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鲁迅,“任重而道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59:33
拒绝鲁迅,“任重而道远”

何文刚

一直想在中学开设有关“鲁迅”的选修课,但是这种冲动还是被所谓的理智压制下去了。在这个习惯于让大多数沉默的国度里,有谁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充当另类呢?更何况,新一轮的语文教材改革,也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明晰的信号———鲁迅被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

其实,退出历史的舞台,又何尝不是鲁迅的夙愿呢?先生早就说过,希望他的文章思想速朽,但略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明白,这又并非和谐手段之所及。诚然,鲁迅墓之木已拱,可是,当社会的凉薄残酷,人生的孤立无援,都掩埋在恬静而又苍老的外表之下时,鲁迅却离我们更近了。

原因很简单,在不堪回首的血色时代,鲁迅的确被奉若神明,有的人还自称与鲁迅心有灵犀。心有灵犀的结果是什么?鲁迅的作品,诸如“俯首甘为孺子牛”竟被人为地曲解成为,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献身云云。毋庸讳言,鲁迅的确被献身了,只不过其献身对象并不是人民大众,他成了20世纪媚俗政治的一个最大祭品。

可是,随着旧有的媚俗政治的逐步解冻,尤其是在这近30年的“拨乱反正”里,鲁迅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界、文学家的标签,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个真实且鲜活的鲁迅日渐清晰。昔日红朝的无限风光,也因此而黯然失色。作为重提“新生活运动”的执牛耳者,能无兔死狐悲之痛乎?也正因为此,对于鲁迅,他们只能做出两种选择:一是拒绝鲁迅,令其滚蛋;二是对其重新阐释,让其继续充当“吃人的筵席”的祭品。可是,重新阐释鲁迅精神,几乎没有多少可操作性。一来,那个荒唐的流金岁月,毕竟已经一去不返了;二来,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恰恰是鲁迅精神的对立面。尤其是,在这个乏有人间气息的时代,鲁迅精神带给人们的,依旧是尖锐的视觉和疼痛的触感。于是乎,让鲁迅“大撤退”,就成了维系和谐的最佳途径。因为,唯有让鲁迅彻底沉

默,这个装修时代的赞歌才能唱得更加响亮。

其实,钱理群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鲁迅是整个中国话语系统中的一个‘谬种’,如果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异端,是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个时代,“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不幸的人们”,无异于“与人民为敌”;这个时代,在黑暗中袒露足以洞穿鲜花、谎话、大话的内心的真实的亮光,更无异于“与国家民族为敌”。于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只能选择,关起门来,自我陶醉———一天天的满足着,一天天的堕落着。总之,当“瞒和骗”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拒绝鲁迅实在是与时俱进的明智之举。

考究我们这个国度的治国经验,我们依旧可以找到“拒绝鲁迅”的理由。一位朋友说,明崇祯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恰恰是因为崇祯皇帝的励精图治,他还说,崇祯皇帝不够聪明,他不知道“维稳”这个玉律金科;更不知道要想“维稳”,就应该充分研究老百姓乃至官员们的需求。他的励精图治,反而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起初,我觉他的话毫无道理。

可是,后来我得到一些有关图书销售量的数据,让我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张中行的“负暄三话”,以行云流水之笔冲淡自然之笔,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有“当代的《世说新语》”之誉。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负暄三话”的销售量始终不及张先生的另一本的著作———《顺生论》。《顺生论》属于“形而上”的作品,平心而论,读者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可以这么说,这本书的可读性(从一般读者的角度看)要远远低于“负暄三话”。可是,《顺生论》为何高居“负暄三话”之上呢?究其因,老百姓过得很不顺,所以更需要从《顺生论》中找到精神的慰藉。质言之,《顺生论》客观上在充当着精神鸦片。精神鸦片有时比能够祛除病根的良药更受欢迎,尤其是在人们病得比较严重的时候。

崇祯皇帝朱由检主政期间,大明王朝早已病入膏肓。此时皇帝进行的励精图治,本质上就是对国民各阶层利益的重新调整。这样一来,原来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反对的,这还在情理之中;更要命的是,老百姓也未必支持,因为崇祯皇帝没有更好地使用精神鸦片,去满足人民的需求。一定意义上讲,崇祯皇帝的失败,也是咎由自取。

我们躬逢的盛世,自然不会重蹈崇祯皇帝的覆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是各种需要。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可是,给人民施与精神鸦片,还有个前提,就是要让人民感受不到鸦片的存在。说得再透彻一些,就是要让人民习惯于对事实的视而不见。而鲁迅却在不停地呐喊,旨在让人们获得正视现实的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诚然,对病态社会而言,鲁迅的作品是良药,但承上文所言,这良药未必比精神鸦片受欢迎,毕竟在鲁迅的作品中寻找不到一些“赏心悦目”的可以消闲的东西。因而,在全民娱乐消闲的今天,让鲁迅退出历史的舞台,也是历史的选择。

要想更好地完成这历史的选择,自然需要人才,这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又是相契合的。提及人才,就不得不提及教育。因为,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育。这些年,教育的基地———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好用的人才。在逐步完成这历史的选择的过程中,这些好用的人才居功甚伟。目前,我们国家还需要大量的好用的人才。可是,近年来,鲁迅作品却已经成为我们培养大量的好用的人才的巨大阻力。因为,人才要想好用,必须具备奴才的特质,而鲁迅作为“民族魂”,却是没有一丝奴颜和媚骨的,因而拒绝鲁迅,拒绝民族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诸如袁腾飞等教师,太有良知了,要教育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正气凛然的学生,实是与历史的选择背道而驰的,所以才招致封杀的厄运。

看到鲁迅退出教材,甚至招致被和谐的命运,一位网友感慨道:“在为外物所累的感性社会里,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珍奇的装帧,被尘封在故纸堆中;作为实在的财富,却被悄无声息地遗忘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太多不合时宜的人。我也只能说,拒绝鲁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