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想认识上的通病——蔽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4:32:04

2、思想认识上的通病——蔽塞

【原文】数1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2、斯观3而不知关龙逢4,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5、飞廉6而不知微子启7,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8之地,而虚9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10,纣县11于赤旆12,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成汤监13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监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远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诗》曰:“凤凰秋秋14,其翼若干15,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16、奚齐17是也。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18,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19,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鲍叔20、宁戚21、隰朋22,仁知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23齐。召公24、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传曰:“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

昔宾孟25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嗛26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27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28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译文】道路方法上的蔽塞:欲念是一种蔽塞,恶念是一种蔽塞,只看到起始是一种蔽塞,只看到终结是一种蔽塞,只看到远处是一种蔽塞,只看到近处是一种蔽塞,只有渊博是一种蔽塞,只有肤浅是一种蔽塞,只看到古代是一种蔽塞,只看到现今是一种蔽塞。凡是万物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无不互相蔽塞,这就是思想认识上的通病。

从前作为人民的领导人很蔽塞的是,夏桀王、商纣王就是。夏桀王蔽塞于末喜、斯观而不知道关龙逢的才干,以此被迷惑了心而行为也昏乱了。商纣王蔽塞于妲已、飞廉而不知道微子启的才干,以此被迷惑了心而行为也昏乱了。所以大臣们抛弃了忠诚而去从事私利,百姓们都怨恨非议而不听君王驱使,贤良的人都退出朝廷而隐逃山林,这是他们之所以丧失国土而使宗庙国家成为废墟的原因。夏桀死于历山,商纣的头被悬挂在红色的旗帜下,他们不能先知先觉,又没有人能规劝他们,这就是蔽塞造成的灾祸。商汤王鉴于夏桀的教训,所以掌握自己的心志而谨慎地治理天下,所以能长时间地任用伊尹而自己也始终不丧失正道。这是他能够取代夏桀王而获得天下的原因。周文王鉴于商纣王的教训,所以掌握自己的心志而谨慎地治理天下,所以能长期任用吕望而自己也始终不丧失正道,这是他能够取代商纣王而获得天下的原因。远方各国无不前来进献珍宝,所以他们能够看到各种色彩,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能够尝到各种美味,能够身居各种宫室,能够享受各种尊称,生前天下人为他们歌功颂德,死时天下人为他们悲叹哭泣,这就称之为最大的兴盛。《诗经》上说:“凤凰翩翩飞腾,它的尾翼就象盾牌,它的声音有如笛箫,有凤又有凰,快乐了帝王的心。”这就是不被蔽塞的幸福。

从前作为臣子很蔽塞的是,唐鞅、奚齐就是。唐鞅蔽塞于渴望权力而赶走了戴讙,奚齐蔽塞于渴望得到国家而加罪于申生。唐鞅终于在宋国被杀,奚齐也在晋国被杀,他们驱逐贤能的相而且加罪于孝敬的兄长,自身遭到杀戮,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就是被蔽塞造成的灾祸。所以,以贪婪、卑鄙、背叛的手段争夺到权力而且不危险不受辱不灭亡的,从古到今,还没有过。鲍叔、宁戚、隰朋,很仁爱有智慧而不蔽塞,所以能扶助管仲,而名誉利益福禄也与管仲相等。召公、吕望,很仁爱有智慧而不蔽塞,所以能扶助周公,而名誉利益福禄也与周公相等。传说:“知道贤良的叫做明白,辅助贤良的叫做刚强,能够勉励能够刚强,幸福必然长久。”

从前游说之士很蔽塞的人,混乱家庭的人就是。墨子蔽塞于实用而不知道文化,宋子蔽塞于欲望而不知道正确地得到,慎子蔽塞于法制而不知道贤良,申子蔽塞于形势而不知道知识,惠子蔽塞于言辞而不知道实用,庄子蔽塞于天而不知道人。所以,把实用称之为道路,那么这个道路上全部都是利益了;把风俗称之为道路,那么这个道路上全部都是吃的了;把法制称之为道路,那么这个道路上全部都是方法了;把形势称之为道路,那么这个道路上全部都是方便行事了;把言辞称之为道路,那么这个道路上全部都是论辩了;把天称之为道路,那么这个道路上全部都是依靠了。这几个方面,都是道路的一个方面。所谓的道路,本身是不变的但却能穷尽一切事物的变化,某一方面是不能概括这些变化的,只知道局部的人,只看到道路的一个方面而不能识别道路的全部,而且还自以为满足并粉饰。对内扰乱了自身,对外迷惑了别人,在上就蔽塞下面的人,在下就蔽塞上面的人,这就是蔽塞的灾祸。

孔子仁爱有智慧而不蔽塞,所以学到不好的东西也能用来辅助先王。他们掌握了周密而周到的道路,不蔽塞于所学的经验的累积,所以他的人生规律和周公一样平等,他的名声与三代君王并重,这就是不被蔽塞的幸福。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荀子在这里逐一阐述了蔽塞的原因。人们之所以蔽塞和被蔽塞,其原因就是只看到一个局部,那么为什么人们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部呢?有很多人说,我们会纵向思维,会横向思维,会逆向思维,会换位思维,我们怎么就看不到全局呢?对这个问题,还是孔子说得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个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乡野鄙间的人来问我,我头脑里空空的没有知识。我只是把他所问的问题正反两面都仔细分析后,而穷尽了问题罢了。”这与《述而》第二十四节中孔子所言是一个意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丘:《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三禁》:“刚强而虎质者丘。”《汉书·息夫躬传》:“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颜师古注:“丘,空也。”《广雅·释诂三》:“丘,空也。”本义为“空”,意思是:“你们这些学生认为我有什么对你们隐瞒的吗?我对你们确实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言说给你们的原故,是因为我已经说完了。”空空如也。这就是孔子真正的修养,非常高的修养。俗话说“半瓶水响叮当,一瓶水摇不响。”一个瓶子装满了水似乎也就是空的了。其实,知识的最高处就是“无知”,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主观的东西存在就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只有是空空的,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象天一样空,才容纳得下宇宙。但孔子说自己“空空如也”,也是实话,他学习的、继承的是“周礼”,发扬光大的也是“周礼”,他自己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学说,新的理论、新的主义。所以,就他自己而言,是空空的,他没有将所学的东西填满自己的心胸而自满而不再学习其它的东西。但他怎样解决问题呢?孔子举了个例子,其实很简单,把问题的正反两面都仔细分析了,而穷尽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后,问题也就解决了。也就是说,孔子没有拿出个什么办法来,也没有运用什么逻辑学、价值学、控制论、优选法等所谓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这样,只要把它分析透了,也就解决了。在这个问题上老子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拱卫环绕着一个车毂,这当中就有了空虚的地方,因此就有了车的使用。用水和泥以制作陶器,使中间空虚,因此就有了陶器的使用。开凿门窗以造房屋,这当中就有了空虚处,因此就有了房屋的使用。所以用有形的东西来利用,这其中空虚的地方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做一个实心的东西,那是没有用的,只有将其中间空虚了,这个陶器才可以用来盛物,这个室才可以用来住人。这个天正因为是空的,宇宙才会生成,万物才会生成。这个天如果是实心的,还会有这个宇宙吗?还会有万物吗?因此,实物为有,其空虚处为无,有和无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是对立而统一的;唯其有生于无,故其有无之利用则可以发挥作用;如果仅仅是无,也就没有了有;仅仅有了有,也起不了作用。所以,无为是和有为相对而言的。这就说明,人们如果将知识、学问、经验装满了自己的脑袋的话,那么就不能再容纳其他东西了,而不能容纳其他东西了,也就看不到全局了。而看不到全局,也就是蔽塞。所以,我们看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首先不能拿自己已经懂得的知识来对待,其次不能拿已经掌握的经验来对待,因为即使是相同的事物,也会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其发展规律就会不同,更何况是不同的事物呢?所以,对待任何问题,都要追溯到这个问题的根本,才能掌握这个问题的道路和规律。而只有掌握了这个问题的道路和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这也就是孔子的“叩其两端。”《周易》的“慎终虑始”!

我们还有一个被蔽塞的原因,是被智慧所蔽塞,因为智慧是被世界观、价值观所限制的,所束缚的,每个阶级、每个阶层、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比如一个农民,就不可能有科学家的智慧,同样,科学家也没有农民的智慧。资本家没有无产者的智慧,无产者由于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也不可能有资本家的智慧。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相比于远古人类来说,智慧程度是提高了,但还远远不够,人类的发展是从愚昧走向智慧,但我们现在还只走在半路上,所以我们经常被所谓的智慧蒙蔽,从而导致我们思想上往往产生盲点、误区。比如一个陌生的行业,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陌生的阶层,往往就是我们的盲点和误区。如果我们想在这些盲点和误区中发挥智慧,那后果往往是很不好的。所以荀子在下面紧接着讨论了智慧问题及道路问题,因为就我们目前的状态来说,我们只有先确立道路,才能发挥出智慧——这条道路上的智慧。

——————————————————

【注释】1.数:(shù竖)《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管子·权修》:“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韩非子·饰邪》:“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道数,方法之意。

2.末喜:即妹喜,夏桀王的妃子。

3.斯观:夏桀王的臣子。

4.关龙逢:夏桀王的臣子,因谏诤夏桀王而被杀。

5.妲已:商纣王的妃子。

6.飞廉:商纣王的臣子。《孟子·滕文公下》:“三年讨其君,驱飞廉於海隅而戮之。”《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

7.微子启:商纣王的臣子,亦是商纣王的同母庶兄。《孟子·公孙丑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

8.九牧:古代传说中国共有九个州,九牧即是指九州。

9.虚:《易·升·九三》:“升虚邑。”《诗·邶风·北风》:“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庄子·人间世》:“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逸周书·文政》:“无由不通,无虚不败。”孔晁注:“国无人谓之虚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国次》:“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其国。”这里用为空虚、废墟之意。

10.鬲山:即历山,今称历阳山,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传说夏桀死于历山。

11.县:通“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管子·小匡》:“县车束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谿。”《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礼记·檀弓》:“县棺而封。”《韩非子·有度》:“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这里用为悬挂、倒悬之意。

12.旆:(pei佩)《诗·小雅·六月》:“白旆央央。”《诗·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左传·宣公十二年》:“拔旆投衡。”《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亡大旆之左旃。”《释名·释兵》:“白旆,殷旌也。”这里泛指旌旗之意。

13.监:《书·泰誓中》:“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诗·周颂·敬之》:“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管子·宙合》:“毋育于凶,毋监于谗。”《论语·八佾》:“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里用为借鉴之意。

14.秋:《汉书·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颜师古引苏林曰:“秋,飞貌也。”这里用为飞腾之意。

15.干:《书·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周礼·春官·序官》:“司干。”《礼记·儒行》:“礼义以为干橹。”《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大武。”《韩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方言·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这里用为盾牌之意。

16.唐鞅:战国时期宋康王的大臣,后被宋康王所杀。

17.奚齐:战国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之子。

18.载子:疑作戴子,指宋太宰戴讙,被唐鞅驱逐到齐国。

19.申生: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太子,奚齐的异母兄长。骊姬为使奚齐得继王位,常在晋献公面前进谗言,致使晋献公杀死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20.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管子·大匡》:“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韩非子·十过》:“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21.宁戚: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

22.隰朋: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

23.管仲:(?~公元前645年)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在齐国任相40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桓公实行改革,对齐国称霸诸侯起了重要作用。《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於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荀子·仲尼》:“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荀子·王制》:“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

24.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的异母兄弟。《诗·召南·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25.宾孟:战国时期称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游说之士为宾孟,即下文提到的墨子、宋子、慎子等人。

26.嗛:《荀子·正名》:“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间而嗛之,则不能离也。”《史记·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史记·大宛列传》:“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嗛肉飞其上,狼往乳之。”《说文》:“嗛,口所衔也。从口,兼声。”这里用为吃之意。

27.因:《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28.周:《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管子·人主》:“人不可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国语·鲁语》:“忠信为周。”《礼记·缁衣》:“自周有终。”《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说文》:“周,密也。”这里用为周密、周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