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05:01

 

    这是地质专家撰写的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形成、发生及预防的建议,很有意义,值得政府和大家深思,对西部山区的建设和经済崛起都有现实和长远意义。有个叫“等不及了”的作者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舟曲需要反思吗?(2010-08-15 22:43:59)

分类:默认分类

  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辖20个乡、2个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47万人,其中藏族4.4万人,占32.78%。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2.7℃,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23天,年降雨量在400-8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

“曲”在西藏语我理解意指河,藏族居住地河流一般都以XX“曲”明名。舟曲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水力、矿产(无度-舟曲金矿比较出名)、中药材、经济林、山野菜等。

  人类新活动:全县已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5个,协议引资42.3亿元,其中水电开发项目47项,总装机41.74万千瓦。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履约率达81%,已开工建设和生产经营的招商引资项目达43个,有15座水电站已建成。虎家崖、两河口等14座水电站正在加紧建设。  城乡公路总长达908公里,通公路行政村达到60%。

  经国务院批准,县境内有林地面积自1998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泥石流粗步估计180万立方米。

1、需要调查泥石流物源区的最新情况,及最新的气候预报。

2、舟曲应该考虑搬迁,虽没有去过舟曲,从照片上看就在冲沟(河)沟口,或者是在老的泥石流扇上建的小县城,地质构筑复杂,母岩多为变质岩,经受岁月的洗礼蹂躏厉害,随着日夜温差大、采矿、建水库、人工弃渣不当等因素给泥石流发生创造了物质条件。舟曲位置应该迁移。

3、这些国道317、318、313都是喜马拉雅复杂的地质构筑带上,几乎每个冲沟都是一个泥石流沟,所有的房屋很多都在泥石流冲积扇上,只是有的看起来处于非活跃期,其实非也,随着人类的活的,迟早会诱发新的泥石流。

4、刚好借着城市化进程没完成全搬是最佳选择,就算这几十年、上百年的松散物质被带走了,还得考虑下个百年、千年。

5、城市规划前是否考虑过泥石流问题。

[此博文已经被作者于 2010-08-15 22:52:26 编辑过] 阅读(85) | 评论(1)| 分享 全文转载于下:

--------------------------------------------------

 

关于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反思

万天丰

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关键词  泥石流  灾害  预报  防治

什么是泥石流,为什么舟曲会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可以预报吗,可以防治吗,这些都是人们所十分关切的问题。本文在灾害发生后的反思中,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供读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进县城(照片1,2),并在县城地区形成堰塞湖。据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指挥部最新通报,截至8月20日,泥石流致使1407人遇难,358人失踪,已经解救了1243人(新浪网)。灾害发生后,党、国家政府各部门和全国人民都十分关切、大力支援,各种救灾物资已源源不断送到灾区,累计救助的款项已达1亿元左右。到8月13日为止,经过武警官兵的努力奋斗,舟曲堰塞湖的堰塞堤已于12日打开缺口,水位正在缓慢地下降,但堰塞湖导致的县城积水尚未消退。目前,县城内仍有80余栋坐落于河漫滩上的大楼浸泡在3至5米深的积水中(照片3,4),清理淤泥、疏通河道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腾讯网新闻)。

1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夹带着大量砂、石和泥的、快速运移的一种固、液两相流体,其容重通常是在1.2-2.3 t/m3之间。泥石流灾害常常具有突发性的特征,在山高坡陡的地区,顺山坡、沟谷向下流动,其运动速度很快,能量巨大,因而具有极强的破坏能力。泥石流成灾主要是由于它集中冲刷、撞击、磨蚀和漫流堆积作用所致。泥石流的运动具有阵发性,其固体碎屑的组成和流体粘度决定了它的流态。当泥质较多时,流体的容重与粘度均大,搬运能力强,呈现为整体运动的特点,在遇到急转弯的沟岸或障碍物时,就会猛烈冲击,使之破坏或摧毁。

根据各个部位在泥石流运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形成区(示意图,Ⅰ),流通区(示意图,Ⅱ)和堆积区(示意图,Ⅲ)。形成泥石流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1)顺坡堆积了缺乏植被的、大量碎屑物质;(2)在暴雨、冰雪融化或溃决时,瞬间聚集了超量的水源;(3)高山深谷的地貌条件。在泥石流运移的前端,由于其运动能量逐渐减小,碎屑物可堆积形成堰塞堤,从而在其上游一侧形成堰塞湖,淹没了河谷中的大片地区,如舟曲县城被淹的情况(照片3)。



                   泥石流示意图[1]

 

2 为什么在舟曲会形成特大的泥石流灾害?

甘肃南部的舟曲县位于白龙江上游的河谷中,山高、坡陡和谷深为其地貌的主要特征。60年以前这里曾是原始森林覆盖的区域。在舟曲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甘肃江南”的美誉。大树的树干,一人抱都抱不住。据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县境内野生植物达1300多种,原有林业用地总面积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67%,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770万立方米,覆盖率44.7%,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48%),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

1950年代,舟曲以丰富的森林资源支持了国家建设,由此,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林业开发, 拉开了帷幕。舟曲县林业局副局长姜海红记得,最鼎盛的时期林业局下属的林厂有六百多个工人,光育苗工就有两百多。每年的砍伐量最多的时候达25万立方米。在上世纪70年代公路未修通之前,经常可以看到白龙江上几百个木筏漂流而下的壮观场面。到后来,大树都砍没了,就砍防风林,而这些用于保护新苗生长的防风林原本是禁止砍伐的[2]。在那个“大干快上”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么做的后果意味着什么。由于工人是按件计酬,又没有砍伐限额,对于林业局的工人来说,当然砍得越多越好。贫穷的舟曲县政府更是相当支持这项事业,在1998年国家禁止砍伐前,95%的县财政收入来自林业。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30多年的采伐,许多林场林木资源告罄,无材可伐。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均每年计划内采伐生产木材8万立方米,消耗蓄积25万立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林业局不得不减少采伐量,控制在每年出材5万立方米,但仍要消耗10万立方米蓄积量。另外,群众烧柴、民用木材和乱砍、倒卖盗运木材等,使全县森林资源每年又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逐年减少。当地人烧柴一般以材质较致密的杂木——青木、冈木为主,而这种植物的根比枝干更密,因而,当地人还有一个挖树根的习惯,这样对于植被的破坏就更加严重了。总之,现在舟曲县两侧山上的大树林已经几乎看不到了,灌木也十分稀疏。据老人们回忆,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从峪口往里到处都是粗大的树木。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到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树木几乎全部被砍光。现在,举目四望,几乎所有山上的岩石和泥土都裸露在外面。这样,舟曲县的森林覆盖率就从最初的67%,下降到现在的20%[2]

1985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林业局的发展思路发生转变,砍伐数量开始逐年递减,并开始加强造林计划。但可惜的是,由于常年干旱,土层又不厚,加上许多防风林被砍光,至今二十多年的造林工程收效甚微。“生长率很低,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小老树’。1998年停伐后种的树苗,许多都只是种下去的时候浇过一次水。“只能让它活着就行了,让它好好长就没办法了”[2]。1981年的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让舟曲人第一次品尝到了掠夺资源的苦果。当时500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堵塞了白龙江,主要城区被淹,幸运的是,除了农田房屋被淹外,人员伤亡不多。位于舟曲北部的三眼峪沟则一直是悬在舟曲县城头顶的一颗定时炸弹。显然,此次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就是几十年来不断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的必然结果。

在林木被几乎采伐光之后, 尤其在1998年的停伐,等于掐断了舟曲县的经济命脉。 2001年,舟曲县找到一个新的生财之道——在白龙江及其支流上大兴水电站。最近十年来舟曲县获得审批的大小水电站55座,共54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已建成的有27座,仅在拱坝河上就聚集了大小水电站十多座,几乎每隔10公里就有一座。水力发电已替代林业成为舟曲的经济支柱[2]。修建水电站就要炸山征地,岩体松动,植被破坏,易引起新的滑坡,弃渣堵塞河道,在山坡和沟谷中胡乱堆积的岩石碎屑与渣土也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

近十几年来,水力发电并非舟曲可以用来招商引资的惟一法宝。到去年为止,在舟曲县获得矿产开采权资质的企业已有29家[2]。金矿开采造成大量沙石、泥土暴露地表,它们也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再多一些的碎屑物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舟曲县人口大幅度增加,住房不足就成为很尖锐的矛盾。处在河谷之中,位于古洪积扇上的县城,面积只有2.2平方公里,而人口已经激增至4.5万人,成为高密度的人口居住地域。为此他们就在河道两侧较为宽阔的河漫滩上盖高楼(照片3),洪水一来,河道过于狭窄,冲毁或淹没河漫滩上楼房的下部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按照建设部的规定任何楼房是不能盖在河漫滩上的,必须盖在最大洪水淹不到的阶地之上。可惜当地政府与人们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结果遭致了十分巨大的灾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为了发展地区经济,舟曲县政府与人民群众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怀着极其良好的愿望在努力工作、努力建设着,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造成大面积天然植被的彻底破坏,大量沙土和岩石碎屑裸露在陡山坡与沟谷之中,河道被限制在十分狭窄的部分。于是这就为形成特大泥石流灾害准备好了必要的条件。一旦发生暴雨,就不可避免地引发泥石流灾害。

3泥石流可以预报吗?

泥石流与地震是不同的。破坏性的地震是一种构造地震,它是地下深处的岩石发生断裂的一种自然现象。尽管科学工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知道在大地震发生前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生物的变异现象,但是地球科学家们至今未能查明上述地震前兆与发震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暂时还不可能进行准确的地震预报[3]

泥石流则是发生在地表的地质灾害现象。在山区地质、地貌调查的基础上,对于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危险地段可以用仪器来监测它们的微量位移,可以观测岩石与土层中微裂隙的发生和发展,再结合暴雨或融雪期的气象预报,对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从而采取措施积极进行有效的防治。这是一个常规性的技术问题,并不是什么科学难题。 

据《文汇网》报道,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说: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1至7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灾害)681起,避免人员伤亡2.5万余人,转移受威胁群众20多万人。尽管如此,陶庆法坦言,目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除了受地质地貌条件、极端气候异常、地震影响外,还存在社会重视程度不高,防范意识薄弱等认识上的问题。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则是近些年来最大的一次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既然从科学技术上来看预报和防治泥石流是可以实现的,为什么此类地质灾害还会不断发生呢?

2010年08月11日《广州日报》发表了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马东涛教授的访谈,因为14年前,作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他曾带队专门到舟曲县三眼峪沟进行了全面勘察,掌握了该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曾根据考察结果发表论文,提出“舟曲将来肯定会再发泥石流”(人民网转发的时间是2010年08月11日07:15 )。

与广州日报的报道针锋相对,人民网-甘肃频道发表了每日甘肃网评论员魏奇峰的《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专家的马后炮》(2010年08月11日15:25)魏奇峰网评员的反应是够快的,相距仅八个小时,其结论是:“灾难并不可怕,因为有“最可爱的人”守护着我们,因为我们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地铸起一堵铜墙铁壁,任何邪恶的力量都摧毁不了它。但是,当一些专家开始冲着灾难大放“马后炮”时,那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在一种冷血思想的传播下,不但会动摇“抗灾救灾”的信心,而且,会暴露出很多丑陋的人,丑陋的面孔,侵蚀和充斥这个充满爱的社会和国度。因此,任何媒体应该不给这样的专家提供任何露脸的机会,才可以封住他们没有口德的嘴,让那些所谓的预测见鬼去吧!”他还无端指责:“在这13年时间中,这位专家不仅守口如瓶,而且也无动于衷,甚至扳着手指头数着时间,等着让灾难去验证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南方周末》2010-08-11深夜发表的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报道写出的《舟曲天人之战》,其中明确写出了:“1996年,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获邀参与调研,他们在后来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治理建议”,而且这些建议也被采纳,只是由于后续资金不足,未能全部实现。
    按照这篇《舟曲天人之战》的记述[2],最可怕的显然不是马东涛教授的预测,倒正是这位魏奇峰网评员的言论!这反映了社会上确有一些人不懂科学、不相信科学、也不想讲科学的思想状态,而只会用所谓的“革命”言词来压人,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也是非常可悲的愚昧现象。

4          泥石流可以防治吗?

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从初步透露的信息来看,似乎防治经费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从现在能搜集到的资料看来,甘南州国土资源局至少从2007年就开始每年制定《甘南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其中舟曲的预警点最多,有二十多个,在2008年4月的预警点中,这次发生灾害的寨子沟、硝子沟均在名单之列。”但是“在‘吃饭财政’的大背景下,舟曲县的泥石流保护基本上是靠外援。”在森林禁伐之前的1991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每年给舟曲水保局14万元的工作经费,群测群防管理站站长张晓红说,2008年这部分资金中断,他们不得不解聘了几个临时工。项目经费维持在每年200万-300万元,这部分钱只够用于一些农村基础堤坝的修建。水保局不止一次向反映过费用紧张的问题,希望能多向舟曲倾斜,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位水保局官员转述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答复:‘总盘子就那么大,你多了,别人就少了’”[2] 。看来,经费不足实在是一大困扰因素。

但是, 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在灾害发生之前投入必要的灾害的防治经费, 而只能在灾害发生之后去大力救灾呢? 1991年,柳源的一篇文章[4]倒是很值得重温, 他在文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吃》:“我的一位老家邻居,其父当年病得奄奄一息。乡村赤脚医生出诊后说,你只需抓几贴中药让令尊服下,令尊病情自会日见好转。邻居问,中药要多少钱?医生答,每贴约四元。邻居说,那算了,我没有这么多钱抓药。堂弟说,哥,你在信用社不是还有两百元定期存款吗?给伯父治病,怎么连四元都说没有呢?老哥瞪了堂弟一眼,你懂什么?那可是我留着给父亲买棺材的钱呀!能动吗?”“这是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我老家的真人真事。‘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吃’这句俚语也就这样流传开来了”。他在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地质灾害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每当灾害发生后,不少领导都亲临现场,组织救灾工作,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尽管国家每年用去大量救济款,但比起灾害损失(我国每年由于各种灾害遭受的经济损失约200亿元)来说,往往只是杯水车薪。灾害一方面影响经济建设,同时也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呢?出路在于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救济的做法,实行‘防治为主,救济为辅’的方针。也就是说,不要单纯‘买棺材’,而应以‘买药’为主。道理很简单:‘药’比‘棺材’便宜,对地质灾害更是如此。据有关资料介绍:1969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为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可能对城市地区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开展了全州城市地质总规划。经研究认为:1970--2000年内,加州城市化地区的地震、海啸、土地损失、滑坡、膨胀土、断层位移、火山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问题,可能造成5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针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采取措施后,可减少损失380亿元,为减少损失所采取的防治措施的总费用只需60亿美元,其效益与费用之比为6.2:1。1982年8月,我国四川省云阳县发生鸡扒子滑坡,严重影响长江航道运营(停航每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天约100万元),用去整治工程费8000万元,但若事先对其进行整治,其费用不会超过200万元!”。

站在全局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对于地质灾害显然应该实行‘防治为主,救济为辅’的方针。这是利国利民的正确方针。但是为什么一些决策者不能把防治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工作提前做好,而只好在灾害发生后被迫去大力救灾呢?

笔者认为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可能存在几个问题:(1)对于灾害是否会发生,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即对一些科学结论不大相信;(2)由于所预报的灾害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才会发生,暂时还没有到“火烧眉毛”的地步,至少在掌权者有限的任期之内也许问题不大,这就存在一个如何处理眼前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3)是不是有的同志还会存在“一切等待上级”的思想?拿不到上级拨给的防治经费,我没有责任;有了大灾害,上级和国家必然会来救助的,全国人民都会来“买单”的。

        通过采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归纳了他们的意见,认识到存在五个具体的人为因素影响全国地质灾害的防治:1. 行政管理力量薄弱,普遍存在专职人员缺少的问题,很多县甚至一个专职人员都没有;2. 基础调查程度较低,1640个山区县地质灾害调查及部分详查成为当前防范工作的基础,但此项工作投入有限,工作程度不高,还存在盲区;3. 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地质灾害监测机构,现有的监测机构对地质灾害灾险情分析研判、调查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还很薄弱;4. 防灾减灾经费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在调查、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近年来,地方各级政府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逐步有一些投入,但多数未纳入财政预算,没有形成固定的经费投入机制;5. 群测群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大量生命的群测群防员队伍,现在全部是兼职人员,没有给予必要的经济待遇和基本的设备配备,多数人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义务承担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工作[5]

1996年,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人员获邀参与调研,他们在后来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治理建议:在大峪沟和小峪沟中共修建拦渣坝13道,停淤场一个,排导沟1.2公里,防冲槛24道,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929.59万元,计划3年时间完成。但由于后续资金不足,1999年一期工程完工时,只修建了10道拦渣坝,大峪沟和小峪沟一边7道,一边3道,而排导工程一直未能实施,这埋下了第一颗隐患的种子。曾参与工程建设的三眼村村支书冯虎林记得,当时方案中还写明,其中3道堤坝最初设计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因为没钱,只好改成石块混凝土。“每道坝以 10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加上跑项目的开支,总共就花了100多万”[2] 。这就是说,投资100万元,只有10万元用于防治工程,这是什么问题呢?90%的钱用到何处去了呢?

总之,看来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更涉及到思想认识问题、经费、行政管理和防止腐败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解决。应该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不能仅仅把它归结为人类无法控制的“天灾”所致。其实,这是大自然对于人类不尊重科学规律的一种惩罚,是人们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必然后果,也是行政管理不善,经费使用不当和存在腐败等问题所致。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陶世龙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特致谢意。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net.net/

1.       刘本培,蔡运龙等,地球科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南方周末,《舟曲 天人之战》2010-08-11.

3.       万天丰,地震预报、设防与预警问题. 自然杂志,2009,(3):132-135.

4.       柳源, 体验、买药和买棺材---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几个问题.《为了锦绣中华更美好》第209-212页.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5.        中评网www.sinonet.net   2010-08-15  )

 

 

 

On the Introspection of Strong Mud-rock Flow Disaster at Zhouqu

Wan Tianfe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What is mud-rock flow, why occurred the strong mud-rock flow disaster at Zhouqu, is it possible to predict,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mud-rock flow disaster, these problems are deeply considered.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proposed some personal recognition for discussion.

 

Key words  mud-rock flow, disaster, predict, prevention and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