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公车带村民上访”是一堂生动的权力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14:29
2010-12-21 21:43

     89岁退休高官杨维骏,是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日前他做了件轰动的事——“开公车带领村民上访”。原来,为帮助一群失地农民从苦难处境中解脱出来,杨维骏用政府为他专配的公车,带着12名失地农民到云南省政协反映问题。结果是让百姓称快,而云南省政协老干部处一处长却对他加以责怪。(据12月21日《新京报》)

  只要一提到上访,就总有一些权力皱着眉头,脸上写满排斥、反感与惊惧。从某种意义说,这种复杂表情也是不成熟的表现。原因最简单不过,法律早就赋予公民上访的权利。比如,《信访条例》就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畅通信访渠道。而“退休高官开公车带领村民上访”,则是给权力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民意已经过河,一些官员仍在摸石头”,拿这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这起上访行为引起的“效果反差”,也很恰当。既然法律已经肯定了上访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本身包含强大的救济功能,那么,这种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权力救济的维权行为,就应该得到权力充分的尊重与呵护。悲哀的是,杨维骏帮助上访者打通对话途径的举动,却受到某些权力责怪。真不明白这种权力到底是基于怎样的官场伦理,到底又在维护谁的利益?

  不必讳言,尽管上访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但上访者在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却经常写满一脸悲怆。上访者的田园荒芜、流落街头甚至客死他乡,曾经濡染过无数人的双眼。特别是一些上访者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惨剧,已经成为很多人可怕的梦魇。这是因为,在上访者践行权利的路途上,出现了深度的断裂。

  诚如杨维骏所说,那些失地农民的上访,总是遭遇踢皮球,如果他们自己去政协,连大门也进不去,因为有些官员对待群众的感情太冷漠了。前段时间,广州领导公开大接访,结果迎来市民连夜排队的“壮观场面”,折射出当前一些部门并未给公民提供足够畅通的信访路径,未能真正提高信访解决问题的效率。要解决这种上访的法治理念与程序实现之间的断裂,本身就需要权力以身示范,来传递正确的行政理念。

   要知道,那些上访者是带着民意而来。现代民主政治最应该讲求的,就是充分尊重民意。对于权力来说,如果不能真正俯身倾听民意,又拿什么来保证权力的理性与科学呢?特别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面临着种种复杂的利益博弈,法律有时无法完全充当起社会矛盾的调节器,而很多贫弱群体又往往打不起官司,法律援助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种时候,在一些涉及到与强大资本或者公权力博弈的问题上,就更需要权力基于民主与法治的视角,来为那些遭遇不公的群体提供及时救济。

  这意味着,退休高官杨维骏“开公车带领村民上访”,最应该成为一种被权力充分激赏的行为,而不应招致权力责怪。而且,这起上访本身涉及的是征地这种与公权力进行博弈的问题,而政协恰恰就是在行使监督政府的职能。就算那位责怪杨维骏的处长不懂得上访本身包裹的法治理性,也起码应该从这种行为中汲取到民主监督的养分。真的不明白,对这样有益的民主法治课,这位官的表现为啥就如此麻木与迟钝呢?而现实之中又还有多少这种很不开窍的权力正在一脸麻木呢?

  “将政府配车只用于游山玩水那才是不正常现象”,杨维骏这句话同样值得玩味。“开公车带村民上访”是生动的权力课,它不止有关民主与法治,同时也是阐述了权力怎样生活才更有品质,非常值得一些权力潜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