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6:31:57

临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东统计信息网  2008-03-2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分析三次产业结构情况,有利于全面认识我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主线,提出了传统产业新型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2.4:51:36.6,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下降0.3个和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一)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及近五年来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产业结构即各产业所占比重,它反映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的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在前工业化时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小。在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演进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发展进程沿着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的现代化。

  根据三次产业演变特征,目前我市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主力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逐步加快,经济发展逐步由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2002年至2007年我市第一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7%,回落至2007年的12.4%,下降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47.8%上升到2004年的52.5%,之后的三年呈现稳中有落的态势,2007年为51%。其中工业从2002年的40.7%上升到2006年的45.1%,2007年为44.2%,趋势与第二产业相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规律与第二产业呈现此消彼长,2002年为35.2%,2004年最低为33%,之后三年逐步上升,2007年达到36.6%。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全省趋势基本吻合。五年间,全省第一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13.5%回落至2007年的9.7%;第二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50.5%上升到2007年为57.1%,其中工业从2002年的44%上升到2007年的51.8%;第三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36%下降到2004年的31.7%,之后三年逐步上升,2007年达到33.2%。

  (二)工业化中期阶段我市产业结构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2007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6.55亿元,比上年增长4.7%,比2002年增长31.9%。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列烟台、潍坊和济宁之后,居全省第4位。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700个,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709个。全年新认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累计达到331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183个。

  二是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表现为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效果好,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制造业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255.6亿元,增长35.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0.3个百分点,比2002年增加1848.03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96.6亿元,增长39.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同比提高0.5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7.2亿元,比2006年增加207亿元;比2002年增加56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4.64%,比2006年末提高了3.11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了15.43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2007年,我市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治金八大支柱行业完成总产值191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7.91%,增长35%,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26.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6.9亿元,增长42.1%;实现利税154.8亿元,增长39.4%。骨干企业群体快速壮大。2007年全市有337户企业完成产值过亿元,比2006年增加91户,比2002年增285户,过亿元企业完成总产值1629.3亿元,占比66%,其产值是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5倍。利税过千万元企业289家,比上年增加95家,比2002年增加212家,实现利税146.2亿元,是2002年的4.2倍。

  三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传统服务行业平稳增长。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312.96亿元,增长18.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1.6%,比去年下降0.7个百分点,比2002年下降3.9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9.5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趋强。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增加值172.77亿元,增长22.7%,高于传统服务业增速的4.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8.5%,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1.4%,拉动第三产业增长6.3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提高13.9和3.1个百分点。

  四是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首先表现为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稳步提高。2007年,我市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2.1:63.9:34,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同比分别上升0.7个和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其次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逐步加强。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6.9亿元,同比增长41.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投资增幅1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是2002年的3.5倍。技改投资完成146.6亿元,增长1.32倍,幅度高于规模以上投资106.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6亿元,增长89.5%,高于规模以上投资增幅64.1个百分点。再次社会事业投入加大。我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41.8亿元,同比增长73.3%,增幅高于规模以上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47.9个和31.7个百分点。

  五是就业结构调整明显。佩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就业结构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随着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07年末,我市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为49.8:21.7:28.5,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

  (三)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全省各市的比较。一是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在全省靠前。2007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4:51:36.6,第二、三产业分别比2002年提高3.3个和1.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4.6个百分点。2007年除青岛、东营、临沂、菏泽外,其他各市及全省第三产业比重比2002年都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莱芜,下降10.1个百分点;枣庄、潍坊、济宁和烟台均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分别为6.6个、5.5个、5.3个和5.3个百分点。2007年与去年相比,我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

  三是我市第三产业占比全省领先。2007年我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06.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6.6%,分别居全省第6位和第3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在全省的位次分别比2002年前移一位和七位。五年间第三产业总量超过济宁市,比重超过淄博、烟台、潍坊、济宁、泰安、日照和莱芜七个市。

          2007年全省各市三次产业占比情况表    单位:(%)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省  9.7   57.1   33.2   泰安  10.8    56.2    33.0 

济南  5.9   45.5   48.6   威海  8.1    61.8    30.2 

青岛   5.4     51.6     43.0    日照   13.7     50.9      35.4 

淄博   3.8     64.6     31.6    莱芜   6.2      66.0      27.8 

枣庄   8.7     64.2     27.1    临沂   12.4     51.0      36.6 

东营   3.7     76.5     19.8    德州   13.4     55.5      31.1 

烟台   8.3     61.0     30.7    聊城   15.1     59.2      25.7 

潍坊  11.6     58.1     30.3    滨州   10.6     62.0      27.4 

济宁  12.3     55.3     32.4    菏泽   27.6     47.9      24.6 

  三是率先发展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高于济宁、枣庄、日照、菏泽44.3亿元、355.6亿元、383.5亿元和444.6亿元。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高于日照、济宁、枣庄、菏泽1.2个、4.2个、9.5个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量、占比均列鲁南五市之首。

  二、存在的的问题

  虽然我市产业结构正朝着好的方向优化调整。但受区位、资源和经济基础的影响,目前,我市仍存在结构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调整优化难度大,就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

  (一)第一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按照第一产业发展规律,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比重稳步上升。2007年,我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比重为69.3%、5.5%、19.9%和3%,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结构与2002年的水平变化较小,结构调整不大。

  (二)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企业规模大,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企业规模小。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企业占比高,增长快。从行业看,2007年,采选业中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增长41.9%、58.3%和4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8个、23.2个和13.9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炼焦业增长3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的2.4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1.7%,较2006年提高5.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7%,金属制品业增长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四大行业占到规模以上总产值的21%。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2007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24.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企业规模小。2007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户均营业收入8738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06万元,居全省第15位。

  (三)第三产业发展压力大。第三产业总量小,比重还比较低。2007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06.64亿元,仅占全省水平的7%,低于青岛、济南、烟台、淄博和潍坊,仅为青岛、济南的37.2%和48.9%。第三产业占比虽然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入仍需加强。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236.9亿元,占投资额的34%,分别低于全省、全国3.2个和21.3个百分点。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行业投资不升反降。第三产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占比低。

  (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按照佩第·克拉克定理,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小于31.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大于3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于32.6%,而2007年末我市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49.8:21.7:28.5,与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协调。

  三、积极寻求突破路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中期是容易发生经济过热和周期性大波动的时期,从我市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发展处于第二产业快速增长过程,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阶段,要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必须实现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各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各阶段的作用,尽快形成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一)优化农业结构,保持农业稳定发展。按照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握好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化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弱自然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力争农业稳定发展。要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向机械化、规模化、集团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要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优化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变升级。

  (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建设制造业强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树立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始终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服从国家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根本,以体制创新为保障,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集约发展,促使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要切实加大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整合力度,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加大力气加快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和扶持,为企业生产经营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积极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继续推进新型产业规模化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增强全市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三)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在国家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要加大银企洽谈、项目推介和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并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得到优先重点保障。要提升传统行业,努力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加快批发市场整体改造提升,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软件、研究与开发、信息、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四)加快城市化步伐,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提高,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也只有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才能为经济更好的发展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就地开发空间有限,劳务市场发育相对滞缓。着力加快人才体系建设,建立有效机制,多渠道吸引科技型、创新型、综合型、专业型等高层次专业人才,形成与现代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职业上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逐步形成社会生产劳动者由体力型和经验型向劳动者智力型趋势过度。培育劳务中介组织,打造知名劳务品牌,开辟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切实把劳务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的“第一经济”来抓,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我市的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城乡统筹。

(来源:临沂市统计局)     相关报道
  • 临沂市1-2月外经贸平稳发展
  • 1-2月份临沂市经济运行健康平稳
  • 临沂:发展连锁经营 促进商贸流通
  • 临沂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内外贸易加快发展
  • 2007年临沂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    

    山东省统计局版权所有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山东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制作、维护

     

     

     

    临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查办案件职能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查办案件职能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日报网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推进临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习近平: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时政--人民网 李毅中在《经济日报》撰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规划约束 促进又好又快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秭归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重点工程: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应改变“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 依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党建创新推进重钢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更长一个时期平稳较快发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