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基本名词 - 悠悠幽兰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14:05

 

陶土    制造陶器用的原料。多种粉状或土状的矿物集合体,常含有砂粒或粉砂。陶土含有有机物质,呈灰白、黄、褐红、灰黑等色,具有吸水性、可塑性。陶土加水调合后可制成各式器皿。古代泛称制瓷原料为陶土。

 

2 b6 q:

黑陶     胎体器表均呈黑色的陶器统称。黑陶制作形状规则,器表打磨光亮。其艺术特征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具有质朴无华的品格。代表器形有单耳杯、高柄杯、鼎、斝等。黑陶被誉为我国"造型艺术的鼻祖"。黑陶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因而被命名为龙山文化的代表。

 

灰陶    胎体器表呈灰色的陶器统称。灰陶利用还原焙烧成,陶胎坚硬,经久耐用。品种有烹饪器、食器和盛贮器等。其装饰纹样,有陶拍拍印的绳纹、篮纹;有用尖状工具刻划的方格纹;还有用堆贴手法制成的绳纹等。灰陶多采用模制,圆器则用陶车。

 

彩陶 用色彩绘制图纹的古代陶器品种。彩陶多为手制,壁薄而均匀,外表多以黑红等色做彩绘原料,以植物、动物、几何形等为纹样。造型以杯、钵、碗、罐、瓮为常见。我国彩陶分为以下几大类型:①半坡型仰韶文化彩陶;②庙底沟型仰韶文化彩陶;③半山型马家窑文化彩陶;④齐家型文化彩陶;⑤大汶口彩陶等。

 

白陶 早期陶器品种,以胎体和器表均呈白色而得名。制作基本采用手制,后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形有鬶、爵、豆、钵、罍、壶、卤、觯等。纹饰有兽面纹、夔纹、云雷纹等。白陶是同期仿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被认为是当时王室和贵族作祭祀的礼器,是殷商物质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 C9 a1 Q

& n5 ~& i
     
紫砂陶 用紫砂泥等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称紫砂陶。紫砂陶质地坚硬,器表不施釉。制品最多的是茶具。用此类茶具泡茶,不失原味,茶水不易变馊,耐热保温性好。紫砂陶还具有色泽素雅,富有民族风格等特点。 $ C% G: k* R% e$ A) n
     
硬陶 古代陶器的一种,亦称印纹硬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有发现。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细腻,烧成温度较高。器表拍印有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纹饰。硬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  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8 k* }- m) [6 e! K
     + Q) ~6 N1 o6 ]
软陶 古陶器的一种。它分泥质与细砂质两种。软陶火候较低,胎体不如硬陶坚硬。胎作红褐色、灰白色或灰色。器表都拍印有各种几何形纹,纹饰构成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因此,软陶也称"印纹软陶"。器形与硬陶较接近。我国江南地区古代遗址中出土较多。  

高岭土 瓷胎原料,亦称瓷土,因产于江西浮梁县高岭村,故名。高岭土呈白色或浅灰色,无光泽,有滑腻感,手捏即可成粉末状,干燥后有吸水性,潮湿后有良好的可塑性,系各种结晶岩风化和温热变化后的产物.是瓷胎的重要原料。我国高岭土产地除江西浮梁高岭外.还有江苏苏州、湖南大德岭等。宋代景德镇窑始高岭土制瓷。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教案设计,人体艺术,儿童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 W# ]& A, {: u: K
     : [! `: r) \$ u0 K
青瓷   又称青釉瓷。以釉色呈青而名。我国瓷器制作始于青瓷,故"原始瓷器"又有"原始青瓷"之说。青瓷的呈色剂为铁的还原色。在历史上,所谓缥瓷、秘色瓷、越瓷、龙泉瓷等,多半是指青瓷而言。 6 k$ V6 P' C2 L
   
白瓷   器表施白釉的瓷器称白瓷。它以含铁量低的坯胎,施以纯净的透明釉而烧制成。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白瓷。 彩瓷 凡是以彩釉为饰,或以红、蓝、绿等诸彩为装饰图案的瓷器,均可通称为彩瓷。彩瓷是我国瓷器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三彩、辽三彩开我国彩瓷之先河。明清的彩瓷生产更得到飞速发展,名品佳作享誉中外,如明成化斗彩,嘉靖、万历五彩;清雍正、乾隆粉彩、珐琅彩等。  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6 D! ^) o% k, c4 k0 O, u
     
彩绘   以各种人造着色无机化合物或天然着色矿物或金属着色材料,在陶瓷制品上绘制各种不同的彩色纹饰,称为彩绘。彩绘是陶瓷装饰技法。代表作品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明、清时代景德镇烧制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  4 m/ ?0 T: @* s* l& V& q
     
印花   印花即将刻有花纹的印模,打印在未干的陶瓷坯体上,使其呈现出稍为凹凸的装饰花纹,再施釉烧成,呈浅浮雕效果。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 H, L8 m; c! f  J- u
* j7 `3 T  r4 ~3 d5 D! F
     
剔花   又称"剥花"。指在未烧的陶瓷坯体上,挂化妆土或不易流动的生釉,趁其半干时,用刻针勾刻出花纹,然后按照花纹的要求,用刀剔掉纹样外的化妆土和釉,使留下的花纹具有浅浮雕效果。另外,由于使用刻针、刮刀一类工具剔划,产生的刀痕和刻线等具有类似绘画的艺术效果。  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 O. u. ]3 G+ x6 l0 L* b
     # y+ Y8 M! U: P. X& X- i
刻花   指用竹刀或铁刀在未烧的陶瓷坯体上刻划出阴线图案。通过多种刀法的不同运用,在坯体上刻出长短、粗细、宽窄、方圆、深浅以及不同角度和斜面的线条,形成既单纯质朴又丰富多样的纹饰。刻花始于唐代越窑,其碗、盘都有刻花,条纹较粗。刻花常与划花技法相结合使用,故又通称"刻划花"。

划花   用竹、骨、铁制的针状和签状工具,在成型后的陶瓷坯股上,划出各种图案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远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划花技艺。常见的划花图案有植物纹、动物纹、鱼藻纹等。  

贴花   指用模印或捏塑的装饰纹样贴在陶瓷器物的坯股上,再施釉烧成。具有浮雕的装饰作用。早在东汉时的釉陶上已有精美的印模兽相贴花。到了三国与南北朝时的青瓷上有动物、花卉的模印和手塑贴花,均极精妙,以后各代都有佳作传世。  

镂雕   亦称镂空、透雕。指在陶瓷体上透雕花纹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已有透雕圆孔为饰。汉代到魏晋时期的各式陶瓷香熏都有透雕纹饰。清乾隆时烧成镂空转心、转颈及镂空套瓶等作品,使这类工艺的水平达到了顶峰。
% b2 A0 r0 U+ J- j- M
     
堆贴   又称"塑贴"、"堆雕"、"堆塑"。是将印出或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陶瓷的坯胎上,然后罩釉烧制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如魏晋南北朝遗址出土的陶谷、魂瓶上,往往堆贴有楼阁、人物、鸟兽、家禽等形象。  

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教案设计,人体艺术,儿童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5 M3 j- Q( D4 m1 L& P
纹饰   用来装饰美化器物的花纹和图案。纹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纹、诗词书法等。  www.xsart.net% F4 n# l/ S* k2 d6 a( N
   
龙纹   陶瓷器主要装饰题材。龙纹曾为原始先民的图腾,后来演化为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传说龙为鳞虫之长,四灵之一,能登天人渊,行云降雨,因而常与祥云、波涛组合成云龙纹。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教案设计,人体艺术,儿童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 e. d) c  V" D/ w& O1 B
   
人面鱼纹   古代陶器纹饰。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面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肃马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  

几何形印纹   古代陶瓷纹饰。陶瓷器模印花纹中呈菱形、圆形。方形、三角形、逗点形等的纹样,或由这些纹样组合成的图案,统称几何形印纹。  & E! l+ M- P& J6 ~& ]  ?8 C
   
回形印纹   古代陶瓷纹饰,简称回纹。指陶瓷器模印花纹中连续出现的"回'字形纹样。  

布纹   古代陶瓷纹饰。为陶瓷表面呈现的纤维织物印痕。半坡遗址陶器上已见类似麻袋或粗布的纹路。战国和秦汉陶器上也可见布纹。  

席纹   古代陶瓷纹饰。是在陶坯未干时放在席子上印出的席子编织印纹,多见于器物底部。典型的席纹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扁平人字形席纹,圆条和扁条垂直交错的席纹等。  

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教案设计,人体艺术,儿童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 F, j. z" e/ i! q
弦纹   古代陶瓷纹饰。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 ^& A7 v2 ]! G+ s0 [
网纹   新石器时代彩陶装饰纹样。因以斜方格组成形似鱼网的画面,故名。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钵内描画有落网的双鱼。  www.xsart.net! j6 |* O1 T$ W+ H. E* }
   
篮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其形如竹篮的条状纹,故名。用刻有横条纹的陶拍在半干的陶坯上拍打,烧成后器物的表面就有重迭和交错的篮纹。云南地区的傣族和佤族尚用拍印法制作印纹陶器。  

o3 {+ L$ @" ?! a
- O7 C9 z/ l( k7 A: u; F) X
绳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装饰纹样。因花纹形式如编结的绳痕,故名。陶器成型后,用刻有绳纹的陶拍或缠绕绳子的陶拍拍打,使绳纹清晰印于坯体。

,美术教案,教案设计,人体艺术,儿童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 }3 O3 h) \6 U. x/ c+ ^% t/ E
篦划纹   瓷器的传统装饰纹样。指用蓖状工具划出一排排等距的波浪纹,故名。东南沿海地区青瓷、青白瓷多用此装饰。其线条千变万化,波浪自然生动。 3 B$ P( C8 P3 V5 O' v8 I
   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9 |2 j% O7 g6 J
竹林七贤   瓷器的传统纹样。指以魏晋时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于竹林饮酒、抚琴、吟诗作乐为题材的画面。明清时景德镇瓷器常以此为主题纹饰,有青花及五彩绘"竹林七贤"的器物传世。  ( a; G+ T/ S$ _/ A
   
宝相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纹样。将某些自然形态的花朵,经过艺术处理后,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通常指的是变形莲花,花朵紧凑又富丽。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此类装饰题材较多。  

釉   瓷器装饰物。指覆盖在陶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一般以长石、石英、粘土等作原料。化学组成为硅、铝、铁、钛、钙、钾、镁、钠等的氧化物。釉的种类很多:按胎体质地,可分为瓷釉和陶釉;按配料,可分为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等;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外观特征,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裂纹釉。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教案设计,人体艺术,儿童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4 g8 P: d/ W% ?
   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 n  v/ M; y5 l0 F7 c, Z4 M1 v
釉下彩   高温颜色釉品种。因彩色纹饰在釉下不易脱落,故名。先在生坯上彩绘纹样,施釉后入窑高温烧成。釉下彩瓷器最早见于1983年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盘口壶,为釉下彩绘羽人鸟兽和仙草云气的纹饰。  

.xsart.net1 O! p! P; |- n* `) T- c. B3 @
青花   釉下彩品种。亦称"白地蓝花"。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器胎上彩绘,外罩一层透明釉经125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青花具有恬静素雅、清新明快之感。据考证,青花首先烧成于唐代河南巩县窑。明清两代除用国产陂塘青、珠明料外,还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和回青料。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指以氧化银为呈色剂在素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白地红花,色彩鲜艳明快。此品种烧成于元代德镇窑。    j* \0 C  q; w2 M$ _$ [8 M
   / |1 J+ _! k" j) u$ [& }. F3 u
青花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指一件器物上同时用青花、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蓝红辉映格外艳丽。始烧于元代景德镇窑。以蓝、红两彩表现的四季花开庭园景色的"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是元代的代表性作品,于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  

釉上彩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色彩附于器物表面,故名。先在烧好的素白釉器物上,彩绘各种纹饰,再经 750- 900摄氏度低温炉烘烤而成。釉上彩品种有红彩、五彩、三彩、粉彩、金彩、墨彩、珐琅彩等。  3 F$ ]' R( A5 y3 N7 Y
   8 i0 B- |4 Y8 s* }& c$ t; k$ F8 k
五彩   釉上彩品种。是在已烧成的素白釉器物上,用多种彩料描绘图案纹样,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五彩品种创烧于明宣德年间。明嘉靖、万历期间有一种官窑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代康熙五彩以民窑居多。
* I" Q% j0 e6 X  u; Q
   
粉彩   釉上彩品种,亦称软彩。此品种借鉴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彩料渲染作画,再经低温炉烘烤而成。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比五彩更加丰富,以淡雅秀丽为特色,感觉上比五彩柔软,因此又?quot;软彩"之称。粉彩是在清代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创烧的一个釉上彩新品种。粉彩用料多为进口料,故又有"洋彩"之称。 9 m: l$ R* o- ~+ T. L
   www.xsart.net1 R3 v# e8 v7 f% m
珐琅彩   釉上彩品种。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在烧好的细白瓷上作画,然后入窑炉供烧而成。珐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泽的珐琅彩。珐琅彩瓷具有轻、薄、坚、细、洁的特点,有黄、蓝、紫、红等着色。珐琅彩是在康熙时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的画师创烧。属于清代宫廷御用瓷器。  

结晶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是利用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密集地形成线状的、点状的、斑块状的、花朵状的结晶形态。在黑釉上露银白色细丝如兔毫状的,称为"兔毫";银灰光泽的小圆点称为"油滴"。清朝又出现"茶叶末"、"蟹甲青"、"鳝鱼黄"等新品种。  

+ q& G/ J* L( o" `
黑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釉料中铁的氧化含量超过5%。经高温焙烧而呈黑色光泽。最早产于东汉浙江上虞地区,但釉色不纯正,呈黑褐色。唐代长沙窑和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均有烧制,其中以定窑烧制的薄胎黑釉器最为名贵。  

Z& L
白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洁白细腻的坯体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釉色白润光亮。白釉色调有粉白、象牙白、青白、黄白(牙黄)、雪白等多种。

天蓝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生坯挂釉,经高温还原焙烧成后呈浅淡蓝色,近于天空之蓝。呈色稳定,釉面光洁。是康熙时景德镇窑的新品种。  www.xsart.net" c; ]% y5 ~) M; T( H( I
     h6 o! h& b% L# g! `
青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指釉中含有3%左右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色,使瓷器表面挂釉有一层锃亮的青光。商周时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期阶段。六朝的青釉呈色青绿,匀净光润。唐宋时日臻成熟,创出了千峰翠色、艾色、粉青、梅子青。苹果青、冬青等不少名贵品种。  中国美术教育资源网" E0 T* ^3 ^/ `+ p  o2 r1 @# v
   
洒蓝釉   高温颜色釉品种。也称"雪花蓝"。以钴为呈色剂的色釉与白釉相叠施釉,经过高温烧成后呈现不均匀的如洒出的蓝色斑点,晕散开来又如片片的雪花。始烧于明宣德年间,其特点是釉层较厚,微微凸起,凝重的蓝色中微微露白,白中又闪出淡淡的蓝色,这种制品极少。清康熙时,釉色转薄不凸起,洒蓝釉加金彩装饰的较多见。

G2 z  y& h
. {, c4 y  M, D1 f
茄皮紫   高温颜色釉品种。以锰为呈色剂的釉料中加入适量的碱,经高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样的深紫色。清康熙时景德镇窑烧成。 2 Z: n- b) V1 y, B3 U+ K
   
黄釉   低温颜色釉品种。以铁锑元素为着色剂,素坯挂釉,经低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晶莹。盛烧于明清时景德镇窑。清代的黄釉,以氧化锑作呈色剂,有娇黄、姜黄、蜜腊黄、蛋黄等色调。成化、弘治时期的黄釉器更为娇艳,代表了历史上黄釉器的最高水平。 
  : D1 G& d" [; g7 s+ F7 `3 q. T! b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也称"'胭脂水"。在烧好的白瓷上,吹上一层极薄的含金的铅釉,再用800摄氏度低温烧烤而成,外釉鲜艳,明丽如胭脂。制成器物,胎薄、体轻、小巧秀丽,里釉洁白,外釉鲜红。烧成于清康熙时,雍正时制品最美,传世品稀少。

珊瑚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色近于红珊瑚,故名。以铁为呈剂经低温烘烤而成。雍正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瓶、珊瑚红地粉彩花鸟纹瓶,皆为罕见精品。

C% G+ g; X1 q5 S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因绿油色如孔雀尾翎上翠绿羽毛,故名。明正德时制品釉薄匀净,色彩鲜艳,最为名贵。清康熙时盛烧孔雀绿,制品丰富,釉色深翠,光泽很强。
! `3 \

孔雀蓝   低温颜色釉品种。以钢为呈色剂,生坯挂釉,经低温氧化焰烧成,呈现娇翠的蓝绿色,近似于孔雀尾翎上的蓝色羽毛。此为清康熙时景德镇窑的新品种。 www.xsart.net5 O: j, D  s' L
   
红釉   也称"铜红釉",又名"郎窑红"。高温颜色釉品种。指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施于坯胎,在高温还原焰下烧制而成。元代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多呈猪肝色,不够鲜艳。明初烧成的永?quot;鲜红"与宣德"宝石红"为名贵品种。清康熙三十年( 1691年)后,在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时,将明朝中期以后中断的"铜红釉"加以恢复,故 其有"郎窑红"之称。当时又创烧出"豇豆红"、"霁红"等新品种。 0 C7 P' }7 D# d% U1 O' p5 o
   
冰裂纹   亦称"开片"。宋代哥窑瓷器釉面的主要特征。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过早出窑使瓷器骤然遇到冷空气也会产生冰裂纹。  www.xsart.net* T& F  d/ y% M
   ,美术论文,美术课件,美术教案,教案设计,人体艺术,儿童简笔画,人体彩绘,人体摄影,素描技法,水粉画技法,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少儿美术作品" B: Y% I, Z+ Y9 h1 e+ }
圜底   指陶器底部为圆形而向外凸出者。这种形式的陶器底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普遍出现,如红陶盆、钵、罐等器皿中较多。圜底沿袭的时间较长,到战国时期仍有,所以是我国早期陶器底部的主要造型。  

( w
圈足   陶瓷器足的一种样式。是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圈足始于唐代的瓶、壶、盘、碗等器具上,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类器皿几乎全有圈足,很少例外。 

款识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底部所书写的朝代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一般称六字款;写"永乐年制"、"雍正年制"的则称四字款。官窑的朝代款有篆、楷两种字体,称为篆书款和楷书款。在款周一般都画双圆圈或双方圈。民窑的朝代款,其字体则以行书多见。款识的种类较多:有干支款,以天干与地支组合的纪年款;有明代王府定烧瓷器时底部书写的王府款;有以私人定烧瓷器的自家堂号或名字或别名的私自款;有因名字用珐琅彩书写后凸起形成堆垛的堆料款;有书写吉祥语的吉语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