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方悟——用理性哲学解道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37:22

《老子·第一章》方悟——用理性哲学解道
王紫馨(方悟)
2009年10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话说非常道,整体为一抱。
老子是哲学家,哲学家的特点是眼界向外,悲天悯人,那过多倾注于个人的,都不能算真正的哲学家。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宇宙观,是用来解释整个世界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哲学是头脑掌握世界的特殊精神方式”。它用于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哲学;用于政治,就是政治哲学、法哲学;用于人生观,就是人生哲学,这种认识符合客观及人类理性。有人非说哲学就是人生观、生活观,当然奈他不得。把具体哲学当作普遍意义的哲学,把个人生活当成整个社会生活,把个人世界当作整个宇宙,非用“白马”指代一切颜色的马,那么不可语之海。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寻这个世界的奥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既是自然科学的目标也是社会科学的目标,许多人为这个终极目标付出了毕生努力,不管是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大因素说,还是古希腊的原子论以及多种气源说,都指向这一目标,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这种探索精神,放弃探索和努力,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或人云亦云、盲目崇洋,中华民族都不会有希望。哲学的本质功用就是探求宇宙万物的本原,寻找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指出超越常识的普遍真理,所以它在人类科学文化体系中居王者地位。但近年来,一些人要否定哲学本质,取消哲学的历史使命,他们仅看到自然科学的繁荣与哲学的滞后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就认为追求世界本原和知识的确定性是不会有结果的,而未意识到正是传统哲学(即“常道”)的对立性认识阻碍了我们。我们曾多次讨论老子智慧与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关系,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老子思想正是人类打开通向未来大门的钥匙。老子在2600年前已经给后人指出了认识整个宇宙,走向大统一的道路,但许多人仍和牛顿一样,认为“同时考虑所有这些运动的起因,是整个人类智力所不能胜任的。”(1684 牛顿《论微粒》引自《大学物理导论》第141)有的人追随牛顿走上钻研宗教神学的道路,把神佛看成是宇宙万物运动的“第—推动力”,也有人干脆就坚持不可知论的立场。既然人类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为什么不可以认识世界的本质呢?  哲学作为人类思维对客观具体存在的抽象反映,与现实世界相对应,也是一个金字塔系统:在塔顶的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总体认识,即宇宙观,也就是老子的“道”。其下是天道观,再下是地道观,最后是人道观,即人生观。人的生活理念属于较低的理性层次,非要把它抬高为哲学终极,,怎会有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大都从个人角度出发,以所谓人生感悟去解释整个世界,以生活观代替宇宙观,所以被老子称为“常道”,即一般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老子的哲学之所以是“非常道”,是不一般的哲学,就在于它首先是宇宙观和世界观。《道德经》中,老子首先介绍的是他的宇宙观,然后才转入具体领域讲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哲学体系具有整体性,它以宇宙观统领政治观及人生观,其具体哲学服从于整体哲学思想,不会违反总纲。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理论结构也合于组织结构原则。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体现的界度层系规律意义。层系是规律作用的等级界限,上级管着下级,下级不能越上。每一个低级别规律都是高级别规律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个性是共性的表现,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这就叫统一性。地方不能指挥中央,这是常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一点,我们对老子的理解就会有错误。许多人把老子作为总纲的宇宙之道和作为分支及应用的人生之道混淆起来,把自己对人生之道的错误理解强加于老子,这个现象在老子生前就很普遍,致使老子慨叹“知我者稀”。

在中国哲学分期上,上古至老子是大一统思维时期,其后是对立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不能用后人的认识来解老,无论是庄子还是其他人。我曾说:可怜今人不知古,未入角色先糊涂。千言不晓何意解,枉将己心换圣徒。古人素朴的生活以及人口的稀疏,使当时的生产力尚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不突出,所以上古人类很自然地把这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也就形成了他们“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整体性认识正是后人所缺乏的。人口的压力使两千年来的人类拼命掠夺自然,把自己置于同自然对立的地位上,从而形成了“人定胜天”的一分为二的对立性哲学思想。对立意识的起源固有其历史因素,但它不可持续发展的操作使它最终走上绝路,王霸之术、仁义之道皆不足用,现代人类只有求助于上古思想才能摆脱困境。

一些同志倡导“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但不晓得这条路并不通向终点。“和而不同”是存异,它与大统一的求同寻找共性是两条思想路线。存异强调个性,求同强调共性,一是天人相分,一是以人去合天,一分一合正相反。

“道法自然”是说哲学——道,是自然的抽象和模拟,所以道是“自然之道”,反过来又可以说宇宙是按道,按统一的规律来运行的。天管着地,所以地要法天,它是“太阳中心说”在天地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生存,未来也办不到,我们会逐步予以证明:人类一切行为都有自然之法在约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它告诉我们:只要把最具普遍性的东西搞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以何为法的问题。过去有一种说法,说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绝对真理,不存在绝对真理,这样他们连相对真理也得不到,因为“二者同出而异名”。他们把绝对真理看成是相对真理之总和,忘记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即是绝对真理,忘记了两极相通、两极同一的哲学真理。他们口头上说是可知论者,实际是不可知论,因为他们把自己置于永不能及的“无限”之中,而他们也正是用“无限大、无穷尽、无限可分”等词汇来描述世界的,黑格尔所说的“恶无限”正中他们形而上学思想核心特征。实际上我们用归纳方法去获得上一级的抽象共性时,并不需要把所有下一层级事物的具体个性全都了解清楚,不需要拿出一个“总和”,我们总是从部分个性中去抽取共性,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否则,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共性规律。宇宙之大,我们连地球如何尚未搞清,如何涉足其他?我们今天所建立的各门科学都是以部分推知整体,以个性推知共性才建立起来的,以不可知论者的标准,今日不复有科学存在。老子之所以高出常人,就在于他对思维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以万物归三,再归二,终得一,得自然之道;又以自然之道演绎,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演绎,是老子把他认识到的绝对真理运用于社会和人生得出的结论告诉世人。由于固守“不言之教”,尽量少说,五千言已少得不能再少了,没有交待自己的心路历程,使后人不能再登金字塔顶俯瞰这大千世界。我一直认为,《道德经》也像《论语》一样是由老子的弟子记述的笔记式语录,否则,很多章节就不会是无序的。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由于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现行哲学体系自然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玄之又玄”,深入再深入,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反之,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就直接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今天的科学应以林耐为榜样,像建立生物学体系那样建立大自然观体系,以顶级规律、顶级公式统领—切领域。宇宙是金字塔系统,人类语言和思维作为这个世界的反映也是金字塔系统。与埃及的金字塔实物不同的是,宇宙中的每一个子系统自身也是一个金字塔,不能仅当作一个“砖块”。在哲学上,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无序性是有序性的表现,不平衡是平衡的表现,结果是原因的表现,多是一的表现,多可归结为一,一可说明多。依界度层系,有再多的事物也可统而为“一”。“一”指事物为一整体,有限才可合成一个整体,无限便谈不上有机性。无限说因其无结果不可能得到证明而为不可知论,走进无限中的人都是不可知论者。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大统一规律,所以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在破除了对立性思维后我们会得到一个整体性认识,这个认识来自对原先被对立的不同部分的归纳与综合。我们再从这个整体性认识出发,以演绎方式,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去纠正那些因对立性认识而产生的错误,我们便能获得异于常人和常道的新认识,科学史上所有的创新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系统论不是讲“系统具有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吗,这些功能用对立性认识是得不到的,而整体性认识----“非常之道”因此而具备了超越常人和常道的认知能力,老子的伟大之处也在这里。从认识对象来说,客观世界所具有的整体性质和本质特征不能由对立性、分离性认识来认知。

哲学范畴分有、无两大系列,在无系列中,一、共性、本质都是思维的抽象,它没有具体的存在、没有实体,所以一存在于多中,本质存在于现象中并通过现象(多)来表现。在探索世界的统一性过程中,人们所犯的一个错误是总想找到一个实体,忘记了哲学对这个矛盾的世界的关键认识:对应同一,所以他们把空间——事物最普遍的共性当作了物质存在的形式而非内容,也把抽象性的宇宙概念当成具体存在来看待。在哲学范畴系列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多是一的表现,无为因,有为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理解老子的思想,最关键的是对第一章第一句话的理解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五千言,首句当为立言之旨,首句理解错,其后皆错;首句理解对了,便一通百通。几乎所有的释者都解释为:道如果可以说明就不是永恒的道;如果能够给它以名称概念的就不是永恒的概念。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道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伪书《关尹子》最直截了当:“不可言者即‘道’。”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子之学是玄学,非常深奥,你要明白了,它就没有吸引力了,似乎老子根本就不想把他的哲学讲清楚。这种理解完全违反老子本意,果真不可言,何必写五千?都云作者玄,谁解其中缘。—般人(常人)是以对立性认识来认识世界,这样的认识就是老子说的“常道”,也即黑格尔所说的“知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带“常”字的词汇:“常人”----一般人、“常物”----一般物品、“平常”----—般的、“非常”----不一般的,不同一般。“常”做“一般性”理解是它的本义,违反一般性即为“反常”,所以“常道”也应作“一般哲学”来理解。“常”又从一般性含义演化出长久之意,派生出“永恒”的意思。首句中不能混用,不能从永恒不变来理解。“道”的本义为道路、途径,人沿着道路可直达目的地,遂变为规律代称,人要沿袭某种规则。人心里有话说出来才痛快,才平衡,道作为解决出行困难的途径又演化出解决思想困难的途径的含义,即言说。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指自己的哲学,第二个“道”为言说。“常道”合解,指一般哲学、一般人的哲学,艾思奇有本书叫《大众哲学》,完全符合其哲学特征。“非常道”则是不同于一般哲学、超越一般哲学的特殊理论。大多数人的知性的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使他们不能掌握老子思想——同一哲学,因之使人类追求的世界统一性难以实现。一些学者把“常”释为“永恒”,认为老子故作高深,不想让世人了解“道”,所以讲不可言说,这正是老子深忧的——常人只识常道。在中国哲学中,名与实对应,一般人认为名是名,实是实,而老子认为名、实同一,故可道、可名也。只有超越“常道”、“常名”才能理解“非常道”、“非常名”。所以开篇应视为一大声疾呼:这不是一般哲学,不是一般概念!何以世人不能跳出惯性思维模式!

一章仅见菲律宾陈永栽、黄炳辉二人解释合首句本意。众人都释作:道如可说明,就不是永恒的道。从全文看,应这样解释:辩证理性之道可与人道之,可讲也能讲请,但有前提当明:它不能以“常道”视之,也就是不能以一般哲学论之。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知性形而上学对立性思维方式,而辩证理性要求用整体性思维方式。所有的哲学流派都用范畴----名词概念,来说明这个世界,逻辑性是哲学的标识。但求真知的人不能以一般性理解来认识和使用这些范畴。无法区分各类事物也没有名称概念,既是宇宙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也是人类认识及个人认识的初期情况。名词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是区分事物的认识工具,学习语言,首先是学习使用概念。能够使用更多的名词概念标志人类认识的进步,模糊的世界便清晰地展现。它也反映宇宙某一阶段,复杂代替了简单。宇宙是个整体,遵循界度层系。不同层次有不同规律,不同规律有不同领域。规律是事物的共性和有序,是事物的本质和奥秘。本质被现象掩盖,要想掌握共性和无限性,就须把个性和有限去粗取精,使之抽象化,把本质——妙处露出来。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时使用的思维形式。玄者,深也,黑色是最深的颜色,言指共性深藏于个性之中,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方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因人们粗浅看,事物本质难显容。”理性讲同一,知性讲对立,常人不理解,谓道不可及。不同层系象旋梯,向上通往大统一,不迷经卷不信神,能悟道者入吾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作为辩证理性的哲学是可以给人们讲的,但首先必须明了,它不是普通的,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形而上学知性哲学。辩证逻辑也是可以给人们讲说的,同样要先说明,它不是讲一般概念,而是对应同一的辩证哲学范畴,是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不能用名词概念描述的状态,是宇宙的原始状态,天地未分,也没有生命存在。天地分化,进化出了能思维的人类,有了人类认识,也就有了名词概念。人们使用名词概念来认识世界、区分万物,对于后人来说,好像是先有了抽象的名词概念后有诸种具体事物,概念似乎是万物的母亲。因此,我经常把普通事物抽象化,让它失去具体的存在和个性,想要观察和寻找事物的共性和变化规律(这是思维的综合过程)。也常常把共性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用来指导实践,想要看看事物变化的轨迹是不是和预想的一样(这是思维的演绎过程)。其实有和无、存在和意识都是同一的、对应的,它们同时产生在人类的语言中,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来反映这个世界,都体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本质深藏于表面现象之内,不经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过程则不能得到,我们这个宇宙或是世界的本质,更在万物的表象的深处,需要层层剥笋的功夫去寻找它。人的感性认识是需要经抽象化才能上升到理性,才能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了这一点,你就找到了认识世界、认识各种自然规律的途径。
《老子?第一章》方悟——用理性哲学解道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 《老子?第三章》方悟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网-南大门 南方科... 《老子?第四章》方悟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网-南大门 南方科... 《老子?第五章》方悟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网-南大门 南方科... 《老子?第六章》方悟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网-南大门 南方科... 《老子?第七章》方悟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网-南大门 南方科... 核聚变查无实证,燃烧说太阳作伪 - 科研学术自由谈 - 南方科技大学|中国教育深度网-南大...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 民主与自由——国家最强大的国防 - 学术论坛 - 真名论坛 宽容、平等、理性、捍卫言论自由...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深度思索—sdf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天涯观察第39期:南方科技大学是中国教育的必由之路 RSPB:屎壳郎—力量最大的昆虫 | 科研信息交流 - 星荧学术科研,学术资源论坛 南方科技大学能走多远 解密黑匣子——获取信息 - 航空航天 - 维普学术论坛 - 学术与科研交流论坛 黑匣子——舱音记录仪 - 航空航天 - 维普学术论坛 - 学术与科研交流论坛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2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 - 戈壁 - 新浪BLOG$$$ 深度思索——中国教育走向何方?(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