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33:41

——听特级教师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1014,新塍镇中心小学围绕“理想课堂”举行了校本教研活动,上午是三节课,先是本校两位年轻教师张建平和季勇分别上了六年级的《三顾茅庐》和《赤壁之战》,第三节是邀请省特级教师、温州市实验小学林乐珍老师上《假如》;下午先是互动式评课,教授、特级教师、上课教师和主持人与台下的教师融为一体,说课评课,提问作答,精彩纷呈;最后请汪潮教授作讲座《小学语文新课堂的建构》,报告风趣、生动,把新课堂的特征概括为10个方面,赢得了满堂喝彩。活动非常成功,应该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每次走进课堂听课,我都会有新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尤其是听了特级教师林乐珍老师的课,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没有教过小学语文,对小学低段语文该如何教学,更是一窍不通。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也听了不少小学语文课,给我总的感觉是:语文课已不再是语文课,演化成了品德课、思想课、伦理课、公民课、文学课、活动课,传统意义上的“双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已经不见了踪影,语文课的传统教学内容——听、说、读、写,也已经退出了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再教字、词、句、篇,取而代之的是活动,是探究,是小组合作,是多媒体演示,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倒是很轻松,很快活,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很热闹,但这样的课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谁也说不清楚。对这样的课我一直心存疑虑,我也问过一些语文教师和教研员,他们说新课程提倡这样的课,如果不这样上,就会被说成是没有贯彻新课程理念,就会受到批评和指责。可我一直怀疑,如果语文课都这样上,那么就不应该叫语文课,应该改个名称。

今天听了林乐珍老师的课,我的疑问打开了,我的疑虑消除了。原来,特级教师的课并非像有些新课程“积极倡导者”所说的那样,只重视过程和方法,只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而首先要做的是语文“双基”的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观老师的整堂课,没有小组合作,没有活动设计,也没有脱离实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是通过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自渎,学生轮读,学生个别读,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课文,再走出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领悟,在阅读中升华。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抓住一些关键词、学生难理解的词、容易写错的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组词、书写,指导学生掌握结构,领会词义,学会运用,正确书写,比如“良”和“食”,老师反复比较,形象比喻,多次练习,指导学生写准确,写规范。我相信,通过林老师的教学,课堂中的学生都会对如何写好“良”和“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课,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我认为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有没有必要练习写汉字”采访一些中小学生,有的孩子说没有时间练字,有的孩子说没有必要练字,因为电脑更方便。很多孩子的脸上带着无所谓的表情。无独有偶,长春某大学文秘专业的李同学,到长春人才市场去应聘某高科技企业办公室文员。双方谈得很好,但李同学在填表时没写好汉字,不是提笔忘字,就是缺点少横。在200多个汉字中写了20多个错别字,他因此与自己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汉字以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汉字背后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汉字不仅是一种大众普及的书写工具、书法艺术,也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国宝。电脑不可能完全代替汉字书写,学生写好汉字,不仅是一种个人需要,更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使我们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教学生写规范的汉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我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不久前在西安市教科所中语组和西安市中语会联合举办的西安市中学语文精品展示课上,一段简短的课文,几个孩子在老师的提示下,连读三遍才勉强符合要求。传统语文教学中颇受重视的“朗读”逐渐成为一片新的贫瘠地带。读是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应该受到的训练之一,无论哪一个年级的学生,都应该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朗读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当然,强调读,并不是放羊般地读,也不是机械地读,而是老师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味、韵味和色彩,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去体会、去讨论、去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品味语言,感受形象,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达到其意自现的作用。

我觉得林乐珍老师的写字教学和朗读教学非常扎实有效,就凭这两点,就很值得语老师好好学习回味。一位教师在听了老师的课后说,她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一堂课下来,学生从字词的学习到整篇课文朗读、体验感悟都能训练到位,而且给学生的教育是多层次的;从教师范背课文到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到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学习字词,每一步都为学生搭好台阶,步步登高,再加上她评价语言的亲切、贴切、多样,使学生情绪和思维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我觉得这位教师的评价非常中肯,实事求是。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历来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莫衷一词。实施新课程后,更是新理念层出不穷,新流派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必须得教学生读书、写字、作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课。我们都清楚,数学课要教数学知识和能力,物理课要教物理知识和能力,化学课要教化学知识和能力,那么语文课自然也应该教语文知识和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的本质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和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师的任务,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第一位的无疑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必须学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否则,它就不是语文课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什么呢?无容置疑,就是如何读书和写作,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听说读写。如果语文课不教学生读书和写作,还怎么称之为“语文课”呢?我想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连这样基本的常识,我们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会不明白,还要在那里争论不休,把一线教师往歧途上引,弄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好课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林乐珍老师上的《假如》一课,在我看来,就是一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要追求的课,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课。

以上是我听了林乐珍老师的语文课后的一点思考和体会,有感而发,不一定正确,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