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书讯书评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12:28


本帖被 老叶 从 历史研究 移动到本区(2008-02-04)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总目录:
  
  前言
  一、1840:鸦片记 二、1851:太平记 三、1881:伊犁记 四、1883:战法记
  五、1894:甲午记 六、1895:割台记 七、1898:变法记 八、1900:庚子记
  
  前言:
  
  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难倒了不少学历史的朋友。英国的一个历史学家说过,历史书就应该成为小姐梳妆桌上的摆件,随手可以拿来翻翻。但如今的小姑娘们看到历史书,就像见了瘟疫一样,仿佛历史书已经发霉发臭。这些哑然失笑的事实,都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当前历史教育和研究的困境。国人显然不喜欢简单的庙堂史学和高深的学报史学,历史学家想做出既科学又艺术、又好吃又好看的学问,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这里说的晚清旧事,基本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笔者一直认为,中国近代史很难说是从鸦片战争开始――那只是历史学家给自己做研究留的一个小小方便。塞缪尔.亨廷顿曾在《文明的冲突》里指出,“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 国人面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确有太多的辛酸和屈辱,这也是我们难以平声静气的来讨论并评价这段历史的原因。毕竟,宽容是属于胜利者的,失败者也无法真正原谅那些胜利的侵略犯。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世界越来越小,文明的冲突也开始无处不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更为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在过去那场失败的竞争里,我们无法责备我们的祖先――他们不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吗?他们绝不会意识到,他们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怪物,但他们还是顽强的抵抗着外来的力量――从马戛尔尼访问天朝到最后废除外国使节的跪拜礼,他们不是坚持了近80年吗?
  
  过去的历史,很难简单的用“悲剧”两个字来形容。如果历史只是一出演出,那未免过于轻松而草率了。事实上,如果后代人只向看戏的话,他们是不会理解父辈的历史和苦难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是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发现它悲剧性的力量,我们迟早会被那可怕的历史力量所击败,并成为新的悲剧主角。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又该怎样责备我们呢?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培根又说,读史让人明智。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历史的往来兴替和是是非非,似乎和普通人无关。但细细想来,平凡的普通人其实也是大历史的小主角,他们同样可能成为太平军、义和团,甚至是红卫兵再世。哪怕是一只小小蚂蚁,也会在历史中留下微弱的痕迹。历史固然不能假设,但绝对有可能在异地异时重演。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中国的崛起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笔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的日益强大,将使得国人能够重新正视鸦片战争后民族那一百年的苦难日子。我们的民族的确受到一时的挫折,但永远不会被击败。因为,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不断的激励着,奋斗着,甚至鞭策着,让我们整个民族在抗争中进步,并在强大中学会包容。
  
  一、1840:鸦片记
  
  曾三度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最近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里提出,全球化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从1492年到1800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启新旧世界,并令世界的规模从“大号”缩水到“中号”;第二个时代从1800年持续到2000年,科技的进步如蒸汽船、铁路及后来的电报、电话等拉近了世界的距离,让世界从“中号”缩水到“小号”;而第三个时代则更是由网络世界的革命,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扁平的世界。
  
  很遗憾的是,我们的祖先错过了第一个时代,并在第二个时代的前半个时期里饱受屈辱。在那遥远的1800年,中国又是怎么样的?就在前一年(1899年),长寿的乾隆皇帝去世,随他而去的,则是帝国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的谢幕。正如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里说的,“不管英国人进攻与否,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但1800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的三艘战舰,已经开始启程前往中国了。
  
  1.1、天朝的礼仪与英国人的膝盖问题(上)
  
  1792年9月26日,当法国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朴次茅斯港却一片欢腾。英国的三艘战舰,拥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印度斯坦”号和一艘小型护卫舰“豺狼”号,在早潮时起锚了。他们的目标,不是法国,而是遥远的中国。
  
  在“狮子”号的船头,舰队的首领马戛尔尼望着茫茫大海,深深地呼吸着海上的空气。此时的他,肩负着英王赋予的神圣使命――为英国商业打开中国大门。这次的任务艰巨,整个使团,光正式人员就多达近百人,包括外交官、青年贵族、学者、医师、画家、乐师、技师、士兵和仆役等,如果算上水手,整个舰队有将近700人。要知道,英国从来没有派出过如此庞大的使团,整个欧洲也从来没有过。
  
  由于亚当.斯密思想的传播,英国很清楚的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很大程度上来自贸易。十八世纪的大英帝国已成为了全球性的强国,尽管它只有不到1000万的人口,但它拥有最大的商船队与最令人生畏的海军舰队。英国并不想把全部赌注都押在一块大陆上,它决定向全球扩张,特别是东南亚与太平洋扩张,以弥补1775年美国独立所带来的损失。尽管当时法国的革命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欧洲战争-----在后来的事实中得到证明-----大英帝国决无可能置身事外,但使团仍旧被派往中国。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东印度公司的特派员早已在同年4月份从伦敦出发,并于9月20日把一封信交给了驻广州的两广总督。信中提示:“英王陛下为了增进两个朝廷间的友好往来,为了发展于两国都有利的贸易关系,决定派遣他亲爱的中表,马戛尔尼勋爵为全权特使赴北京访问”。而这也几乎是在马戛尔尼的使团出发的时候,东印度公司的特派员已把遣使的目的告诉了中国方面。
  
  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各国对通商贸易都寄以厚望。而各国在中国的商业中,英国已经迅速地超过葡萄牙位列首位,英国国王对当时的中英关系不能满意,此次派马戛尔尼前往中国,就是希望跟中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并达成下列协议:
  
  一、英国派遣驻中国使节。
  
  二、准许英国在舟山、天津贸易,并仿效澳门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居留商,人和存放货物。
  
  三、允许驻在澳门的英国商人,居住广州。
  
  四、请对英国商品在内河运送时,免税或减税。
  
  准确的说,马戛尔尼是英国派往当时中国首都北京常驻的首位大使。但很可惜,英国人的愿望在并不光彩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由英法联军打败清王朝后才得以实现,而这已经是时隔近70年后的事情了。
  
  马戛尔尼绝非等闲之辈。1757年秋,20岁的马戛尔尼到伦敦完成律师实习。1764年,他被封为贵族,随即被派到俄国谈判贸易条约。出发前,当外交大臣格伦维尔建议他带上1651年航海条例的复本时,他骄傲地回答道:“为避免增加负担,我把它全背下来了。”这样,他当上了特使。
  
  1775年,马戛尔尼成了加勒比地区的总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法国人站在美国人的一边,共同打击英国人。1779年6月,法国海军上将德斯坦率领25艘战列舰、12艘三桅战舰和6500人出现在格林纳达前的海面上的时候,马戛尔尼只有24门炮和300名志愿兵迎战。很快,马戛尔尼的兵力死伤过半,他自己也当了法国人的俘虏。
  
  还算幸运,1779年11月英法交换战俘后,马戛尔尼回到了伦敦,随后被派到印度担任了马德拉斯总督。任职6年后,马戛尔尼认为印度总督非他莫属,但由于他当时只是爱尔兰的男爵,在大臣们眼里,印度总督的要求对马戛尔尼来说,过高了。他最终也因此没能如愿。
  
  马戛尔尼的飞黄腾达和英国的对外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次,国王乔治三世把马戛尔尼派往遥远的中国,为大英帝国开辟新的市场。他的助手,乔治?斯当东,也是位外交老手,并长年跟随马戛尔尼-----如果他的上级发生意外,他将领导这个使团。值得一提的是,斯当东的十三岁儿子,托马斯?斯当东,也跟着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后来的中英外交中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也算是英国的意外收获罢。
  
  船上还有四个在意大利教廷学习的中国传教士,李神父、周神父、安神父与王神父,虽然他们一个英文词也不会讲,但他们的拉丁文相当好。由此,小斯当东有很好的机会学习中文-----后来的很多照会都是出自于这位小朋友之手。成年后的托马斯?斯当东作为东印度公司的专员长驻在广州(1798至1816年),并用10年的时间翻译了《大清律例》――第一本直接从中文译成英语的著作。他后来不仅成了当时中英关系的专家,而且还是当时一位知名的汉学家。
  
  面对浩瀚的大海,马戛尔尼意气风发。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沃尔特?雷利爵士就已经声称:“左右商业的人左右世界的财富,因此也就控制了世界。”所有英国人都早就记住了歌颂这种野心的歌词:
  
  统治吧,英国,
  英国,统治那浩浩的浪波。
  
  800万英国人既然“统治了大海”,他们相信,这次前往中国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的。但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代理人却不这么认为,“中国政府对外国人一概蔑视,它对外国实力的无知使它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强大。它认为派遣使团只是一种效忠的表示。”
  
  而长途的航行看来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在到好望角之前,气候一直非常的恶劣。途中“豺狼”号就一度失去了联系,一直到亚洲海域才重新会合。另外,疾病的流行也导致不少船员丧命,他们的灵魂永远的停留在大海之中。
  
   庞大的使团带来了众多的礼品。英国人想把他们最新的发明介绍给中国人,如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并猜想准会让他们感到惊奇而高兴的。英王还特意赠送了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最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也许,他们想暗示装备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及护航舰在英国强大的海军舰队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英国人在礼单中还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等。他们想,这些东西可能会引起军官们的兴趣,但英国人大失所望的是,天朝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出身,他们对此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些洋人的东西,不过是些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
  
  除此之外,使团还带去了精美的天体运行仪――-天文学和机械学最佳结合的产品。仪器代表了宇宙,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点。天体运行仪准确地模仿了太阳系天体的各种运动,如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太阳的轨道、带4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另外还有一个地球仪,上面标有地球的各大洲、海洋和岛屿,可以看到各国的国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脉,并画出了所有这些远航的航海路线。
  
  事实上,早些年来的外国传教士已宣传过“地球是圆的”的认识,但遭到天朝士大夫们的集体嘲弄。有个叫杨光先的大臣,还散发文章嘲笑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滿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这种解释,现在听来固然让人开怀大笑,但当时听来,又何尝不是言之成理呢?!
  
  由于语言不通,解释这些仪器的名称就很伤脑筋了。所有的照会和礼品,必须符合天朝的语言,以便中国的皇帝能够加以理解。比如天体运行仪,就巧妙地写成了“天文地理音乐钟”。幸亏当时还有小斯当东,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他已能凑合着写汉字了。当时照会的翻译与誊写,实在是出奇的复杂-----由于罗神父不懂英文,所以必须首先从英文译成拉丁文,然后再译成普通中文,并改为宫廷文字,而最后的誊写工作,往往就靠这个孩子来完成了。
  
  问题还不仅仅是语言问题。20年之后,托马斯?斯当东是这样总结这个“使团”的不妙处境的:“这个庞大的帝国过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资源,所以不愿和欧洲各国建立关系,它幅员辽阔,所以别人无法强制它,它从不容许与西方发生任何关系。”
  
  本来沿海居民从海上贸易中讨生活,无非是谋求提高生活水平。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这么认为,稍有风吹草动,往往就禁海锁国。元世祖忽必烈在消灭南宋后不久,便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频频颁布禁海令。清王朝建立后,也一直是坚持“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
  
  但禁令有时候也未必能压抑人的本性。事实上,少部分中国人很久以来便侨居国外――-中国人最早的殖民主义事迹。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已发现有不少的中国人海外谋生。当英国使团经过巴达维亚(雅加达)的时候,发现中国人已经在这个荷兰的殖民地立下脚跟并从事各种职业,如办事员、经纪人、零售商、佃农、耕种者或仆人等,甚至连种植甘蔗这种给黑奴干的活都干。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做大买卖发了财。
  
  中国人的数量和取得的成功让人恐惧。1740年,东印度荷兰公司听到反叛的传闻便组织了对中国人的大屠杀,大约有2万到3万人因此丧生。荷兰害怕中国皇帝会对其在广州的买卖和荷兰人进行报复,于是派了使团前往中国说明事由,并为此道歉。
  
  但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皇帝竟然毫不介意地答复说:“我对于这些贪图发财远离祖国,舍弃自己祖宗坟墓的不肖臣民,并无丝毫的关怀!”
  
  这个皇帝就是乾隆。马戛尔尼去的这年,乾隆帝已经八十岁了-----中国的官员都认为英国人是给皇上贺寿来了。



  2.2、天朝的礼仪与英国人的膝盖问题(下)
  
   终于在出发9个月之后,在1793年6月19日,英国人来到了中国的海面。在澳门停泊数日后,他们北上天津,前往觐见中国的皇帝。但上岸后,让英国人不快的是,他们的队伍被中国官员不由分说的插上了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员都把 “礼物”改成“贡物”------送给皇帝的礼品从来就叫做“贡”。
  
   马戛尔尼并不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充当临时的贡使――他是作为首任常驻大使派往中国的。但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接受这种区分。他们对英国使团犹如对其它国家的使团一样,采用的是同样的措词和礼仪。
  
   问题很快又来了。中国的接待官员发现英国人不肯向皇帝下跪叩头――-以前其他国家的贡使和传教士都是下跪的。但这次是马戛尔尼。无论是他本国的礼节习俗,还是他的资历性格,都决定了他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叩头。他在英国国王面前,也只是行单膝下跪礼,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会双膝下跪。他声称自己决不对别国君主施高过自己国君的礼节。
  
   乾隆帝感到很不高兴,但还是想见见不远万里前来的英国人,于是他恩准了马戛尔尼的单膝下跪礼。马戛尔尼虽然在形式上取得胜利,但这次外交失败的痕迹已经显露------虽然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英国人认为单腿下跪是特使对大国皇帝表示尊重的合适方法,但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表示臣服的粗野方式。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冲突,在礼节问题上展现无遗。
  
   英国人被安排在大喜日子去谒见皇帝,不过,这个庆典不是为他们,而是为皇帝准备的----英国人和其他贡使一样,不过是给节目增加点异国风味罢了。那天的拂晓3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4公里多的路,据当时随行人员的描述,“我们的队伍乱成一片,一些狗,猪和驴竟混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了-----中国的动物都是夜中之王。”
  
   4点左右,英国人到达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但他们的队伍已乱成一团。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在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英国人毕竟是第一次见识中国的早朝制度,幸好周围看不太清楚,倒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英国人的狼狈。在微弱的灯光下,英国人赶忙整理自己的衣服,免得自己过于失态。
  
   在等待中,天色渐亮,曙光出现,皇帝来了!全体人员呼喇喇的跪下,英国人也照样做了-----但只是单腿。当大家在叩头时,英国人只是低下头。大家抬起身子,英国人也抬起了头。当大家又重新趴下时,英国人低头。大家站起来时,他们也就站了起来。
  
   多么醒目的一群人!但在皇帝的眼中,这群人是多么的无礼,大家下跪叩头的时候,他们居然比周围的人高出许多!
  
   马戛尔尼向天朝的皇帝呈递了英王的信,并送了几只西洋表做为小礼品。皇帝回赠了大使一件雕刻得十分精致的蛇纹石礼品。斯当东父子随后上前向皇帝致礼,乾隆帝也赠给斯当东先生一块与大使一样的玉石,但他对小斯当东很感兴趣,于是把小朋友召了过去,并解下他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了这可爱的小朋友。
  
   想必乾隆帝已经知道小斯当东会讲中文,他很想亲耳听听,于是小斯当东用中文感谢了皇帝送的礼品。也许,在乾隆帝的眼中,小斯当东比那些讨厌的英国大人懂礼貌多了。
  
   觐见后,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看到园内的楼里都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陪同马戛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英国人一阵尴尬的沉默,中国居然到处是英国人引以为荣的礼品物件。
  
   不过英国人随后也扳回了一局。马戛尔尼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考克斯博物馆的藏品。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此兴趣盎然,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福大人于是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入的时候,他也感到十分扫兴。
  
   由于福康安的显赫地位,马戛尔尼想获得他的好感,于是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他对此这毫无兴趣。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后来马戛尔尼穿越中国本土前往广州时,他看出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
  
   半个世纪之后,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国的武器设备看来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
  
   英国人其他引以为傲的军事技术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回北京后,英国人曾想表演试射炮弹,但他们的炮兵很快被打发回来了,中国人告诉英国人,他们懂得发射技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于是这些“英国造”物件在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后,又被重新运回了生产它们的英国故乡。
  
   在中国期间,天朝并没有对英国使团进行特别对待,相反,因为礼节问题-----英国人竟然不给皇上叩头----增加了乾隆帝对英国人的恶感。英国人根本没有受到他们想象中的欢迎,相反,却是天朝接待官员在热情和礼貌下的极度厌烦和戒备-----有人还为礼节问题丢了官。而清朝最终取消外国使节的叩拜礼,那已是1773年的事了-----天朝为了礼节和洋人做了近80年的斗争。
  
   马戛尔尼后来再也没有机会和天朝的皇帝见面,而他们的外交请求,只得到了皇帝黄色诏书的回应,仅此而已。正如《停滞的帝国》里描述的,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不如我们来看看乾隆帝发给英国人的诏书吧。
  
   诏书上说,“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鉴于你们倾心于中华文化,不远万里的派遣使节前来叩祝我的万寿,我见你词意恳切恭顺,深为嘉许。但你们表奏上说要派你国人长驻天朝,照管你国买卖,这和天朝的体制不相符合,万万不行。西洋国家很多,又不是只你一国,如果大家都请求派人留居北京,如何是好?所以不能因你一国的请求,破坏天朝的制度。天朝富有四海,奇珍异宝早已司空见惯,看在你们诚心诚意、远道而来的份上,我已下令让有关部门收纳你们的贡品。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任何贵重的物品,应有尽有,所以不需要你国货物,特此告知。”
  
   这些状况的形成,是当时天朝文化的必然体现。用乾隆帝的话来说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但这并不是乾隆爷的发明,明代已经有此说法:“中国之物自足于用,而外国不可无中国之物。”狂妄的英国人在傲慢的中国人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于是英国人只好灰溜溜的离开北京,他们的舰队早已在广州等待多时。乾隆帝为了让英国人见识一下帝国的地大物博,特命令马戛尔尼一行人由陆路返回广州。但临走之前,乾隆帝还是有点不放心,于是他下了一道密诏给沿途接待的官员:“英咭利夷性狡诈,此时未遂所欲,或至寻衅滋事,固宜先事防范。但该国远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后。况该贡使等目观天朝法制森严,营伍整肃,亦断不敢遽萌他意。此时惟当于各海口留心督饬,严密巡防。” 乾隆帝还知道这次把英国人得罪了,虽然他可能并不知道英国具体在哪里――至少他的孙子道光皇帝就不知道。
  
   英国人一路南行,都有天朝的官员陪同。陪同的大员长麟有一次看到英国人使用火柴给他点火,非常诧异-----怎么能把火放在衣袋里而没有烫着呢。后来,中国人给火柴起了个别名叫“洋火”-----“外国的火”。我们常说旧社会连火柴都造不出来,但事实上,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6世纪末就发明了火柴,当时叫做“火奴儿”。但到了康乾盛世,却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中国有许多东西,如四大发明,原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尔后又远落后于他国,火柴只不过是其中一例罢了。
  
   马戛尔尼一行人南下的路线基本是“北运河,南赣江”-----当时帝国的南北通道,明清时期江西经济还是非常发达且人才辈出的,后来因为京广铁路的修建夺去这条商道,江西也因此一蹶不振,成为了革命的多发地。杭州是南下途中的交接口,随后他们路过景德镇参观了瓷器的生产,接着沿着赣江乘船南下,翻过梅岭后前往广州。经过艰难的跋涉并领略了天朝的人文地理后,他们终于见到了等待已久的“狮子”号与“印度斯坦”号,战舰鸣19响礼炮,迎接他们的归来。
  
   对马戛尔尼来说,这实在是一次极其失败的出使。但马戛尔尼在南下的过程中,却发现清政府的贪污腐败已是病入膏肓。比如乾隆帝批准给使团的招待费,是一个骇人的巨款――每天银币五千两,但大多数已被经手的官员克扣中饱。大清帝国,在马戛尔尼来看来,只不过是一艘外强中干的“破船”。
  
   英国人还不甘心,但后来的遭遇还要更糟糕。1816年6月底,阿美士德勋爵率领“阿尔赛斯特”战舰来到中国,队伍在8月底到达北京。这次,我们前面提到的小斯当东已经长大,并和当年他的父亲一样,已经当上使团的副使。但他们遇到的,却是父辈们同样的问题。
  
   觐见前,中国的大臣劝阿美士德屈从同意叩头,但被阿美士德拒绝了。随后发生了一场混乱,中国人和英国人有如一场混战,有人推,有人拽,到处喊成一片,要把英国人拉去见皇上。阿美士德等人抵挡着,抗议对使节动武。他的抵抗被汇报上去,结果龙颜大怒,命令英国人立刻滚出北京。
  
   也许,阿美士德被赶走的遭遇使英国了解到,靠谈判的方法,无法改变天朝的外交方式和加到英国商人身上不平等的待遇,除了谈判,其他的方法也必须试一下。
  
   后来,倒是拿破仑说了几句公道话,可惜他当时已经成为圣赫勒拿岛的“长住居民”。拿破仑听说使团要来岛上顺访,很是责怪了英国内阁为什么不让阿美士德服从中国的习俗,他说,“在意大利,您吻教皇的骡子,但这并不视为卑躬屈膝。阿美士德像中国最高官员一样对皇帝施礼,一点也不会有损名誉。”他还愤愤不平的说,“你说他准备像向自己国王那样向皇帝行礼,但你怎么能要求中国人服从英国的礼节呢!”
  
   拿破仑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他十分了解乾隆皇帝的不快。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指出,要感知同一世界,必须属于同一世界-----也就是说要具备同样的心理结构。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状况并非如此:两者在对方眼里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仪式在天朝皇帝眼里纯属荒诞可笑,但英国人何尝又不是这样认为呢?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书讯书评 - 方块字读书社区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书讯书评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区 学术交流社区... 南风窗:底层与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书讯书评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区 学术交流社... 红色镜头下的50年代:新闻摄影界的荣耀与羞耻(组图)|历史研究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 朝鲜的娱乐宣传画|休闲娱乐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区 学术交流社区 - powe... 迟来的公正:审判红色高棉|社会热点评论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区 学术交流社区 ... 迟来的公正:审判红色高棉|社会热点评论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区 学术交流社区 ... 最新高清图集:中国境内日全食|天文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区 学术交流社区 - ... 重新思考19世纪|社会理论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区 学术交流社区 - powe... 底层与知识分子的民粹主义|书讯书评 |《帝国沧桑》:晚清金融风暴幕后的隐秘历史1| |《帝国沧桑》:晚清金融风暴幕后的隐秘历史(1)| 共和国首次将帅授衔始末:"山头平衡"成重要因素|休闲娱乐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书社... |《帝国沧桑》:晚清金融风暴幕后的隐秘历史(3)| 百年地球10大文化偶像:猫王李小龙杰克逊在列(图)|休闲娱乐 - 方块字读书社区 方块字读... [转帖] 知识分子的人生经济学--《书生意气》易中天。。。书评 - 读书论坛 - 真名论坛... 王秀宁:晚清帝国的崩裂——近代史断想-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帝国的绯闻:晚清野史银皮书 晚清---帝国的死亡轨迹 三 书评-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我爱你,祖国的方块字~~~~~~~ 我爱你,祖国的方块字 祖国的方块字~~~~~~~ 中华历史歌谣:晚清-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