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抗击癌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10:32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

  因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患者一旦被确诊为肺癌时,多已是晚期。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的不断加重,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肺癌已位居城市人口所患肿瘤的首位。祖国医学认为,肺癌多是由于正虚、邪热、痰浊、瘀血等原因所致。然而同是肺癌患者,其病因、患病性质、患病部位及正邪关系,却各有不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证处方。从中医的角度,肺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热毒蕴肺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临床表现是:发热气急,咳嗽咯痰,痰黄而粘,痰中带血,甚至咯血不止,咯吐不爽,口苦而干,口渴欲饮,心烦不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快)或数大(快而有力)。治疗此型肺癌应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为主。采用的方药是:五味消毒饮加减。取蒲公英、薏苡仁、枇杷叶各30克,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黄芩、浙贝母、鱼腥草、杏仁、地龙、仙鹤草各12克,三七粉(分两次冲)、生甘草各6克。将上药(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次。在饭后用药液将三七粉冲开后温服。

  二、气血瘀滞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临床表现是:咳嗽不畅,痰少而粘,痰中带血,胸闷气憋,胸痛固定、如锥如刺,唇色紫黯,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鳞甲交错之状),口干便秘,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治疗此型肺癌以活血化瘀、行气通滞为主。采用的方药是:血府逐瘀汤加减。取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黄芪、薏苡仁各30克,当归、赤芍各12克,柴胡、枳壳、川芎、杏仁、桃仁、红花各10克,三七粉(分两次冲)、桔梗、生甘草各6克。将上药(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在饭后用药液将三七粉冲开后温服。

  三、痰浊蕴肺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咯痰,痰质稠粘,痰白或黄白相间,胸闷气憋,胸胁胀痛,神疲乏力,纳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黯,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濡(如雨滴样)。此型肺癌以化痰除浊、肃肺健脾为主。采用的方药是:二陈汤加味。取党参、黄芪、薏苡仁各30克,茯苓、瓜蒌、猪苓、地龙、白芥子、葶苈子、苍术、白术各15克,陈皮、法半夏、浙贝母各10克,三七粉(分两次冲)、砂仁(后下)、生甘草各6克。将上药(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用药液将三七粉冲开后温服。

  四、气阴两虚型肺癌

       此型肺癌的临床表现是:咳嗽少痰,咳声低微,痰稀而粘或兼夹血丝,气短喘促,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心烦盗汗,口干少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或细数。此型肺癌应以益气养阴、化痰止咳为主。采用的方药是:生脉饮加味。取太子参、黄芪、薏苡仁各30克,麦门冬、五味子、沙参、天门冬、茯苓、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15克,鳖甲(先煎)、浙贝母各10克,三七粉(分两次冲)、生甘草各6克。将上药(除三七粉外)用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用药液将三七粉冲开后温服。  此外,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上述各型肺癌患者用药时,还要注意对症施药、随症加减。例如:咳嗽严重者加川贝母5克、桔梗6克。痰多难咯者加浮海石12克,皂角刺9克。喘咳胸闷者加葶苈子10克,薤(音泄)白15克。高热不退者加水牛角30克,生栀子15克。胸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5克,川芎12克。反复咯血者加茜草12克,仙鹤草15克。胸水难消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纳食偏差者加炙鸡内金10克,陈皮10克。口干舌燥者加制玉竹15克,石斛15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柿蒂10克。腹泻者加芡实15克,禹余粮15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5克,番泻叶3克。尿痛不利者加车前子15克,金钱草30克。形寒肢冷者加仙茅9克,淫羊藿15克。腰酸腰痛者,加续断15克,杜仲15克。全身乏力者加黄芪30克,灵芝15克。夜寐欠佳者加柏子仁15克,酸枣仁30克。自汗盗汗者加瘪桃干30克,稆(音旅)豆衣12克。
(实习编辑:伍智聪) 

中医辨证论治 对付肝癌 

        肝癌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病情重。因此要全面掌握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1.辨虚实患者本虚标实极为明显,本虚表现为乏力倦怠,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等;而右胁部有坚硬肿块而拒按,甚至伴黄疸、脘腹胀满而闷、腹胀大等属标实的表现。

  2.辨危候晚期可见昏迷、吐血、便血、胸腹水等危候。

  治疗原则

  针对肝癌患者以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的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恢复肝主疏泄之功能,则气血运行流畅,湿热瘀毒之邪有出路,从而减轻和缓解病情。治标之法常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消积散结等法,尤其重视疏肝理气的合理运用;治本之法常用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滋补阴液等法。要注意结合病程、患者的全身状况处理好“正”与“邪”,“攻”与“补”的关系,攻补适宜,治实勿忘其虚,补虚勿忘其实。还当注意攻伐之药不宜太过,否则虽可图一时之快,但耗气伤正,最终易致正虚邪盛,加重病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选加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右胁部胀痛,右胁下肿块,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时有腹泻,月经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川芎活血化瘀;白芍、甘草平肝缓急。疼痛较明显者,可加郁金、延胡索以活血定痛。已出现胁下肿块者,加莪术、桃仁、半夏、浙贝母等破血逐瘀,软坚散结。纳呆食少者,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神曲等开胃健脾。

  ·气滞血瘀

  症状:右胁疼痛较剧,如锥如刺,入夜更甚,甚至痛引肩背,右胁下结块较大,质硬拒按,或同时见左胁下肿块,面色萎黄而黯,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甚至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方药:复元活血汤。

  方中桃仁、红花、大黄活血祛瘀;天花粉“消扑损瘀血”;当归活血补血;柴胡行气疏肝;穿山甲疏通肝络;甘草缓急止痛。可酌加三棱、莪术、延胡索、郁金、水蛭、廑虫等以增强活血定痛,化瘀消积之力。或配用鳖甲煎丸或大黄广虫丸,以消症化积。

  若转为鼓胀之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者,加甘遂、大戟、芜花攻逐水饮,或改用调营饮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湿热聚毒;

  症状:右胁疼痛,甚至痛引肩背,右胁部结块,身黄目黄,口干口苦,心烦易怒,食少厌油,腹胀满,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胆,泻火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

  方中茵陈、栀子、大黄清热除湿,利胆退黄。常加白花蛇舌草、黄芩、蒲公英清热泻火解毒。疼痛明显者,加柴胡、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肝阴亏虚

  症状:胁肋疼痛,胁下结块,质硬拒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昏目眩,纳差食少,腹胀大,甚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养血柔肝,凉血解毒。’

  方药:一贯煎。

  方中以生地、当归、枸杞滋养肝肾阴血;沙参、麦冬滋养肺胃之阴;川栋子疏肝解郁。出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牡丹皮清热凉血止血。出现黄疸者,可合茵陈蒿汤清热利胆退黄。

  肝阴虚日久,累及肾阴,而见阴虚症状突出者,加生鳖甲、生龟板、女贞子、旱莲草滋肾阴,清虚热。肾阴虚日久常可阴损及阳而见肾之阴阳两虚,临床见形寒怯冷、腹胀大、水肿、腰酸膝软等症,可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为主方加减化裁。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当选用具有一定抗肝癌作用的中草药,如清热解毒类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拳参、蛇莓、马鞭草、凤尾草、紫草、苦参、蒲公英、重楼、野菊花、肿节风、夏枯草等;活血化瘀类的大蓟、菝葜、鬼箭羽、地鳖虫(廑虫)、虎杖、丹参、三棱、水红花子、水蛭等;软坚散结类的海藻、夏枯草、牡蛎等。  若合并血证、黄疸、昏迷或转为鼓胀者,可参照有关章节进行辨证论治,病情危重者尚须中西医结合救治。
      (责任编辑:叶惠玲) 

肝癌治疗 有方剂3款 

          肝癌的治疗,中药方剂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中医方剂(一)

  【辨证】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名】金黛散。

  【组成】紫金锭6克,青黛12克,牛黄12克,野菊花6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3克。

  【出处】《肿瘤临证备要》。

  中医方剂(二)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名】柴胡蚤休汤。

  【组成】炒柴胡10克,蚤休15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黄芩15克,莪术15克,全瓜蒌20克,生鳖甲20克,虎杖2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浙江省中医院方。

  中医方剂(三)

  【辨证】气滞瘀阻。

  【治法】清化湿热,祛瘀理气。

  【方名】清化抗癌汤。

  【组成】茵陈12克,山栀9克,三棱9克,莪术9克,山甲9克,广郁金9克,炒枳壳9克,生牡蛎30克,半枝莲30克,七叶一枝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林宗广方
          任编辑:叶惠玲) 

中医治疗 不是癌症“救命草”  

        近年来,中医“带瘤生存”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然而,仍有很多病人到了癌细胞复发并转移的晚期阶段,手术和放化疗都“没辙了”,才转而求助于中医药,并对此寄予不切实的希望。

  专家指出,肿瘤应提倡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事实上,不少医院的临床已证明,病人在手术的同时如果能及时结合中医药治疗,其效果大大高于后期才选择中医介入的患者。

  中医治癌应该及早介入

  近年来,中医“带瘤生存”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或身体特别虚弱的病人更对中医药治疗寄予很大的希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教授、博导林丽珠说,部分患者坚持长期服用中药,确能达到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正气亏虚,是癌症发病的内在因素。众所周知,癌症病人在术后都会元气大伤,脏腑功能紊乱,若要复原,需相当的时间,在这段恢复期内,病邪常会乘虚而入。因此,通过中医药辨证治疗,有助扶正祛邪,使病人元气逐渐恢复。

  “不过,就我近年接诊的病例来看,不少癌症患者都是到了晚期才来看中医。他们一开始查出病,都希望通过手术和放化疗手段解决问题,直到这些手段都试过但效果仍然不理想之后,才想起试试中医药。其实,他们已错失了中医药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林丽珠告诉记者,单纯用手术、放化疗或用中医药都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病人最好开始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如何在适当时期配合采用中西医各种有效手段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抓住最佳的治疗和康复时机。

  据她介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学肿瘤中心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病人在手术的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其康复率远远高于后期才进行中医介入治疗的癌症患者。

  中西合力 抗癌胜算大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来治疗癌症,目前已成为大嗍д呷峡傻挠行侄危诹俅采嫌τ檬制毡椤!绷掷鲋榉治鏊担壳拔饕街瘟贫裥灾琢龅闹饕椒ㄓ惺质酢?a href="http://dy.39.net/deptdetail.aspx?keshi=%bf%c6%ca%d2_%b7%c5%c1%c6%a1%a2%bb%af%c1%c6%bf%c6&area=" target="_blank" class=blue>放疗、化疗,这些以消除肿瘤病灶为主要目的的治疗方法有其适应证和局限性,且治疗后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内分泌失调等。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若能制定一个中西医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自始至终地辅以恰当的中医药治疗,往往“胜算更大”、“更保险”。

  林丽珠指出,手术前,使用中医药先可改善病人的某些脏器功能,增强病人的体质,等到病人接受手术时,其身体的正气更旺盛;而在手术后和放化疗过程中服用中药,能起到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的作用。另一方面,病人在接受中医药治疗以后稳定了病灶,更能增强放、化疗的效果,提高远期疗效、减少复发与转移,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但是,对不适合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可考虑用中医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地控制减轻其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认识误区

  林丽珠指出,有的患者认为中医可有可无,非要到手术和放化疗都“没辙”才来求助;有的患者则对中医寄予太高希望,甚至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仍不愿接受手术和放化疗;另外,不少病人还认为随便找个老中医开些中药就能“扶正祛邪”,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中医治疗肿瘤的误区。

  误区一:中医药治疗只用于恶性肿瘤的晚期

  “你的病已是晚期,我们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你去找中医看看吧。”这是晚期肿瘤病人在大型西医院就诊时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于是部分晚期患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中医院。这些患者常常经过了手术,放疗和多种方案多疗程的化疗,最后出现全身多处转移,体质差,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出现黄疸、大量胸腹水及多器官的衰竭。对于这些病人,中医药能否给他们带来希望呢?

  林丽珠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中西医治疗没有矛盾,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协同作用,不应被截然分开。其次,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并不仅仅在晚期,相反,早期术后患者及早接受中医药治疗,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研究证实,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常发生在术后2年以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发转移的几率会逐渐降低。因此,术后以中医药扶正培本为主的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脏腑功能恢复,在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方面有一定优势。相反,病人到了晚期,肿瘤负荷过大,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再来寻求中医药治疗,无异于螳臂挡车,常难以奏效。

  误区二:手术、放化疗损伤太大,只用中医药治疗就好

  一些病人说:“我就是来吃中药的,我不做化疗。”这类患者对中医药治疗寄予过高的期望,希望单纯通过中医药治疗使得肿瘤缓解。中医药治疗常通过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杀灭、抑制癌细胞,扶正抗癌的作用。

  对于年龄较大、一般情况较差、细胞分化较好、肿瘤进展缓慢、已经过多种治疗的晚期患者,可予单纯中医药治疗。另外,中医药对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使用中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一大特色,不但能顺利完成疗程,还有明显减毒增效作用,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期。

  但对付恶性肿瘤,许多临床的经验已证明:单一的治疗手段都不太理想,相反,中西医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更有效。因此,建议患者让医师结合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一般来说,在整个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值得提倡的。

  误区三:找个老中医开几副中药就行了

  不少患者认为中医是全科医师,内科也好、外科也罢,都是看看舌头、摸摸脉,然后开个方子,关键是找个有经验的老中医。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

         中医学的发展,在大多数中医院,中医生也有明确的分科。中医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治疗就是针对不同的病种使用不同的药物,而辨证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随证加减和化裁。大部分中医生都懂得辨证论治,但辨病治疗,则专科医师会更熟悉,因为专科医师能更好的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尤其对于中西医两套医术都能掌握的医师来讲,更加能知己知彼,更好地运用适当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服务。  中医肿瘤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治疗上有其特殊性,首先,肿瘤病人的兼夹症较多,虚实关系复杂;其次,组方中有较多的以毒攻毒药,这些药有些有小毒,有些有大毒,需谨慎使用;再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不少中药有直接杀灭、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但其种类、性能各异,且具不同的针对性,常常不同的部位的肿瘤选用不同的药物,如鼻咽癌常用石上柏、桔梗等,而天南星、半夏、山慈姑治疗肺癌的效果较好。另外,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专科医生可给予及时、准确的建议,指导患者选择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癌症多与热毒有关 中医治疗癌症多用黄芪

                                        2011年11月17日   来源:凤凰网

        中医认为,中药黄芪具有补气生血之功效,还能防癌抗癌。癌肿多与热毒有关,属实证,所以,古往今来,中医多采用攻伐法和以毒攻毒法治疗癌症。其实,中药黄芪是公认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一剂良药,可防癌抗癌。

        从临床上来看,癌症病人都伴有免疫功能下降及气虚、血虚等表现。有的癌症病人表面上看似乎体质好,但从实际上却有大量虚证的表现,可以说这是典型的虚实夹杂症。
  根据这些特点,专家发现黄芪是目前公认地既具有抗肿瘤活性,又具有补气生血功效的良药。黄芪对各器官的癌肿均可应用,手术前后用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手术治愈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放疗、化疗期间用黄芪,可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放、化疗的疗效,增强病人对放、化疗的耐受力。
       中药黄芪的使用方法
  黄芪既能补气,又能生血,气血足,鼓舞正气,以抗癌瘤。黄芪可单独使用,常用量为10-15克,大剂量可用到50-100克。另外,中药黄芪还可与其他中药同用。黄芪可配合野山参、白人参、生晒参、西洋参、红参、党参、白术、茯苓、大枣、当归、熟地等中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