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对2008年奥运开幕式的几点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48:15
标签:奥运
● 韩星
看了张艺谋导演的2008年奥运开幕式,整体上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可以说相当不错有理念、有气势、有蕴涵、有文化,赢得了国内外一片赞扬之声,所以我没有必要来再凑热闹,说好话。看完之后感觉到几个重大的问题,不得不发表一己之见,因为这关乎怎么能够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的整体复兴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问题,我不得不发表意见。我的意见是三句话:传统文化内容增加而历史线索不清,传统文化元素充实而中华主体不显,声光电化感官冲击而精神内涵不足。 ( http://www.tecn.cn )
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而历史线索不清
这次奥运开幕式从内容上看无论是作为背景的画卷还是在这个画卷上展开的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但是遗憾的是导演的安排是出于自己艺术的感觉和需要,并没有按历史的顺序展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内容。中国文化史专家、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中以中国文化自身的演生、发展和转型过程为主线,再参照其他指标,将中国文化史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或称“元典时代”。第三、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从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0年的这四个多世纪,是一个连续的文化过程。第四,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阶段,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第五,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第六、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我自己在讲“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时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中国文化的源头,原始文化或曰上古文化;第二、中国文化的形成(夏商周三代)三、中国文化的理性建构时期(春秋战国);第四、中国文化的伸展发皇时期(汉唐);第五、中国文化的内敛凝聚时期(宋元明清)。每一个历史时期对有不同的文化内容,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再简单点,中国文化史又可分为上升和下降两大阶段,大致以隋唐为界,这以前是开放的、外向的、热烈的、张扬的文化性格,这以后则变成了封闭的、内向的、冷静的、收敛的文化性格,好象从夏天进入秋天,从大红大绿变成了清明淡远,直至最后草木零落,万类萧条。到了清末、20世纪上半页,中国文化经过寒冬,现在终于迎来了早春时节——中国文化开始走向复兴之路。 ( http://www.tecn.cn )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到鼎盛时已有极其繁多的仪节格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即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族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最具有原创性的文化,中国文化后来的许多基因都可以在礼乐文化中找到,而导演则把礼乐放在后面。另外,与礼乐文化相应的是青铜文明。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商周同期,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西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张光直先生就从技术史角度把三代(主要是殷周)看成是青铜时代,并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对这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了整体性的讨论。 ( http://www.tecn.cn )
二、传统文化元素充实而中华主体不显
虽然导演在画卷上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诵读情境、“活字印刷版”的文化意象、“丝绸之路”的大漠风情、“郑和下西洋”的壮丽景观以及耳熟能详、被世界各国接受并理解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如四大发明、昆曲、飞天、长城、皮影戏、战鼓、太极功夫、瓷器等各种体现中国文化的元素。但是,一开始的击缶可以说是导演的最大败笔。“缶”最初是先民用来装食物、盛酒水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但是,这里所击打的并不是古代的缶,而是现代的制作。这且不说,击缶而歌,确实是我们古代先人曾有过的音乐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就有“坎其击缶”的记载。但是,要知道“缶”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较低级的陶瓦乐器。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缻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礼乐文化是有很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则只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娱乐,诸侯贵族是要听钟鼓之乐,士大夫阶层的是竽瑟之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 http://www.tecn.cn )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斥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http://www.tecn.cn )
这里蔺相如为什么要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以相娱乐,就是要使秦王的身份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可见“击缶”是很掉价的事情。这与秦当时文化落后,中原华夏以戎狄视之有关系。 ( http://www.tecn.cn )
西汉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记载自己“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杨恽是何许人也?杨恽乃司马迁外孙,丞相杨敞之子,杨恽出身秦地——华阴杨氏,夫人是赵女。杨恽初为中郎将(皇宫侍卫长),后封平通侯,因与太仆“戴长乐”失和,被戴长乐检举:“以主上为戏(拿皇帝开玩笑),语近悖逆”,汉宣帝就把杨恽下狱,后予释放,免为庶人。其后,杨恽家居治产,以财自慰,在庄园里蓄养“有奴婢歌者数人”,得意起来,还开家庭舞会:“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还狂妄地宣称:“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安定郡太守孙会宗,是杨恽的老朋友,写信给杨恽,劝他应当闭门思过,不应宾客满堂,饮酒作乐,杨恽给孙会宗写了回信,这就是《报孙会宗书》。此信中,有对皇帝的怨恨,有对孙会宗的挖苦,孙会宗把信交给汉宣帝,汉宣帝就把杨恽杀了! ( http://www.tecn.cn )
宋代陆游《长短句序》云:
雅正之乐微,乃有郑卫之音。郑卫虽变,然琴瑟笙磬犹在也。及变而为燕之筑、秦之缶,胡部之琵琶、箜篌,则又郑卫之变矣。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为曲,为引,为行,为谣,为歌,千馀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益薄,可胜叹哉! ( http://www.tecn.cn )
在陆游看来,燕之筑、秦之缶连郑卫之音都不如,因为“郑卫虽变,然琴瑟笙磬犹在也”。 郑卫之音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现已不得而闻,但根据文献资料,能够知其大概。一般认为其内容多表现男女情欲,郑声“淫”。“淫”一是指过分,不节制,不合中和之美,二是指郑声是**之音,有引人入邪的效应。孔子以雅正的温柔敦厚作为标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孔子反对郑声,乃是因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因为它与雅乐似是而实非,似真而非真,故能迷惑一些人,引起人心理情绪的混乱。孔子强调的是音乐对人的正面教化作用。如果音乐对人性起腐蚀作用,他便要极力反对了。孔子的批评是因为他有很高的文化理想,这是以西周礼乐文化为蓝本的。在西周礼乐文化兴盛的周代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所谓雅乐,是指我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广泛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仪式。雅乐是春秋战国才开始称为雅乐或雅颂之声的。雅乐的特点:典雅庄严,篇幅长而规整,节拍缓慢、齐奏为主,多呈现肃穆、安静、和谐、平正的气氛。司马迁说“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史记•乐书》),子夏也批评说,“郑音好滥淫志……淫于色而害于德。”(《礼记•乐记》)这种轻飘飘的靡靡之音,其声调与宽缓舒徐的雅乐似是而非,特别具有诱惑力,因此负作用也就极大。而当时郑声又恰恰迎合了一部分统治者追求奢侈享乐的需要,连精通音乐的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也被这样音乐迷住了,他曾经对孔子门徒子夏说了下面一段话:“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较魏文侯稍晚的齐宣王(前320一前302在位)则说得更坦率:“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也说梁惠王“直好世俗之乐”,大约也指这种郑卫之音。旧时也用作“**之乐”或“靡丽文风”的代称。 ( http://www.tecn.cn )
令人欣慰的是北京奥运会颁奖音乐近日揭晓,将使用中华传统的金声玉振。金声玉振是编钟的原声和玉磬的声音融合了交响乐的演奏形成的,富有“金玉齐声”、“金声玉振”的宏大音乐效果,代表着荣耀、高贵、礼仪,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最佳典范。 ( http://www.tecn.cn )
三、声光电化感官冲击而精神内涵不足
张艺谋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优势,积极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通过声光电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但是,看过以后静下来感觉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那些朗诵,都用着怪怪的语调,有的用唱戏的语调,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古代诵读经典的端庄、高亢、洪亮的特点,几乎没有读人能够听懂,感觉就是噪音,这怎么来体会经典所蕴涵的思想呢?还有那个木偶京剧表演,首先大家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清楚是在抖什么东西,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明白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次,用四个木偶来表述京剧根本不能表现京剧的魅力和内在文化意蕴。特别是“中华礼乐”本来是最能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但是它从一段昆曲“春江花月夜”开始,徐徐展开的是隋唐五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直到明清山水画结束。江南美景,灯火通明,盛唐仕女身着宽大唐装……这些就是中国古老的礼乐文化?显然张艺谋不懂得礼乐文化及其基本精神。正如有网友批评的:“礼乐的表演也太花了,衣服太花哨,颜色太多。虽说是要表现我国汉唐盛世的礼仪风范,但看起来只想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 ( http://www.tecn.cn )
中国传统文化常以“礼乐”并称,为“礼乐文化”。“礼”是人生行为的外在规范,“乐”则是人类心灵内在的和乐。“礼”的基本特征是敬,《左传•僖公十一年》上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孔子集语•劝学》引《尚书大传略》说:“子曰:……不敬无礼,无礼不立”。《管子•五辅》上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可见,恭敬作为礼的基本特征,是先秦儒家乃至以外的其它学派都公认的。“乐”的基本特征是“和”。“和”本来是指音素上的和谐关系,后来发展为通过乐调节和谐人的心灵情感。《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乐者,审一以定和也。”“乐者敦和”,“乐者,天地之和。”这表明,“和”就是乐的基本特征。孔子把礼乐视为一体,常常以礼乐并提,既重视礼貌对人的道德影响,又重视音乐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他“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他教弟子以“六艺”,把礼、乐放在最先。他说:“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礼作为人生的根本,把乐作为人生的完善。《礼记•乐记》对礼与乐的联系与区别有更全面、深入的论述,如“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统同,礼辩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总之,礼乐职能不同,礼别异,乐求同:礼分别人们的贵践等级,使之有序;乐则统一人们的心理感情,使之和顺。礼乐的作用不同,礼主要是控制、规范、归化人们的行为,乐主要是渲泄、疏导、调整人们的情感。怎么通过生动感性的形式来反映中国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关键。古代对制礼作乐非常郑重其是,有“非天子不制礼”之说,孔子也说“天下有道,礼乐征罚自天子出”(《论语•季氏》)排除其政治含义,其中还体现了礼乐文化所体现的社会理想。 ( http://www.tecn.cn )
所以,怎样通过奥运向世界展示泱泱华夏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展现泱泱大国文化的中国特色,看来不是导演一场电影那样纯粹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来进行,应该上升到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当中。而张艺谋大概一时半晌作不到,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认为地割断了近一个世纪,我们中国几代人都缺乏相应的学习与训练,所以我并苛求张导,只是表达我的一些看法,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 http://www.tecn.cn )
韩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