止息,其三是开悟者自性本觉能量的显现。
  由于上述原因,多数的开悟者在开悟之后,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与冲突而形成的粗重、热恼、紧张的气质,往往会顿然一扫而净,由此而转变为清净、宽和、喜乐的气质状态。这种清净喜乐的气质,不仅能使开悟者自身时常体会到一种清凉喜乐的感受,由此恒久地不离内心的自在与安乐。对于一些诚心亲近开悟者的有缘人来说,这种气质往往也会显现出极大的感染作用,并使他们内心的烦恼顿归息灭,由此转变为宁静和欢喜。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开悟也被叫做“登清凉地”。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大师,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为“清凉国师”,关键就在于这种气质的感染作用能够“清凉帝心”的缘故。
  五、形相变化
  开悟者的形相变化,是由内在的气脉变化与心态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相对小乘道的开悟者而言,大乘菩萨道的开悟者的相貌变化更加明显。
  由于心间脉结的消除、业气融入中脉空性法身、开悟者心身压力及其紧张作用的消除,以及内心造作行为的中止,开悟者心身从此进入极大的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开悟者的心身状况会因此发生极大的改变,许多宿疾会自然不药而愈,身体健康出现明显好转,其肌肤会变得柔嫩,脸色会变得圆润,目光会变得清澈,原有性格习惯所显现的面部特征(譬如横肉、皱纹等)将逐渐淡化,而部分显现出童子般相好而且庄严的相貌特征。
  根据佛教有关经典记载,佛陀最早度化的乔乘那等五位弟子,就是因为看到释尊悟道后的形相变化而成为佛陀弟子的。在此之前,由于释尊放弃苦行,他们本已对释尊起唾弃之心。然而,当他们再次见到已经成道的释尊时,立即被释尊成道后所显现的形相与神采慑服,由此而成为佛的第一批弟子。佛教中对成道者常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说法。佛法修行的开悟,虽然与究竟成佛还有相当距离,但是,由于心身气脉与心态行为的改变,开悟者的相貌部分地发生改变是非常自然的。
  后述:
  开悟,并非神秘莫测,它是佛法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有着多种具体的证量体现。
  开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够,方法对路,许多人即生都可以获得。这一点,佛陀时代就有许多人已经用事实加以证明。
  开悟,其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开悟之后,显宗还要修证十个大的次第才能圆满;禅宗还要经过向上、保任、除习、使见行打成一片,才能产生大机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报身与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证。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中所必须正视的和不断努力的。
  本文的有关内容,乃是笔者根据个人修行经验并参考有关佛学理论综合而成,欢迎有觉悟的善知识批评指正!
  那摩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摩六祖慧能大师!
  愿一切众生早成无上正觉!

  ——原载1996年第6期《中华气功》,本文为2001年7月3日补充修改稿。

  [通讯地址:570311海南省海口市电力村]


  九五年禅悟诗(整理稿)
  陶贵堂

  大道仙佛本无奇,万法唯心是真机;
  有心作佛非大道,心不留事即菩提。

  谈空说有均扯淡,是事不染真涅槃,
  如有毫厘放不下,到底还隔万重山。

  真禅非修非思量,有寻有执皆妄想,
  但将一丝也不挂,立地成佛在当场。

  大道至简又至奥,千圣万智料不到,
  死心无为归寂然,蓦然心开哈哈笑。

  万法藏太虚,太虚本是虚,
  只向心中证,虚极通不虚。

  正法即无法,执无落偏差,
  心歇法灭处,绽开心莲花。

  大道说无为,旨在无无为,
  意净心结开,无为无不为。


  补记:
  1995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四)傍晚,笔者应一道友所邀,赴琼山市府城玉龙美食城吃茶。因茶间相互谈及修行问题,不自觉进入参禅状态,参至心寂意灭处,忽然心门洞开,只觉一片无碍大空,笔者当即省悟已然证见诸法空相,一时,一阵极强的大乐灌注心身内外,全身经络无不豁然贯通,周身细胞乃至指甲、毛端都无不幸福至极,……处此大乐之中,笔者只见茶楼上下内外一片明澈,尽管周围人车喧哗,但一切好似见而不见、闻而未闻,心身大乐长时不改。处身于此番大乐之中,笔者感觉好象只呆了四五十分钟,无意看见手表,指针已然子夜……以此为发端,大约有半年时间(到笔者另寻它法跳出这种境界时为止),笔者几乎每天都处于这种大乐之中,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身体上的许多疾患皆一一不药而愈,整个身相乃至面相也逐渐变得圆润饱满。
  上述几首“悟道诗”,就是在这段写成的。其中的部分诗偈,在当年腊八节期间,有一道友常光曾带往广州光孝寺呈多位高僧指教,诸高僧评价说:“的确系悟道之作,可惜离禅门最上乘见解还差一点点,不过,如果仅求自己受用,也足够了。”该道友从广州返回后,于大年三十夜赶到笔者住处,郑重地向笔者告知这一消息,并谈及“还差一点点”的问题。笔者也欣然地向他告知:“自己已知其中不足,并已跳出上述境界”。常光听后欣然道贺。因知常光即将赴美国定居,笔者很想送点纪念品给他。常光听后笑说:“你的这些诗偈已经是很好的纪念品了,恐怕世上也没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
  上述所记乃是有关《1995年悟道诗》的一些因缘,之所以和盘托出,旨在让读者进一步增加对禅法修行的信心和认识。文中所提到的“还差一点点”的问题,主要是禅门中的“向上”问题。古德有云,“向上一路,千圣莫传”,其见解如果让一般人去理解,结果可能会似是而非,以至毫无用处,所以此处也就不加披露。如果会者愿意对此进行私下交流,欢迎来信或发送电子邮件。
  陶贵堂记于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端午节吉祥日)
圆智禅落http://blog.sina.com.cn/chan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