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 - 蜻蜓点水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7:35:21

马克思简答

试题 2010-01-20 21:17:16 阅读213 评论0   字号: 订阅

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原理意义

答:物质是哲学范畴与意识、精神相对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无限丰富的实物、客体、系统及其属性和关系的概括,这一范畴是哲学史和科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之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什么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的在认识过吗?P70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2)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3、为什么说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①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总的概括和抽象。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在于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文明,文化发展状况等综合因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具体道路是曲折的。②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③社会进步的必然性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转折过程中。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把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级的发展阶段。同时,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的相互作用和解决,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管理系统的改革或调整,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4、人们在生产中的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怎样发展的?

答:  (1)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也越来越发展。(2)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形式。(3) 人们劳动联系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进一步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5、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明主?P223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明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明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风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无产阶级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4)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5)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产阶级社会。

6)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3)社会主义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5)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6、简述唯物主义和为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历史形态P29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经历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答: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饿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的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8、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183

答:(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社会生产时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P205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10、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P214/

答:这是因为(1)无产阶级革命史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军事学、历史、人类社会等。马克思主义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2.简述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P32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首先,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P98

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1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P144

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只是为了取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看,才能取得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15. 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答: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1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P28

答: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内容: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

              第二方面,思维是否正确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1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P43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8.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151

答: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9.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P198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

答: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2.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             P61    P63

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3.简述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P154

答: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4.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P45

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5.平均利润率是怎么形成的?                 P168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26.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P76

答: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27.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P31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8.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同44         P146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9.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P46

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0.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是什么?158

答: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3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3

答: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这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只有通过实践实际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是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直接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受实践检验。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3.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51

答: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5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  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自身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35.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231

答: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7.什么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4

答: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38.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46

答: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j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依存,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9.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0.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242--246

答:(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4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3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98

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4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53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得,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4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146--147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已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5.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什么?(229

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6.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46

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累积过程,没有量变的累计,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47.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3

答: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你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时间服务,并受实践检验的。

48.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12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9.简述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59

答: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趋同全部资本相比。

5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229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所有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辨析说明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P34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都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前进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在历史运动的长河中,绝对直线式的前进是不存在的。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把社会进步的总趋势同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等同起来,因而是不正确的。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此观点正确。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生作用,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值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既然利润是预付资本的增加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于是在竞争过程中,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家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配利润。这样,商品就不能按价值进行销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这句话是对的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 1 )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 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的主要标志,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发生了局部调整或者说部分质变。
  ( 2 ) 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分析, 深刻揭示了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④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是错误的

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

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也就是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当认为思维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唯心主义。当认为存在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唯物主义。这个是第一性问题,是区分的根本标准。

第二方面是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准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论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简单地否认两者是否同一,只是在怎么同一的问题上有争议。否认同一性,是指代否认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东西,是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可以是唯物主义者也可以是唯心主义者。

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此观点正确。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此观点错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挫折,但并不能就此宣告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能宣告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路线的破产。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内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就不会改变。不管历史的发展出现多大的曲折和反复,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趋势是任何也改变不了的。
    在拥有世界人口20%的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正呈现出生机蓬勃。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只要科学的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规律,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和当今资本主义性质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挑战,对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有无限光明的未来。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如果此处只管第一种意思,题中“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涉及“孤立、静止、片面、表面”中的“静止”。

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错。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 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 理性认识: 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1) 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和地位不同,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2) 两者的统一和联系。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感性认识和实践活动。②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2) 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错,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高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总是环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种状态,不按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好相反,她正是要求价格同价值相一致的价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答:错误。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没有一个国家是无产阶级用暴力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得到胜利的。

13.矛盾就是斗争。

答:错误。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实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首先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的同一性还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的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的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体现着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答: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是人们时实践的理性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为,随着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必然加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直接来源,因此,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就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但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这并不能表明流通过程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因为流通过程中只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

16.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做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核心原因在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不仅能将相当于工资部分的价值生产出来,而且还能生产出超过工资部分的价值,实现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17.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18.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之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绝对的,是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正是对谁是第一性的回答使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承认物质第一性则否定精神第一性,反之亦然。

另外所有的二元论的观点,即认为物质思维都第一性的观点,最终都导致唯心主义。

正是对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性的排他性回答。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19.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159--160

错。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而绝对剩余价值是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此题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搞混淆了,所以是错误的。

2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是在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况下盲目进行的,从而使商品的供求经常脱节。同时,由于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会日益加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结果,决定着商品内部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这一矛盾还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一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2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论的世界物质性原理认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上看,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属于主观领域的活动。因而并不具备客观实在性。

3)综上所述,题中观点前提是正确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22.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早就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社会就会飞速发展,阶级矛盾就比较缓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就会落后于生产力,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时候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重新适应生产力。在这个时候,代表旧生产关系的旧势力往往不愿意改变,所以要通过阶级斗争使新势力登上历史舞台,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所以说,阶级斗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着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作用,但绝非动力。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辩证法之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文革中的语言,有一定的道理。阶级是对社会中不同经济地位的群体的划分,不同的阶级表现为社会中不同的人群的收入差别和政治地位的差别。
现在我们不再提“阶级”了,但是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不可能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差别是绝对的,永远存在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各种不同的人群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差别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差别产生矛盾,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不是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种主观映象具有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也具有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人类的意识活动具的社会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这一生物进化过程是意识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产物。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物质的,所以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脑是物质的,但是不能说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为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的内容和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的有用性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体劳动具有质的差别。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生产社会中特有的范畴。抽象劳动只有量的差别。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不是指两种劳动,也不是指两次劳动,而是指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

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5.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是错误的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它代替自由竞争占了统治地位,并成为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但是,垄断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追逐最大数量的剩余价值仍然是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因此,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经济利益的斗争就不可避免。所以垄断也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竞争。

在垄断占据统治位的条件下,自由竞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纯粹的垄断是没有的。即使在垄断占统治地位部门,也还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即所谓局外企业。同时,在社会上也还存在大批小生产者,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自由竞争。
  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的发展因技术和经济的原因也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所有的垄断企业合并成一个包揽一切生产部门的统一的垄断组织,即不会出现绝对垄断的局面。因此,竞争的基础和经济条件依然存在,垄断与竞争总是并存的。

26.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从形式上看,它是主观的,具有主观性,但是从内容上看,它却是客观的,又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人的头脑只不过是一个加工厂,它的原料都是从客观世界来的。观念、意识作为头脑改造过的东西,经过了人的主观加工,所以就有正确的反映和错误的反映之分。

正确的反映之所以说是正确的,就是因为这种反映跟客观外界相一致,是主客观相统一。所以它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外界是显而易见的。先从感性认识来说,正确的感觉和知觉不是错觉,它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直接的反映,它的内容可以在客观外界中直接找到原型,即反映的对象。

再说错误的反映(认识),难道是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如果认为是这样的话,那就等于说唯心论是正确的。这是不对的,我们说,错误的认识,甚至极荒唐的鬼神观念,虽然是主观和客观相脱离,但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也可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根源,它只不过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错误的思想,荒唐的观念,也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它也根源于客观世界,只是由于经过头脑的加工,进行了歪曲的反映,把现实的力量采取了非现实的形式。

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

1、真理的内容就是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及规律2、真理总是同物质世界的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3、每一真理的获得总是表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相对性:

1、任何真理所反映的都只是物质世界的特定部分或过程2、反映的深刻程度都受种种条件制约3、任何真理都在发展变化之中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性只能寓于相对性之中,相对性必然表现着绝对性。

2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是错误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社会上某一生产部门内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是指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所具备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每个生产者的技术装备相同,但由于他们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生产一匹布耗费的时间也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9.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这句话是错误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但是它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因此它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

30.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一、存在这个概念只能作为思维的对立,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物质具有含义。如果离开思维的关系,则存在的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和现象是存在的,并不能说明存在的本质。

二、存在是世界的统一性的前提,但不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因为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存在并没有说明是事物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因而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不仅无法揭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统一性实质,然而还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因此,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31.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2)但由此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的结论。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的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其错误根源之一就在于割裂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是有限的,但就其发展来说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识;现在还未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的事物只有未知和已知的区别,没有可知与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的东西当作不可知的东西。人类实践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

32.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2)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
  (3)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33.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关键是明确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34.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则是错误的。

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则是表明这个客观实在是怎么样的一个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它是一切变化的主体;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由此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同物质与运动是否等同是两个问题,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质的属性,即使是根本属性同物质本身等同起来。

35.有用就是真理。

有用即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它把真理的本源问题和真理的作用混为一谈,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主张主观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 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按照这种观点, 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 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 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 今天它是真理, 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 明天它就是谬误。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 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 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 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显然, 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36.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的。

错误。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包括了对作为群众一员的杰出人物作用的肯定。但是,杰出人物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其次,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对历史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因为,归根到底,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决定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共创论则是折衷主义的二元论,实质上是否认群众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3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1)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1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分)

(2)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