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奥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58:13
因果的奥秘(与时俱进的劝善文)

  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胖嘟嘟的,而有的人却瘦弱多病?.......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假如遗传就可以解释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些平庸的父母却生了聪明可爱的宝宝,而有些知识份子却反而生了白痴儿女呢?

  假如营养就可以解决健康的问题,为什么仍有许多富人家骨瘦如柴,一生多病?难道他们没吃过营养品?

  假如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致富,那为什么有些人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却仍然贫无立锥之地,而且还向人家租房子?可是那些出生在富贵家庭的孩子,却生来就养尊处优,终生财物享用不尽.........

  如果我们深入地探讨上面几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因素存在。例如:为什么不能自由地选择诞生地点、家庭和父母兄弟呢?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一般人称之为‘命运’’。佛家称之为‘过去的业力’’—意即我们过去世在身体、语言和心念中的造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

  孔子曾经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命’’字其实指的就是‘因果’’或‘业力’’。因为不知道三世因果,就无法了解命运的由来,就不能改变或创造命运。

  不了解命运的由来就会怨天尤人,不能随过而安

  不能改造命运,那再多的学问和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

  有人打开报纸,看到意外丧生的新闻,亦会在叹息之余,喃喃自问:“为什么他会遭到上天如此不幸的安排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相命学家都会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这是出生的八字命理某某运,某某部位的不好所致。”

  如果再深入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生出来就会八字好,有人生出来就八字坏?命运的主宰真的这样不公平吗?”

  我们要想深入彻底地探讨这种“宿命’的根本渊源,就必须了解佛教中的三世因果。


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理解问题非常肤浅,如关于人出生的差异,很多人认为那不过是个概率问题,其实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现在很多科学家分析问题 ,解释不清楚某现象产生的原因,  就喜欢用另外的现象来解释现象,这就跟没解释一样,有人问非洲为什么贫穷,我解释说这是概率问题,地球那么大,肯定有地区贫穷,病人问我为什么得病,你跟病人说你就应该得病,全国十二亿人肯定有人得病,有人被你误诊医死了,你就解释说全国每天死亡几百万人,病人死亡是正常现象,就应该去死,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回避问题,很多知识分子无力解决人生最关键的问题,无法找到影响命运最深刻的原因,就索性归结为概率问题,我们活在世界上对我们生命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这个概率问题,世间任何人任何事都逃脱不了这个概率问题



现在的科学认为:宇宙中每一件现象有它的原因的。心理学也强调: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说素:“所有各派的一切哲学家都以为因果律是科学的基本公理之一

科学界对因果的解释是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因果并非是某家宗派文化的独创,而是自古以来诸圣贤的共同认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也是以因果为根本,如论语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讲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道家《太上感应篇》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等;形成了特有的感应说、承负说和阴鸷说,基本上都是些朴素的善恶报应思想虽然是共同的认可,但是却存在着认识和层次上的差异性。所以,每种宗教固然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或类似因果理论,但是,其包揽性、容纳性却也明显存在着不同。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因果关系,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1、神创因果;如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基督教、伊斯兰教;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如某党的“无神论”。

  在某些方面来讲,无因有果和有因无果在唯物主义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只承认联系,不承认深刻的联系,如承认自然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但是在社会领域唯物主义却不愿去承认或面对这种联系(因果)。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唯物,反而陷入了虚无。唯物论在历史上也反复出现过,但是从来都没有占领过主流的思想阵地,唯物主义者主张‘一世论’’认为人不过是父母和合而生的血肉之躯,思想和感觉不外是大脑和神经的运动现象。一死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处处都为这一生的物质享受和自己的利益打算。他们的生活充满着短视、残酷和功利的私欲,甚至为了个人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我们可以发现‘一世论’’和‘无神论’’、‘唯物论’’、‘自私的功利主义’’、‘以物质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是相关连的。近代由于科学的崛起,人们过分崇拜外部物质世界表面的辉煌成就,由于唯物至上的偏执,障碍了对内心世界奥秘的认知。以往以因果观念为核心、随善恶标准取舍行为的方式,被随心所欲、颠倒善恶的盲目行动所取代,因果的观念正在逐渐泯灭。人们对于遍及一切时空、一切行为的业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认为三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规戒律是压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锁,只有把因果报应的学说彻底推翻,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获得自由和幸福。由于对苦乐因果的愚昧不知,现代人的行为随意放纵,道德沦丧、人心日下

  有些宗教进而主张二世因果,他们认为:好人死了上天堂,坏人死了下地狱。善人死了为神,恶人死了变鬼。

  这种思想当然比无神论或唯物论好多了,至少它可以鼓舞人心向上,阻止人们犯罪,对于安定社会实在功不可

  没。可是这种理论并不圆融,并同时也不完美。

  第一、它不能合理地解释:人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人一出生在体重和智力上就有种种差异?再者,难道一个人

  今生做了一点恶,来世就永远变鬼或者下地狱,而永不能翻身。万一他当鬼或在地狱时,改过向上,就没机会

  再转生到比较好的世界?.........这种理论当然显得十分死板。

  

  只有三世因果的理论才是圆满的,它不但可以解释宇宙间的种种现象,而且可以使一个人不致埋怨命运而怨天尤人

  甚至还可以鼓励人们努力奋发向上,积极造福社会。

  培根曾说过:‘人们之所以成为无神论者,是因为对哲学没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一个人能研究精深的哲学,那就不得不归依宗教了。’(见培根论文集)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对因果报应大都知道一二。但是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

  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相信来世的则会认为这个结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其实佛法讲的因缘果报、因果定律并非如此,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佛法讲的因果,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所谓“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意思,而这四字其实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佛教的基础,佛教其实就是佛陀的教育。

  一代高僧大德印光大师说:“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古话说:“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在因果法则面前,人人平等

  1,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是贯穿一切事理的,例如,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随时变迁,果报自然也能随时转变;人们所常说的“命运”,实际就是业因果报。

  人一生的命运,看风水的说是受祖坟和住宅的影响,算命的说是受生辰八字的影响,看相的说是受面相手相的影响,普通人则说是性格和机遇造成的。其实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是本人所造的善恶之业力。很多看风水的人因福报有限,却不能给自己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即使找到也不一定能得到,即使得到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而如果心态改变了,则外境也会改变。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他的面相会朝好的方向转变,他的命运常常算不准,有的住在风水恶劣的地方,后来风水也跟着改变。如虚云和尚住在广东南华寺,寺庙前的河水在门口形成很不好的“反弓水”,后来竟然天降大雨,河流在一夜之间改道。

  《三命通会》有一个故事,宋代有个人叫尹洙,顶骨凹陷,眼睛无神,牙垠露出,山根塌陷,按理应该贫贱短命。后听一个名叫蔡襄的相士劝告,多积阴德,还周济了很多灾民。忽然一天晚上浑身发抖,之后顶骨凸起,双目有神,牙根掩藏,山根隆起。后来不仅长寿,并且高官厚禄。

  这些术数,只对一般凡夫有用。大善之人和极恶之人,这些术数都不管用。

  明朝有一位袁了凡,碰到一位高人把他一生的情况都详细地推算了出来,前后都应验了,连细节都非常地准确。直到有一天,一位禅师教他积德改命的方法。从此他努力地改过积德。此后,命运就发生了变化。本来没有儿子结果生了两个儿子,并且都成了才;科举考试算来只考第三,却考第一;本来考不上进士,结果考上;本来作官只能做到知县,结果却上升到兵部;本来寿命53岁,却活到74岁。所以我们应该从心态入手,从根本入手,根本改变了,枝节就会随着改变。

  弄清因果的道理,才能明白“命”、“相”之所以然。从十二因缘的道理解释,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做“报身”。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于依报。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也丰富满足;正报无福,依报也就困窘恶劣。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并不是从外来,全是自作自受。一个人的“命”和“相”正是这些业因果报的体现。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约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

  佛在《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

  假使经百劫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有情随受果

  就是说我们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为什么许多好人没得好报?

  印光大师说:作恶而得善报的,好比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但不会马上冻死饿死,因为他的财产丰厚;行善而遇到灾殃的,是往世恶业成熟,比如犯罪的人虽然立了一些小功,但罪行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改重为轻。

  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不知因果之理非常深奥。

  人们常对现实中的一些事情愤慨,有人说,某官捞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贪污受贿总该是恶行,他的官反而还升了。子女尽管学习不好,却用捞的钱出国留学,回来后定到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单位,仍是出人头地,处处占尽了便宜,也没有见到他有什么恶报应。其实因果是贯通前生后世的,不能在一世一事上下结论。就是从现代来讲,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用十年甚至于二十年的时间来验证,不要看到眼前一、二年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就下结论。我们也确实看到有的人贪污很多钱,用钱买官升职,捞的更多了。但另一方面,他的儿子吸毒,已经开始败家。还有的人钱没有少得,孩子却连大专都没有考上,为培养后代,花钱出国,几十万元进去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这就是因果报应。同时,世上纯善纯恶的人太少了。有的杀人犯,临死前天良发现,捐献人体器官。有的强盗扶养孤儿,大恶之人也有善的一面。反过来。有的人扶弱济贫,但公款照样贪污。有的官员制定了一系列利民富民政策,却对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进行种种迫害打击。有的人表面行善,实在做恶。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就下结论,更不要只看表面就下结论,要知道因果报应是微细而复杂的,是一丝一毫都不会错的。因果报应并不因为你不相信而不存在。就如一个人存了亿万元的钱,我们看到他不工作,却花钱如流水,还会因为造恶被罚款。但是他存的钱还有许多在银行里,不会立即就贫穷。所以,有的人造恶不但没有遭殃,反而还提升了官职,或者凭借生意的作大,成了社会名流。这是因为他们是过去生积的福报很大的缘故。

  印光大师文钞全集引述了一件唐朝玄奘法师记录下来的事:唐朝时西域天竺国有位戒贤法师,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国。某一年身患恶病,痛苦极为惨烈,无法忍受,正想自杀以求解脱时,忽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位菩萨降临,指示他:“你在久远劫前,作过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恼乱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称为恶道〕,长久受大苦报,由于你宏扬佛法的缘故,得以免除将来的地狱大苦报,将它转变成目前的人间小病苦,你要忍受。再过三年,有位大唐国僧人名玄奘,会到此拜你为师,求受佛法。”戒贤法师于是强忍病苦,力行忏悔,经过很久,终于康复。过了三年,玄奘法师果然来拜师求法。戒贤法师叫弟子述说病苦的情形,徒弟边说边哭,可见病苦的惨状。若非菩萨指明往世因果,或许有人会说,如此大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尚且得到这样的惨病,佛法有什么灵感和利益呢?其实这全是往世业因,以及转“后报重报”成为“现报轻报”的缘故

  《清凉山志》记载,隋朝代州有豪富之家,姓赵,有两个儿子,哥哥叫盈,弟弟叫孟。父亲死后,哥哥把弟弟的家产全都霸占了。哥哥死后生到弟弟家为子,名叫环。弟弟死后生到哥哥家为孙,名叫先。一次他们来到五台山,走到偏僻处,环因为先的祖父霸占自己家的财产,想杀先。结果一个跑一个追,来到一个茅篷前。一个老僧人制止了他们,并给他们喝了一杯茶,于是两人都记起了前世的事情,大哭起来。后来都在山中出家修行。世人不明白其中的因缘,只看到表面上哥哥家强霸而代代不衰,弟弟家受欺而代代穷困,于是断言没有因果,而不知道实际上是环自己的前世霸占了自己家的家产。

  《华严经》讲: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

  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以总的六道而言,因业因的善恶差别,所感的果报有苦乐之别。比如:天人是以善业转生天趣感受乐报,地狱众生是以恶业堕入地狱而感受无量痛苦。其次,以同一道众生而言,虽然共业相同,但以个业的善恶差别,而须别别感受不同的苦乐。比如:一般的饿鬼每日都被饥火逼恼,而有些大力恶鬼却能享受天人般的妙欲。至于人道,如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人口有十几亿之多,却无法找到两个命运完全相同的人。人类纷繁复杂的苦乐万象,唯一是由业的善恶差别所致。再次,即便是同一个众生,由于所造业的善恶繁杂,他的人生境遇也是有苦有乐。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如《百业经》说:“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入中论》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俱舍论》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

  众生无量的痛苦与安乐,佛说唯一由业产生,善恶业也有无量种类,以种种不同业造就种种不同众生,各有各的性格、相貌、苦乐、遭遇。这张“业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及一切情器世界。不但是有情本身,乃至有情所依的器世间也是如此:下至风轮,上到色究竟天的天宫,这一切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产生

  比如铁柱地狱里的众生眼里看到烧得通红的铁柱,是一个美女,等他去抱的时候,却被烧得冒烟。要知道根本没有人逼迫,那些刑罚都是罪人自己的业力所显现。不光地狱是业力的显现,人间同样也是,六道轮回都是。

  如果能信解以黑白二业决定苦乐,以业差别决定苦乐差别,再以这条道理观照世界,便会发现万法本是那么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而贯穿其中的规律便是因果律

  前面说了因果的运行。那么按照这个因果运行的模式,我们还需要了解因果的几个特点:

  1因果是自作自受的

  因果的作用永远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你造作的业果,导致别人承受的。或者别人造作什么业力,而你得到果报的。

  <般泥洹经>讲:‘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哪怕是父子至亲,其造作的业因也不会因为亲缘关系而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父亲造作了什么罪过,结果牵连到一家人都受到打击。于是很多人就误以为业力是可以传递的。甚至于发展出世俗中自己造福儿孙享用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个人犯罪,全家受到牵连,依然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因,故此会有果报。而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它人得到果报

  我们也同样看到,一样有很好的父亲却生出一个不幸的儿子,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的亲属竟然很好。用业力可以传递、可以代受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

  一个国王的儿子成为王子,并不是因为国王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儿子一定造作了与此有关的业力。国王不过是助缘之一。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有个公主,聪明美丽,宫里上下都很喜爱她。父王对她说:“因为我的缘故,人们都喜爱你。”她说:“是因为我的业力,不是因为父王。”这样问三遍,她都这样回答。国王很生气,就把她嫁给一个穷人,说:“我看看你有什么业力。”后来公主跟着丈夫回到老家,意外地从地下挖出很多金银财宝。国王听说后,请问佛陀其中的因缘。佛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个女人想供养如来,他的丈夫阻止她。女人说:我已经发了愿,不要阻止我。她丈夫就同意了。现在的夫妻俩就是过去的夫妻俩,她丈夫因为阻止她供养,所以总是很穷困,又因为同意她供养,所以总是因为女人而致富。

  2因果各业不同

  《大庄严论经》讲: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国中王嗣欲绝。时有王种先入山林学道求仙。即强将来立以为王。从敷卧具人索于衣服及以饮食。时敷卧具人而白王言。各有所典。王于今者不应事事尽随我索。我唯知敷卧具事。洗浴衣食。悉更有人。非我所当。以此喻可知一切诸业。如王敷卧具人各有所典。业亦如是。各各不同色无病者财物可爱。智等诸业各各别异。有业得无病。有业能得端正色力。如彼仙人从敷卧具人索种种物终不可得。若生上族不必财富。诸业受报各各差别。不以一业。得种种报。若作端正业。则得端正色力。财富应从余业索。是故智者应当修习种种净业得种种报。

  这里说曾经有一个国王,没有儿子,于是入山学道求仙,希望将来有个继承人。于是向跟随他的负责卧具的仆人要衣服和饮食。这个仆人就说,大家各有分工。大王不该什么事情都和我来要,我只知道卧具的相关事情。而衣服饮食则有其他人。不是我来负责的。

  这个故事比喻的是一切诸业,如同仆人各有分工一样。各个不同。健康、财富、容貌、智慧这些业力都各个不同。

  有的业因可以得到无病的果报,有的则得到容貌端正。如同那个国王一样向负责卧具的人索要其它的东西是得不到的。如果生为皇族或许便无须财富,各种业力的受报是不同的。不会因为一种业因得到各种果报。

  就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什么因,就感什么果。杀生,感多病、短命、地狱等报;邪淫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极损功名、地位、名声,同时感配偶不贞洁、不守本份,多病、子孙不良、畜生、地狱等报;偷盗感贫穷、饿鬼等报。以安忍业感召相貌庄严,又以布施业感受丰富的物质生活

  有人说:学生成绩好的就容易考上好的学校,这不是全靠自己吗?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有福报的学生成绩自然好,但也有不少成绩好的考不上好学校,而成绩差的却考上好学校。

  另外,有人机关算尽、钻营投机,当上一个小官,比如局长,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殊不知,可能他正是因为心机太深,有损福报,才从县长降到局长。要知道,世间有能力的人多的是,很多人没有福报都当不了官,而当官的是因为他有这个福报,往世种了当官的因。如果出身、经历、机遇相同的话,并不见得他的能力比其他人强多少。

  有人以为“风水轮流转”,人家发财当官是运气好,说不定下辈子我也会。要知道如果没有种福报,下辈子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比这辈子更不如。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还有人说:我又没有损人偷盗,怎么还是没福报?须知不偷盗和种福报是两种因,我们现在有饭吃、有水喝,本身就是往世积了福的缘故。“有饭吃、有水喝”并不是每个众生最低的基本“权益”。那些因为没有种福报而千百万年没饭吃、没水喝的众生太多了!

  有人觉得钱财是我的,自私自利是天经地义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要知道,只有“舍”,才能“得”

  很多人认为大富靠天,小富靠勤。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财富,无论小至粒米,大至全世界,都是从我们的福业而来,在过去世中,如造作了很多福业,那么现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报,甚至穷困到无以为生。过去世的福业,决定了我们现在的财富与享受,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不过是导致富贵一种助缘罢了。假如过去(世)没有布施,今天不管你怎么努力赚钱,也是赚不到钱或无法积聚钱财的。我亲眼见过许多做多做生意很卖力的商人,甚至还节俭到舍不得住在旅馆而睡在自己的轿车里;也有做生意勤奋到数天才洗一次澡,可是最后还是负债累累,贫无立足之地,处处向人租借房子。这不是时也、运也,命也,而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没有种财富的正因。所以今生虽然拼命工作,到头来还是穷困度日。有人不懂因果道理,他们会感叹地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也许有人认为赚不到钱是找错了职业,运气不佳、人缘不好,方法不对等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这些因素都只是致富的助缘,而非真正的原因,布施才是将来致富的根本原因。

  3一业多果,多业一果.

  在佛法中讲述的因果业报都提到过,一种因会得到不同的果报。但这些果报都是与此业因属于同类的。

  比如不邪淫的果报,经中讲:邪淫有十恶事。何等十。常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不善法增。危败躯身。不检其妻。不守财贿。常为人疑。宗亲不信。种业如是。门不贞洁。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设得为女非独一主。设得为男驰骋邪淫。自失其妻。是十恶事。

  所以种下一因,得到的可能是多种果报,这和我们自然界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果实总是比种子大,而且还不止一个果实。

  再比如说杀生得到的果报,决不仅仅是被人杀这么简单。一命抵一命的说法在因果理论中是不现实的。

  不要认为因果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么简单。问题其实非常多。

  在《鬼问目连经》就叙述了非常多的业力果报的例子,例如:

  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患头痛。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好以杖打众生头。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顽无所知。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强劝人酒。令其颠倒。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这里说的花报,就如同种子开花一样刚刚显示出样子来,真正的果实还没来到。

  这些鬼问目连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目连就告诉他们从前他们做过什么业因导致的,而这个业因并未完全成熟,刚刚才显现出效果。将来的果报是在地狱。

  这里的鬼的痛苦之处,也并非是什么怨亲债主跟着它、陷害它、它已经是鬼了。而是果报如此。

  从这里我们了解我们遇到的事情,有的未必是真正的果报,真正的问题恐怕在现世还未到来。

  那么什么是多业一果呢?

  这个很好理解了。那就是最终的果报是多种业力的集合。比如上面《鬼问目连》中说的一样,这个鬼为什么经常头痛呢?因为曾经喜欢用棍棒打别人的脑袋。它肯定打了不是一次,这些业力集合在一起导致了地狱的果报。如果它仅仅偶尔打过一次别人,果报则肯定不是这么严重。

  如果你造作的同类业力特别多,结果也一定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善恶业辨析

佛教分析恶业,从我们人的身、口、意的三种动作上,列出十种恶法,叫做“十恶业”。
     第一身有三种恶业,即是杀生、偷盗、邪淫。杀生,便没有仁爱,偷盗,便不够义气,邪淫,便不合礼仪。没有仁爱,没有义气,没有礼仪,所以成了恶业。
    第二口有四种恶业,即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妄言,是虚妄而不诚实的骗话。有些人,专说骗话。欺诳他人。如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有事说无,无事说有之类。绮语,是说些“巧言令色”的漂亮话,或无益无义的污秽话,和“午夜责缘”的谄媚话。为了讨好他人,以遂己利,不惜污蔑自己的灵魂,出卖自己的人格。两舌,即是“两边嘴”,俗话叫做“两头蛇”。同是一个人,而能说出两种不同的话,好像有两条口舌一样。如对张三说李四不好,对李四又说张三不对,意在离间他们的感情,弄到他们结冤成仇,不能相和。这种人是最要不得的,在广大的人群中,可说是“害群之马”,因了他的搬弄是非,颠倒黑白,往往会搞到朋友不和,家庭不和,乃至社会国家的不和。恶口,就是破口骂人,或出以恶意,咒诅他人,希望他人早点死了,他心里才安乐。佛曾告诉他的弟子们,这四种话都不是学佛的人所应该讲的,要是讲了,便要犯了口业的过失,所以再三再四地劝人,要人很谨慎地戒绝了它。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佛是早巳注意到这点,所以能苦口婆心,诲人不倦。
     第三意有三种恶业,即是心里对于外境,起贪,起嗔,起痴。看见人家的好东西,动了觊觎的念头想占有它,榨取它,据为已有,以填欲壑,这叫做贪;如果贪求不得,妄想不成,恼羞成怒,大动肝火,妒恨他人,这叫做嗔:我们研究一个人的心理,到底他怎么会起贪起嗔呢?原因是在于愚痴。愚痴的别名是“无明”,便是不够智慧,对于事物的真理,没有看得清楚和透彻,不知宇宙诸法都是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的,所以才会生起无理的贪求,无理的嗔怒,而造诸恶业了。

诸恶业中,尤以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为造杀、盗、淫等恶业,引起生死流转的主要原因,被称为“三毒”——三种能害众生慧命的毒药。

《法华经·方便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圆觉经》云:“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为什么佛说由欲生苦呢,因为痛苦的根源是爱欲,这点很难被人们发现,比如说我爱的人离开了我就会痛苦,我讨厌的人离开了,我就不会痛苦,在轮回中种下多少贪爱就必将收获多少痛苦,而贪爱的根源又为愚痴,因不懂因缘生万法的奥义(见后文)而贪着美色,美色从根本上讲是人们被五蕴(眼耳鼻舌身)劫持产生的幻觉。在爱河内漂流的众生,也没有时间仔细观察思惟,所以会不断造业增添烦恼,贪爱,被佛学强调为导致众生轮回六道的直接原因。


三毒中的贪与嗔,往往紧密相连,有如阴阳,嗔恨终因贪爱而起,因为爱某种东西,才会恨取得所爱的障碍。如因贪爱某位异性,必然嫉恨情敌;因贪图权位,必然嫉恨政敌。如偷盗是为了满足贪欲而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杀生是因嗔心推动而不把对方当生命来看待,一心只想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愚痴而认为某些众生生来就是供我摧残的,所以该杀。当我们被贪嗔痴障蔽时,内心就会变得极为狭窄,理智丧失,体会不到有情的痛苦,在这些烦恼状态中造业。所以说恶业的根源是三毒烦恼。真正能毒化身心的,就是贪嗔痴,没有其它胜过它的毒,所以叫作三毒。一切恶业不是以其它方式驱动的,唯一是以烦恼驱动,因此烦恼是造业的根源。当心中有贪嗔痴时,身口意的造作会不自在地趣向邪恶。

唯一能对治贪嗔痴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指修行人通过长期持戒内心稳定,能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状态,这种状态被成为定,在定中能堪破世间万事万物,从而生起大智慧,拥有大智慧的佛陀总结出与贪嗔痴三毒相反的四无量心,那就是慈悲喜舍,能令有情离苦得乐,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

慈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主动去关爱或怜悯所有的人使他们获得快乐。即使与我们完全无缘的人也不例外。如遇见有人几天没吃饭,给他饭吃是慈;遇见老人过街怕被车撞,牵他们过街是慈;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是慈。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帮助别人,爱护小动物等。
悲,是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自己心里也难受,所以希望拔除他们的痛苦,是与冷酷的行为相反的,如儿女生病父母见了会心疼,看见弱小被欺凌,我亦感到心痛这就是悲;佛经讲见道菩萨得了无分别智,具有深广的智慧,他们看众生,个个都具有如来藏,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时,就真正能像爱惜自己一样地去爱惜普天下的有情,
喜,是欢喜、随喜、恭敬、赞叹,就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福德,是恭喜别人,可以帮助我们去除对他人的嫉妒与不满。如看见别人做善事,我们随喜赞叹;不但使做善事的人心生欢喜,自己也获随喜功德的利益。
舍,是无私奉献,为了他人的安乐可以舍弃自身的一切,也有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的意思。如那些为救人溺水身亡的义士,那些为了让儿女过的更好自己辛勤劳动父母,那些无私捐款奉献爱心的人。



一,唯物主义的动摇

  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

  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

  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缘起论”是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佛教和其它一切宗教、学说的根本区别所在。它揭示了世间一切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的。

  “缘起”的极至,叫做“性起”,就是指诸佛在自受用境界中绝对自由,完全无碍。

  由“缘起论”可以演绎出许多义理规律,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生,是说世间万有的生灭变异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本质都是空。因是事物发生的原因,而缘则是辅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