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生注定无处安放—读《梵高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50:10
  文/尘心
  
  他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因此,悲悯的情怀和善良的秉性与生俱来。富有的家庭出生和庞大的家族势力给予了这个害羞、腼腆、斯文的男孩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17岁的时候,他进入一家知名艺术连锁公司做一名普通的店员,20岁的时候萌发了初恋,可惜女孩并不爱他,到头来,也只是惹了一场单相思。
  
  感情挫败,他和所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一样,选择远走他乡来疗伤,空虚、孤独的他这时迷恋上了神秘主义和宗教学,信仰的强大力量就是让人付出所有. 不求回报.不为荣誉.不计生死,通过每天20小时的精进学习,25岁那年,他的人生有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他去了比利时最贫困的一个矿区,做福音传教士。
  
  这里的人们穷的衣不遮体,这里的孩子们不分男女,十岁左右都得作为重劳力下井采矿,这里的矿工最多活不过四十岁,然后死于职业病或者死于随时的矿难中。在这个地方,他见到了最卑贱的生命,最残酷的人生。善良,悲悯的他出于对信仰的执着虔诚和对人类的救赎心理,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了那里的人们,而对于处在生存边缘的人们来说,他们迫切需要的能够让他们生存下去的是面包而不是信仰。
  
  但他无力改变矿工们极端匮乏的物质生活,他不是上帝,他甚至开始怀疑信仰的真实性。一年的矿区生活把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蜕变成一个没有方向的人,他离开了矿区,四处流浪,他漫长苦难的人生之旅刚刚拉开序幕。
  
  
  
  曾经的热情和激昂都不存在了,他成了一个孤僻寡言并与社会脱节的人。为了拯救自己,他从大量的文学作品、哲学书籍中再一次寻找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他也因此而结识了一批或激情或颓废的艺术家们,以落魄画家居多,他也因此而迷恋上了用色调和色彩宣泄渲染出来的人生。这一年,他27岁。
  
  当他再一次因为饥饿而卧床不起的时候,他最亲爱的手足、也是他这辈子最挚爱的人——弟弟亲眼目睹了他的处境。弟弟跪在他的床前允诺:我会养活你,直到你能够自立。弟弟是个成功而优秀的画商,整个欧洲大部分的名画都要经过他的手,当然,这也是家族企业,而他对经营家族的生意却没有丝毫的兴趣,他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
  
  27岁开始学画画,从最简单的临摹开始,对于这个毫无绘画基础的人来说,或许是晚了些,色彩搭配和线条比例他丝毫不懂,他的画是凭感觉,凭借内心对事物的理解,凭借生命中再次席卷而来的激情创作。
  
  而这类现在可以定义为意识流之类的绘画作品在当时的欧洲并不受欢迎,他依靠孤僻的个性中包藏着的烈性张力与对艺术的忠诚坚持画了九年,他看似脆弱,实则顽强,他看似冷漠,实则温善。在他将全部的生命热情和能量都投入到画画中的这九年,一直依靠弟弟的救济为生,却因不善理财和常常救助他人而让自己始终处于贫困交加的地步,在身体和精神双重摧残下,他仅仅是为他的画而活着。
  
  他有过初恋,有过痴恋,有过被爱,却短暂,留给他的是长久的灼伤的痛。他的第一个女人是个妓女,最后一个女人也是妓女,他唯一一个名分上的妻子还是个妓女。他狼狈的爱情和挫败的人生令他失去了他在家族中应该有的地位和财产。当有一天,他因为一个妓女的一句玩笑话就割下自己的右耳时,他因精神崩溃被送去了疯人院,但在那里,他也没有停止思考,并且继续画画。
  
  直到死神降临的那一刻,他依旧用生命最后的激情在绘画,在最后一个夏日的午后,他画了遗作《麦田上的乌鸦》,第二天,在伦敦的某个小镇的野外,他面向炙热的太阳,朝着温暖,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他36岁。
  
  
  
  他就是荷兰后印象派的著名画家梵高,他的一生凄苦悲惨,绘画是他人生的全部意义,每天孜孜不倦的在作画,而上千件作品,却没有一副能够卖出去,他活着的时候,不被世人认可,他死后,被推崇成了至高无上的艺术家。
  
  梵高的画色彩明丽,温暖热烈到令人炫目的黄,静谧安宁到让黯然神伤的蓝,如土地般厚重而凝重的深红……他的画笔下的人生真实,粗狂,画中的人物来自社会低层,动态的画面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人物的眼眸总是压抑着欲望,燃烧着激情。没有妥协,只有不甘,没有屈服,只有挣扎。一如他饱经沧桑的一生。
  
  他的一生,在世俗的评判中,充满了各式各类的失败。他脆弱胆小,敏感神经质,语无伦次,以至于连几岁的孩子都会取笑他,戏弄他。他的人生充满了悲怆,他是一个被世界抛弃了的生者,他是一个被主流艺术所摒弃的绘画者,他是一个被爱情遗忘的男人。
  
  梵高为艺术而殉道的短短的一生,太短暂,而他所承受的痛苦,比起那短短的36年的人生来说,实在太漫长。有一种人生,注定无处安放,只能在五颜六色的色彩中,在栩栩如生的人物景象中存在着,梵高用画笔折射出人生的苦难、绝望、希望、抑郁,能够给他终极慰藉的是唯有那片黑土地,他终于长眠于此,获得了永久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