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有一个叫赵春生的人,以经营田庄为业,为人工于心计。一次,他碰到了一个叫活无常的阴差,他就托这个阴差到阴司查看他的寿命和运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57:33
我的一个朋友就职于某网站,给他们那个频道的员工排班是他的分内之事。以前,大家每周很正常地休息两天。后来,又来了两个新人。于是,朋友就排了一个复杂的班表,每周都有部分员工可以休三天,大家轮着来。但是,问题出现了,有时候出现突发事件需要人手回来加班时,却很少有人愿意回来:“班表上我今天休息,我已经有安排了。”

  朋友有些郁闷,痛定思痛,立刻又换回了以前的班表。员工还是每周休两天,但是人手充足的时候可以另外安排轮流休息。朋友说:“让人休息总比让人加班容易些。”

  这个朋友够“狡猾”的,简直就是“朝三暮四”寓言中的那个养猴人。朝三暮四现在多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但最初却不是这个意思。

  物我并行各得其所

  朝三暮四源于《列子·黄帝》,后来《庄子·齐物论》中也引用了这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大抵是讲:有一个人很喜欢猴子,养了许多猴子。有一年粮食歉收,养猴人对猴子说:“粮食不够,必须节约。你们每天早上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橡子,怎么样?”群猴听了很生气:“怎么早上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人连忙改口说:“那么每天早上吃四颗,晚上吃三颗,如何?”群猴听了都很高兴,觉得自己胜利了。

  现代人初听到这个故事,往往会觉得猴子愚蠢无比,养猴人诡计多端。

  其实不然,从养生以及能量需求的角度看,朝四暮三优于朝三暮四。早上多吃点,提供一天运动的能量,晚上少吃一点,反正晚上没有什么运动,少吃一点也不会增加消化负担。所以,猴子一点也不笨。

  养猴老人就更聪明了,橡子的总数并没有增加,只是把供应的数量顺序颠倒一下,如此一来却安抚住了群猴,足见其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智慧。那么,这种双赢局面,何乐而不为?

  列子对养猴人“以智笼众狙”、“名实不亏”的行为给予了表扬。庄子也对养猴人作了正面评价,认为不争论是非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这就叫做“两行”,即物我并行,各得其所。

  让自己和对方各得其所、各随其性、各顺其意,这种朝三暮四的智慧,对工作和生活不无裨益。

  作为管理者,朝三暮四的管理方法无疑是明智之举。在耗费同等财力、物力、人力的情况下,不同的安排层次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当客观条件的总量无法改变时,可以试着去改变它们的内部结构,使之优质化从而发挥出最大效用。

  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橡子的数量不曾增损,而猴子的喜怒却有所不同,养猴人不过是顺从猴子们的主观感受罢了。当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在不违背自我原则的前提下,退让一步、顺从一下又何妨?你没有任何损失。而你所处的环境,却少了几分狂躁和戾气,多了几分从容与和谐。(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